力抓养殖污染治理助推绿色发展
2017-09-01柳谷春高炎坤赵雪峰湖北省荆州市畜牧兽医局
文│柳谷春 高炎坤 赵雪峰(湖北省荆州市畜牧兽医局)
力抓养殖污染治理助推绿色发展
文│柳谷春 高炎坤 赵雪峰(湖北省荆州市畜牧兽医局)
今年以来,湖北省荆州市畜牧部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立足“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按照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要求,全力以赴抓禁养关停,坚定不移抓污染治理,多措并举抓资源化利用,有力推动了畜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
一、坚持规划引领,优化产业布局
1.瞄准绿色畜牧业,调整发展规划。坚持以地定畜、以种定养,根据土地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按照《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和《农业部关于促进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布局调整优化的指导意见》要求,修订调整《荆州市畜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荆州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推进养殖布局合理化、生产规模化、养殖绿色化。
2.源头管控,科学划定畜禽养殖“三区”。指导各地在当地政府统一领导下,按照《环保部、农业部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技术指南》和《湖北省畜禽养殖区域划分技术规范(试行)》要求,配合环保部门依法划定或调整“三区”划定方案。全市共划定畜禽禁养区166个,禁养区面积3978.51平方千米。
3.紧盯消费市场新需求,深入调整畜禽养殖品种结构。以增加牛羊肉等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按照“稳猪鸡、增牛羊、兴水禽”的思路,加快发展草食畜牧业和水禽产业。加强优质畜产品品牌培育,全市“三品一标”畜产品达到72个。
4.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深入调整种养结构。按照“为种而养”和“为养而种”的思路,做好农牧结合和种养结构调整文章。以“粮(油菜)改饲”为抓手,推广饲用玉米、饲用油菜、饲用大豆等饲料作物种植,开展集中连片“粮改饲”试点。推广高效种养模式,调优种植业结构,加快形成粮饲兼顾、农牧结合、种养一体的新型农牧业发展格局。
二、坚持目标导向,重抓禁养关停
围绕禁养区畜禽规模场户关停转迁和非禁养区规模场整治达标的目标,市畜牧兽医局把养殖污染治理,特别是禁养区规模养殖场关停,作为畜牧部门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中心工作、重点工作,举全局之力,强力推进。
1.强化领导,周密部署。市畜牧兽医局成立以局长为组长的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细化分解工作任务,明确职责,指定专人,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市畜牧兽医局组织召开布置会、督办会、推进会6次,下发紧急通知、工作方案10次。
2.紧盯目标,细化措施。广泛宣传,营造声势促退养关停。全市共组织专班人员5000多人次,出动宣传车300多次,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印发告知书500余份,举办技术培训、电视广播等专题节目40场次。专班督导退养,全市共成立畜牧、环保等部门组成的工作专班100多个,入驻关停乡镇、村组和养殖场,开展宣传巡查、签订退养协议,一周入户一督查,确保畜禽“只出不进”,确保按期关停退养。同时,落实补偿经费促退养,大多数地方结合实际对关停场户确定了补偿政策及标准,并积极落实补偿经费。据统计,各县市区共落实补偿经费2264万元。
3.倒排工期,强化督办。市畜牧兽医局采取局党委成员负责包保县市区制度,多次组织专班分赴县市区分片开展督办,并对进度滞后的县市区分别下达了督办整改函,确保全部按期关停。截至6月底,全市禁养区内189家畜禽规模养殖场全部关停转迁,规模以下养殖专业户关停转迁442家。
三、坚持农牧结合,共抓粪肥资源化利用
1.坚持问题导向,调整思路。要认识到“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猪多、肥多、粮多”,畜禽粪便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正是因为种养脱节,循环断裂,种养一体“最后一公里”不畅,社会化服务的市场机制缺位,粪肥资源才成了包袱。对此,市畜牧部门深刻反思,积极探索,调整思路,按照种养平衡、农牧配套的原则,坚持政府支持、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方针,坚持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治理路径,围绕肥料化、能源化的目标,集成堆肥还田、水肥一体化、商品有机肥加工、沼气发电、生物天然气、栽培基质利用等技术,加快构建以地定畜、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发展机制。
2.加强技术指导,制定“一场一策”治理方案。按照环保督察整改方案和任务清单,各地畜牧部门采取召开培训会、编印资料、入场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强技术指导工作。全市共举办技术培训会30多场次,印发技术资料3000余份,编印《畜禽规模养殖排泄物综合利用典型模式》3000多册,免费发放供养殖户借鉴参考。深入养殖场实地指导,帮助制定“一场一策”治理方案。截至6月底,全市非禁养区内需要整改的2567家畜禽规模养殖场,完成整改1892家,完成率73.7%。
3.因地制宜,推广粪肥资源化利用模式。从运行机制上初步形成了三种模式。自我消纳模式,养殖场自有或流转有种植土地消纳养殖场粪污。基地对接模式,自有土地不足的大型规模场,通过签订协议,实行与种植基地对接。集中收集处理模式,如江陵县整合沼气项目、对全县中小养殖场户粪污沼气打包处理“三沼”农田综合利用;松滋市南海镇牛食坡村集中供气站,免费为松滋温氏养殖场上门收集粪污,集中处理;公安县前锋科技能源有限公司建成沼气提纯天然气生产基地。
从工艺流程分有四种模式。有机肥生产模式,全市现有大型有机肥厂9家,设计生产能力达91万吨,生产有机肥23.8万吨,收集畜禽粪污120.8万吨,覆盖畜禽养殖场467个。沼气发酵、室外发酵床模式,如温氏养殖户室外发酵床模式。污水深度处理模式,如湖北温氏、湖北正嘉、峪口禽业等大型规模化场建设大型污水处理站处理污水,达标排放。生物菌处理模式,如湖北三湖、监利天牧、荆州天蓬为代表的“水氓”“蚯蚓”“生物菌”处理粪尿的生物处理模式。
四、坚持整体联动,实抓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
为杜绝病死畜禽乱丢乱弃污染环境,市畜牧兽医局与人保财险荆州分公司联合下发了《关于建立生猪保险与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联动机制的实施意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统筹规划、因地制宜,财政补助、保险联动”的原则,以“区域覆盖、集中收集、统一处理”为路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立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目前,全市建成监利、松滋2座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年处理能力达到1.1万吨,5个病死动物收集中心以及覆盖县市区各乡镇村的349个收集点(暂存点)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上半年,全市共收处病死生猪187948头,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对违法行为查处率达100%。
下一阶段,市畜牧兽医局将继续按照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意见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和《农业部关于印发〈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行动方案(2017—2020年)〉的通知》要求,持之以恒,持续发力,继续实行“一周一调度”“一周一督办”“一周一通报”制度,确保12月底前完成禁养区养殖专业户的关停转迁和非禁养区规模养殖场配套粪便污水贮存、处理、利用设施建设任务,加快畜牧业绿色发展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