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动作符号学习的小学体育教学内容选择与设计
2017-08-31江筱毅
江筱毅
摘 要:针对小学体育教学内容选择与设计存在的问题,通过认识和理解动作符号学习的要义,分析小学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宗旨、身体动作符号内容的划分,进行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进而从体育学科的课程教学与课堂教学两个层面对小学体育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对小学一线体育教师选择与设计体育教学内容,上好体育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小学体育;动作符号学习;教学内容;选择与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7-0020-03
动作符号学习是指“从身体动作到动作技能的运动技能学习阶段”[1]。体育课程教学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在相应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之上构成教学内容。然而,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实施过程中,广大一线教师面对“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很难选择和设计出适合于教学实践操作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究其原因是没有相应的理论来解释《标准》不同层面学习目标的逻辑关系,让操作者不知如何将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转化成具体操作的教学内容,找不到实际操作的落脚点。为此,本研究引入“身体练习体验”体育教学理论,用其理论框架中的“运动技能学习层次结构”作为小学体育教学内容选择与设计的解释原则,并试图主要采用“动作符号学习”的要素来解释《标准》实施中的小学体育教学内容选择与设计,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一、认识与理解动作符号学习的要义
符号是记号或标记,动作符号是以人的身体动作为表现形式的特殊标记。动作符号学习是运动技能学习中从身体动作到动作技能的一个学习阶段,是运动技能形成的基礎阶段。运动技能是运动技术的运用能力,培养与发展学生的运动技能是体育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身体动作是构成动作符号的基本单位,动作符号是运动技术的构成因子。运动技能的形成依赖于运动技术的掌握。运动技术的掌握需要通过以一定的身体动作为技术构成,按照一定的运作顺序经过反复的身体练习、身体确认,形成比较稳定的肌肉-神经记忆,最后达到能够自如完成技术动作,逐渐形成运动技能。
二、体育教学的动作符号学习内容选择
1.小学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宗旨
动作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身体动作,然而,身体动作包罗万千,并非所有身体动作都适合作为学习内容进入小学体育课堂。选择体育课动作符号学习的教学内容,应先对体育的本质有清晰的认识。正确认识“体育”的本质不仅是从事体育研究的基点,同时也是选择体育课教学内容的基点。只有对体育的本质有清晰的认识,具备区分什么是体育、什么不是体育的思维能力,才有可能对体育教学内容做出正确选择。
体育是以身体练习(运动)为主要手段,发展和完善人的身体的教育[2]。运动是体育的方式与手段,但是,它们两者之间不能简单地画上等号。体育老师在选择课堂教学内容时应对此有充分的理性认识。如,某校任教小学一年级的体育老师坚信培养世界冠军要从娃娃抓起,为培养举重人才,把举重作为教学内容选入体育课堂教学之中,体育课上对学生进行举重训练……小学生骨骼发育尚未完全,骨骼中有机物含量相对较高,可塑性强、易形变,不适宜过度负重,长期练习举重有可能导致学生骨骼变形,造成“O”形腿、上肢骨骼变形弯曲等,无益于学生身体健康发育,这样的教学内容是不符合体育教学之本质要求的。
2.身体动作符号内容的划分
动作符号学习是通过各种身体动作练习形成动作技能的运动技能学习过程。各种各样的身体动作就是动作符号学习的学习内容。根据身体动作的表现形式,可分为单个身体动作和组合身体动作(如表1所示)。
从动作构成来看,单个身体动作是组合身体动作的构成元素,单个身体动作是组合身体动作的形成基础,组合身体动作是多个身体动作的组合与发展。从身体动作的完成难易程度来看,单个身体动作的完成难度往往较低,比较适合小学水平一的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组合身体动作的完成难度则相对要高一些,依据其构成的复杂性,比较适合小学(水平二、三)的体育课堂教学内容。
3.动作符号的分类
运动技能是体育课程中特有的教学目标,也是体育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相对完整的知识系统与知识层次体系,学生要较好地掌握学科完整的知识与技能体系就必须遵循一定的学习规律。如,数学教学中必先让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然后才能向学生讲解乘法的意义;学习英语必先从字母开始,然后到学习单词,再接着学习简单的句子,接下来再学词法、句法。体育也一样,学生运动技能的形成需要遵循一定的的规律。“身体练习体验理论以具身认知的‘符号形式‘逻辑联结和‘意义象征为理论依据,结合体育学习的身体练习体验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将运动技能划分为从身体动作到动作技能的动作符号学习,从动作技能到运动技能的运动逻辑学习,从运动技能到应用技能的应用意义学习3个层次。”[3]其中,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应以第一层次的“从身体动作到动作技能的动作符号学习”为主。这样的运动技能学习层次定位是基于小学阶段体育教学在基础教育体育教学中的特殊定位——体育学习启蒙阶段。动作符号是构成运动技能动作系统的基本单位,相当于英语学习中的英语字母或英语单词,学生在小学阶段较完整地掌握好体育学习中的动作符号体系将对其以后形成“运动逻辑”打下良好基础。构成动作符号体系的身体动作繁多,体育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注意分类选择、全面兼顾。根据完成身体动作的重点部位把身体动作符号分成以上肢动作为动作重点的符号、以下肢动作为动作重点的符号、以脊柱动作为动作重点的符号和全身性动作符号4类(表2)。
三、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设计
1.学年学习内容设计
体育教学中的学年学习内容设计是站在学科课程层面的符号教学内容设计,主要包括学习内容的纵向设计与横向设计。体育教学学年学习内容的纵向设计是指从水平一至水平三体育教学内容衔接的角度出发,选取适合对应年级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身体动作符号,依据各运动项目身体动作符号完成的难易程度与发展顺序关系编排各学年体育教学中的动作符号学习内容及课时比例。体育教学学年学习内容的纵向设计通常由学校体育科组长组织各年级体育教师同共商议完成。体育教学学年学习内容的横向设计是在纵向设计的基础上,依据各运动项目内身体动作符号间的递进关系与各运动项目间身体动作符号的横向联系编排一学年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动作符号学习顺序及课时比例。体育教学学年学习内容的横向设计通常由年级体育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对象实际情况自主制定完成。体育教学学年学习内容的纵向设计主要解决学生小学阶段身体动作符号学习的系统性,体育教学学年学习内容的横向设计主要解决学生小学阶段身体动作符号学习的全面性。endprint
2.课时学习内容设计
体育教学中的课时学习内容设计是立足于学科课堂教学层面的符号教学策略设计,主要包括动作符号学习的游戏化拆分、情境化拆分。动作符号学习的游戏化拆分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依据即将学习动作符号之重点完成部位,对动作符号进行拆分,围绕动作符号完成的核心关键创编体育游戏,以作为课堂教学中的辅助练习,把课堂教学内容巧妙融入自主创编的体育游戏之中。小学生天性喜欢参与体育游戏,他们对体育游戏的喜爱有着鲜明的年龄特征。动作符号学习的游戏化拆分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充分享受参与体育游戏的乐趣;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完成对身体动作符号关键环节的重复练习。
动作符号学习的情境化拆分与游戏化拆分大同小异,同样是通过对即将学习的动作符号进行拆分的基础上,围绕动作符號完成的核心关键创设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对所学身体运作符号的参与欲望与学习兴趣。如,教水平一轻物投掷时,第一环节的学习内容是单个身体动作符号——手臂鞭打投掷轻物,老师把这个身体动作定位为“以上肢动作为动作重点的符号”,动作符号完成的核心关键是持轻物手的手臂鞭打动作。于是,老师针对性地把这一符号的核心关键部位单独拆分出来创设了一段猴子吃核桃的故事情节。师:花果山上的野核桃成熟了,花果山上的猴子们正准备举行一年一度的砸核桃大赛,同学们想参加吗?生:想!师:好,那下面老师先给大家示范一下猴子们是怎样砸核桃和怎样进行比赛的。接着,老师示范持轻物弯腰挥臂鞭打对地投掷动作,引导学生分组练习、比赛。
四、思考
首先,本文引入“身体练习体验”的体育教学理论,用其理论框架中的“运动技能学习层次结构”作为小学体育教学内容选择与设计的解释原则,主要采用“动作符号学习”解释《标准》实施中的小学体育教学内容选择与设计,将小学体育教学的身体动作符号按身体动作的表现形式、完成身体动作重点部位两种不同方式划分,更新小学体育教师对教学内容选择与设计的体育思维,从不同角度出发为小学体育教师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提供新思路。
其次,身体动作符号可以按不同的方法划分,根据身体动作的表现形式,身体动作可分为单个身体动作和组合身体动作;根据完成身体动作重点部位的不同,还可以把身体动作符号分成以上肢动作为动作重点的符号、以下肢动作为动作重点的符号、以脊柱动作为动作重点的符号和全身性动作符号。不同的分类思维可对体育教师选择与设计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产生不同帮助,前一种划分方式有利于体育教师理解并选择水平一至水平三体育课学习内容并对学年学习内容进行纵向设计;后一种划分方式有利于体育教师对学年学习内容进行横向设计,也有利于体育教师在课时学习内容设计过程中对动作符号进行游戏化拆分与情境化拆分,提高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的有效性。小学体育教师从动作符号学习思维角度出发,可较易理解课程标准对水平一至水平三运动技能学习内容的不同要求,更科学地选择与设计符合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教学内容,上好体育课,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邓若锋.身体练习体验探索[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6:230.
[2][3]邓若锋.身体练习体验的体育教学理论框架构建[J].体育学刊,2016(01):112-1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