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新形势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要求及应对策略
2017-08-31赵向真
赵向真
摘 要:新世纪以来,我国对职业教育有新的要求,培养高素质职业教育人才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目标和重要任务。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多样性和实践性,做到对职业教育新形势的积极响应和有效应对。
关键词:职业教育;思想政治;策略
随着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系统发展,特别是在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方面,对学生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努力在职业教育新的形势下,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精神和技能素质,以学生、学校、社会三者相结合,达到课程要求和人才培养。
一、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对高职思政课提出的要求
1.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不仅仅要求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强化职业技能训练,还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做到生产、制造、营销、售后等垂直一体化服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通过校企结合、学教融合、突出实践应用课程,按照高职教育的教学特点,针对新形势下对高校思政课提出的要求,切实提升高职思政课的实效性和教育意义。
2.突出培养职业道德与创造思维
新形势下,高职教育不仅仅要求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求教师以身作则,以德服人[1]。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以促进学生就业为目标,多数高职院校把人才培养的重点放到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上,从而忽视了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因此,在思想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充分调动起来,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突破了传统的说教方式,形象地展示教学重点、要点,有针对性地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感,达到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
二、职业教育对高职思政课形成的应对策略
1.以学生为主体,调动积极性
教学是一种沟通,有效的沟通需要积极的配合与互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真正提高实际效果,要注重学生的可接收性和反馈效果,尤其是理论的讲授,单调枯燥,知识点繁杂,学生极易在课堂上产生厌学情绪和注意力不集中的行为。而且,在当前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并存的大背景下,成绩不突出的学生,往往得不到老师、家长乃至同学的认可,这些也导致了高职生自我定位的偏差,心理问题也比较突出。因此,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来说,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可接受性,丰富教学手段,例如头脑风暴、小组讨论、多媒体课件制作、社会调研、实践项目模拟实操等,应尽量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内在动力,找到学生真正的内在需要,加以点拨、启迪和唤醒,实现学生主动的思想转化,突出学生的学习参与感和教育的主体地位。
2.以时代为背景,提升教师素质
互联网时代下,高职学生的思想活跃,视野开阔,接受的资讯丰富。特别是对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在教学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增强是极其重要的[2]。针对大学生普遍关注的升学就业问题,努力提高他们学理论、懂理论、用理论的兴趣与动力,做到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完善,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突出时代感和新鲜感,增强实际教学趣味性和目的性。高职院校要基于实际情况,构建健全的思政工作队伍在选拔、培养与管理等方面的有效机制,并且以倾斜政策为指导,加大建设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思政队伍,使得队伍成员具有良好的敬业奉献精神,并且具有较高的理论业务水平,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水平也较高,从而为做好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政工作提供强效保障。
3.以实践为基石,实现职业教育
实践教学既是一种活动,也是一种教学理念。实践教学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从而达到学以致用,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教学目标。社會实践调查和实践项目模拟操作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提升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全面提升自身素养。通过把技能教育、品德教育渗透在实习、实训、实验、毕业设计等各个实践环节,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总结反思,找到教学漏洞和知识盲点,从而加强思想教育理论的教学质量。此外,通过学习生活中学生所接触过的典型人物,与改革开放和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目标相结合,通过参观、展览、讲座学习等形式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3]。利用实习、实训等动手机会,加强学生意志品质、心理承受能力、合作能力教育,同时加强团队意识和学生自我目标的实现。
三、结束语
新形式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对学校教学模式和教学效果等诸多方面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改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不理想的现状,还应从自身的实际入手,真正做到针对性和目的性。对于许多高职院校,要不断总结、研究教学要求,与实践技能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于高职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陈浩男.职业教育新常态下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浅析[J].社科纵横,2015,(12):174-178.
[2]李卫东.以创新发展理念引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6):35-39.
[3]朱尧.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09):45-4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