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汽车电气系统检修在中高职衔接下的课程体系改革

2017-08-31张晓丽

中文信息 2017年8期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张晓丽

摘 要:如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协调发展,增强其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中高职衔接是关键。本文以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为例,通过汽车电气系统检修的课程设置,探讨中高职衔接下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构建能级递进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职业教育 中高职衔接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 ( 2017 ) 08-0-01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正处于关键期和黄金期,总体形势良好,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中高职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教学计划各自为政等。如何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协调发展系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使之成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一步的重要推力,是职教战线乃至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中高职衔接的现状分析

1.形式衔接,实际脱节。目前,中高职普遍采用“3十2”的衔接模式。然而中高职教育的专业都是依据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设置的,导致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的专业设置相同或相似。

2.教学计划重复,培养效果不佳。现阶段教学计划重复是中高职衔接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为例,普遍开设的课程有汽车机械基础、汽车电工基础、汽车使用与保养、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等课程的重复率在30%以上,致使中职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时,很多课程又从头学起,尤其是专业课程。另一方面,不少高职院校实习实训条件较差,实践氛围不尽人意,致使学生理论知识重复学习、实践能力没有得到提升。

二、中高职培养目标分析

要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协调发展,首先要理清中高职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培养目标定位是课程体系设计的必要条件。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使其能胜任操作层面的工作;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要求在上述基础上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系统思维等综合职业能力,为其成长为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支撑。高职课程体系的设置要坚持能力本位的原则,,切忌“回炉”现象。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中高职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结构作比较可以看出,中职毕业生主要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能够进行汽车的基本维护与保养。而高职学生要通过高职阶段的学习,围绕汽车新技术及汽车故障诊断技术,深化和拓展专业知识,强化和提升专业技能。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对具有高新技术、复合技能的人才的需求。

三、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设计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中高职衔接不是简单的时间对接,更不是简单的学历嫁接。要在明确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对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即课程体系)作统筹设计,这样既可以避免课程的重复又能做到有效的衔接。下面以汽车电气系统检修为例,详细介绍我校高职阶段的课程设计。

1.制订课程标准的依据

本标准根据安徽省教育厅皖教秘职成【2015】45号文件要求及研究成果《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编写,用于指导高职阶段汽车电气系统检修课程的建设与课程教学。

2.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汽车电气系统检修项目依托的课程是《汽车电气构造与拆装》,这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也可供相近专业使用。它是一门基于职业和工作分析、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课程依据《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针对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对汽车电气构造与拆装的需求,结合当今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发展情况,达到高职技能人才培养目的。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使学生掌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所需要的汽车电气设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这些基础知识和技能解决汽车电气设备维修工作中常见故障的能力,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增强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牢固的基础。

3.教学目标

本课程能使学生从整体上初步认识汽车电器检测与维修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电气电路识读、调试、设备维修等知识及相关的职业能力,并能通過典型工作任务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积极的行动意识和职业规划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后续课程学习作前期准备,为学生顶岗就业夯实基础。同时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工作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3.1专业能力要求:掌握常见汽车电气设备的结构和基本工作原理;掌握汽车电气设备的使用、维护及故障分析的知识;了解汽车电气设备的新产品和新技术;能正确使用汽车电气设备维修中常用的工具、设备、仪器和仪表;掌握汽车常用电气设备的拆装和检修方法;掌握常见汽车电路故障的诊断和排除方法;能读懂汽车电路图,能用电路图分析汽车电路的基本工作情况;能正确使用万用表、故障诊断仪、示波器及汽车电气实训台架等。

3.2社会能力要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人际交流和沟通能力,能够妥善处理客户异议;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客户服务意识。

3.3方法能力要求:制定工作计划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独立学习新技术的能力;评估总结工作结果能力。

5.校企合作方式

依托行业,与业内优势企业合作,构建校企合作网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实训提供场所。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作为专业顾问和兼职教师,参与课程建设与教学。要将行业企业的工作流程与规范、先进的企业文化引入教学中。

四、课程实施资源保障

中高职衔接是现阶段科技、经济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是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的核心。为保证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的有效实施,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实训基地建设是保障。中高职院校应重视教师的培养培训,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提高教师的技能操作水平并充分发挥企业兼职教师的优势资源。同时围绕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建设系列化的实训基地,营造良好的职业实践氛围。

结语

本文主要是对于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做出自己的分析和论述,希望能够对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工作提出帮助,促进中高职教育的完美对接,实现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王寿斌.中高职衔接不是简单的“学历嫁接”[J/OL].中国教育报,2012-5-30

[2]王武林,单松龄.对中、高职教育专业衔接的对策研究[J/OL].职业教育研究,2006-12

[3]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Z].教职成[2001]9号文件.

猜你喜欢

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