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小学德育的有效性教学策略
2017-08-31黄修龙
黄修龙
新时期,我国实行了小学教学新课改,对小学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我国小学德育存在教学方法和观念落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小学德育的效果。笔者认为要改进小学德育效果,必须坚持自我教育和模范示范相结合、坚持学生的德育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坚持道德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重视间接教育的作用。
小学德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小学德育是小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德育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通过小学德育,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学生未来的成长。
德育教学方法落后 目前,许多学校对德育教育不够重视,对德育老师的要求非常低。德育教学过程中,主要以老师讲故事为主,学生的德育教育就是负责听一些积极向上的故事。这种落后的德育教学方法,很难达到教学要求。许多学校的德育老师是语文老师兼职担任,他们几乎没有接受过德育教学的培训,德育教学水平相对较差,只能是照本宣科式的宣读课本上的故事。学生也仅仅把德育课当成故事课而已,不会思考德育相关问题,最终表现为德育教学效果很差。
德育教学观念落后 很多小学的德育教学注重形式,喜欢空喊口号,很少组织相关德育教学的课外实践活动。个别学校德育课被语文老师或者数学老师霸占,学生几乎不能接触到德育相关问题。重形式、轻过程使得小学德育教学作用微乎其微,很难达到小学德育教学的目的。
提高小学德育教学有效性策略
如何改變小学德育现状,提高小学德育效果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新时期教育体制下,笔者对小学德育的有效性进行如下研究。
坚持自我教育和模范示范相结合原则 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和学生的教育息息相关,传统的德育教学过程中,德育老师主要是负责向学生灌输积极向上的、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观念的道德思想,单纯的注重老师灌输、忽视学生的自我教育,往往让学生知行不一。其实,小学生的道德教育不能单纯的依靠老师的课题教育,应该更多的注重学生自己的课内外自我教育学习。当然,外力作用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也要很好的发挥道德模范的示范作用。给予道德水平优良的学生一定的激励,刺激学生争做有道德有素质的人,毕竟小学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想法,需要老师与家长的积极引导,他们的行为更多的属于模仿行为。
坚持学生的德育与学生生活相联系 一般来说,小学生是没有形成很好的抽象思维的,他们的行为判断主要依据具体思维。对德育工作来说,小学生接触到的具体事件才是德育最好的教学素材。小学阶段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小学期间他们能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行为与道德习惯。所以,小学德育老师必须要让学生明白他们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与此同时还要让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道德的,他们应该怎么做。道德教育的开展也要求德育老师和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系,积极和学生交流,努力达成共识。德育老师也应该努力构建和学生息息相关的情景,和学生进行思想碰撞,努力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比如,德育老师可以将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作为案例,课堂中让学生讨论交流某个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不合规范应该怎么改进。这样小学生就知道今后该怎么做了,他们的道德观念也就慢慢形成,德育教学的效果就慢慢达到了。
坚持道德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掌握良好的道德规范,而是让学生保持良好的道德行为。所以,德育必须紧密联系实际,让学生参与到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行动当中,时刻践行良好的道德行为。比如,学校可以每周定期举行以良好的道德行为为主体的实践活动,通过班级为单位开展,这也避免了单个学生行为的无序性,同时以班级为单位,使得学生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会受到同伴的监督,他们会努力使自己做到最好。在学校里,做好的德育主题实践就是开展节约用水、爱护卫生环境、尊敬老师、爱护同学等。这些活动开展简单,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德育效果会相对较好。
改善德育环境,重视间接教育的作用 从哲学角度来看,环境属于外部因素,但是外因在某些条件下会对事情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对小学生的道德教育必须重视外部环境的影响。前面提到过,小学生的行为很多都是模范的行为,所以对小学生的道德教更应该重视间接教育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改善道德教育的环境:第一,改善教室环境,在班级黑板报上围绕道德主题,设计好人好事宣传栏(以本班学生的好人好事为主),引导学生将良好的道德规范付诸实践;第二,实现老师与学生的平等。近些年开展的小学新课改也倡导师生平等的关系。小学道德教育也可以践行师生平等的理念,课堂上师生能打成一片,有利于平等友爱的校园、班级文化的建设。这也为学生将来走进社会践行平等友爱的道德观念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小学德育教学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德育教学方法落后以及德育教学观念落后。要改善我国小学德育教学现状,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坚持自我教育和模范示范相结合、坚持学生的德育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坚持道德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改善德育环境,重视间接教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