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浅谈
2017-08-31胡琴
胡琴
欣赏,是人们看待事物的一种方法,每个人对事物欣赏的眼光和角度不同,结果也就不尽相同。雕塑大师罗丹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在小学美术课中,欣赏就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长期以来,小学美术课惯用的教育模式就是,以教师为主将作品分析介绍给学生,期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但这样的方式恰恰忽略了每个学生自我鉴赏的能力与眼光,而且教学方式又枯燥無味,不能达到课标的要求。为此,我们应该改变以往对小学生的教学方式,由教师的主导作用向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方向发展。让美术课堂不仅成为欣赏作品的课堂,更多的是要教授学生如何欣赏美的方式,从而培养他们审美的能力、创新的能力、自我提升的能力以及对美术的兴趣和吸引力。因此,笔者认为,作为美术教师应该从以下几点出发。
学生自主体验的培养
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教师总认为小学生还小, 自我鉴赏的能力不足,所以,在课堂上开始了自我陶醉式的欣赏课教学。教师认为,自己把作品的美都“讲赏”给了学生,殊不知学生在课堂上听得云里雾里,有的甚至在开小差,忽视了对学生注意力的吸引以及培养学生对美术欣赏兴趣的重要性。所谓美术课的参与,不是学生对活动的被动式加入,而是让教师充分去调动学生的天性和主动性,积极自愿的加入到欣赏美术作品的活动中。只有这样才能激发每个学生对美欣赏的潜力,才能真正融入到美术欣赏课堂中。
教师过多的对作品进行讲解,有时不利于学生的参与,因此,教师应该做到,简单的介绍后,便让学生开始读画。经过几分钟对作品的仔细研究后,每个学生心里对画都有了不同的见解,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主动举手展示自己在欣赏作品时,有什么自我独到的见解和发现(可以从色彩、线条或者人物的神态、动作方面进行分析),或许对于同一个动作,学生会出现不同的见解,这时教师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交流想法。
比如,当学生鉴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时,学生都被那样一位端庄温柔的西方女性折服。但是,对于主人公温文尔雅的微笑,学生们却有着不同的见解。有的学生认为,那样的微笑是因为看到自己可爱的孩子玩耍时欣慰的笑容,有的则认为那是看到家人团聚时不自觉的满足的微笑等。在学生们发表意见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已经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在激发好奇心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索的兴趣。因此,笔者认为,让学生自主体验是相当重要的,这能让学生在参与的同时激发对美术的兴趣,也避免了以往美术课中出现的教师和学生为之尴尬的局面。
教师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欣赏时,除了讲解,适当的借助“外力”也相当重要。首先,可以选择多媒体教学,把枯燥的作品加入一些音乐、视频或者动画等,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也缓解了作品的抽象性和枯燥性。学生会从旁观者的角度向参与者的角度转变,教师就可以借此机会来不断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艺术感和欣赏能力,从而达到一个比较满意的成果。其次,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动手参与。所谓欣赏课并不是要求学生只看不动,相反,动看结合更有利于课堂的教学。学生在绘画模仿的同时,其实也是对作品的一种欣赏,能够从自己的角度去抓住作品中重要合成部分,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其实是用另一种方式更好的鉴赏作品,激发兴趣。
比如说,学到《画脸》时,先给学生在多媒体呈现一幅没有色彩的人脸图像,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出来,并且要求作画的同时加入自己喜欢的色彩使人物变得鲜活起来。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争先恐后的画起来,并且没有一幅画是相同的,而且在作画的同时,学生明白了色彩的重要性,之后再讲解这堂课时,就变得简单易懂了。学生通过参与互动,进一步了解了美术欣赏的重要性,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欣赏美的潜能。
教授学生欣赏美的方法
对于懵懂的小学生来说,他们眼中的美就是好看、喜欢、漂亮,而欣赏一词对他们来说似乎比较遥远,也比较模糊。所以,教师首先要做的不是告诉他们作品如何,而更多的是要引导他们明白什么是美术的欣赏,如何去欣赏。教师在欣赏一幅作品时,可以先给学生讲解一下艺术家及其创作背景,让学生先去感受创作的大环境,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积极意义。其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初步的见解进行简答的提问,激发学生继续欣赏的兴趣,然后通过小组的讨论交流,以及教师的点拨再一次去欣赏和读作品。最后,学生自主发言,再次展示自己通过学习后对作品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不断掌握欣赏的方法,也可以就此来自我欣赏以后的作品,使教学变得融洽的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学习欣赏美术的兴趣。
结束语
在不断的实践中,我们明白,小学美术欣赏课最主要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对作品的欣赏,提高他们的审美感和审美的能力,以及自我创新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让学生在体验美与动手创作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