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2017-08-31周俊
周俊
创造性教育是当前素质教育的关键一环,也是构成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美术是一种文明的象征,更是学生的一种活生生的创造性活动,通过美术绘画教学来培育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品质,是当前美术绘画课程教学的核心价值。但由于长期受过去落后教育体制机制的压缩和制约,当前的小学美术绘画学习经常被当作学生主科学完后的邂逅活动,教师往往在引导学生生硬地学完绘画的基本步骤和技巧后,就仓促地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依葫芦画瓢”,看似有几分素质教育理念浮现,实质是披着其华丽的外衣罢了,学生不仅学得累,丧失了学习激情,而且原本活泼、好奇的性格也忽然间挥发不见了,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更是奢望。因此,要促成小学美术绘画教学本位的回归,让绘画学习成为学生创造力、想象力和个性培养的天堂,小学美术教师还需深耕厚植、久久为功。
融注学习情感
创造性意识是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先决条件,更是学生创造力得以发芽、生长的种子。而学生的创造性意识来源于哪里呢?笔者认为,来源于学生对美术绘画的兴趣和激情。学生只有从心底里对美术绘画乃至美术课程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和热情,能够在美术绘画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为自己带来的喜悦之情,才有可能真正融注自身的学习情感,开动脑筋,充分发挥自己的美术个性和创造性思维参与美术创造。因此,要将小学美术绘画课打造成学生创造力盛开的花园,首先要转变思想,积极为学生创设各种有利的创作环境,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和热情,让学生真正爱上美术,爱上绘画。
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快乐时光》,教师在让学生通过绘画来表现自己生活中最值得留恋的时刻前,可以先设置一个“分享我的美好时光”活动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回忆、记忆加工和陈述,重现当时的美好场景,做到画前胸有成竹,并加深自己对曾经快乐时光的情感投入,也让学生有足够时间进行绘画前的各种准备。这样一来,学生在真正展开绘画时,便不会因回忆和思考而占据学生想象和创造的思维空间,才能带着满腔激情创造出自己得意的作品。
启发创造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开始呈现出具体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间发展的特点,他们对大多数未知领域都充满好奇心,总是睁大眼睛、竖起耳朵、满怀期待去观察、去想象、去发问,去探索,并伴随着一定抽象思维、思辨思维的参与,这种状态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彰显的最佳表征。但毕竟小孩子的自控力以及思维发展水平较低,如果缺乏教师的启发性引导,任由学生在绘画领域中“自由创造”,那学生将可能在正向的道路上造诣深远,但也可能在反向的道路上越陷越深。因此,教師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激情和想象力外,更应该通过零距离的跟踪观察,及时为学生的绘画创意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的创造火花真正转化为合理、系统且严谨的创造思维,为创造力的实现提供强大的灵魂支撑。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买菜》时,“买菜”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场景了。让学生画出买菜的具体场景及印象,听起来像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作业而已,谈何创造呢?很多学生往往会这样认为,没有多加思考,便拿起画笔草草地画上几个人、几堆菜,还暗喜“大功告成”,如果此时教师放任学生自由表现,那这堂课对于学生来讲毫无意义,而如果教师能够及时给予必要的暗示和指导,甚至给出一定的方向和任务,如可以通过买菜时的细节刻画反映人物的基本特征、如何体现菜市场人多等,让学生开动脑筋,主动思考和想象,那学生将会画出许多你意想不到的作品出来,创造力也获得了及时的唤醒和培养。
拓展创作视野
生活是最亮丽的创作舞台,而生活素材是最鲜美的创作食材,小学生虽好奇心和学习欲望强烈,但阅历尚浅,知识的储备量更是有限,他们无法像艺术家或创作大师那般,关起门来搞创造,更何况艺术家与创作大师也必然要以生活作为创造根基,所以,美术绘画创作绝非依靠单纯的课堂教学就能有所成就,而要进行大量的观察、实践和反思,特别是绘画写生中不断积累经验,拓展视野,寻求与生活中万事万物建立生命间的脉络联系,让创造之火在心中永不熄灭。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难忘的夏天》时,我们不可能带学生穿梭时光,但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回忆来认识夏天的种种景象,为学生的创作提供来源和素材,从而拓展学生创作的视野和想象空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维式夏天,让学生通过联想获取对夏天的切身感受。教室还可以现场创设体验情境,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观察和想象,如通过“分西瓜、吃西瓜”活动,让学生现场体会夏天的炎热到吃了西瓜后舒适凉爽的过程,那种呈现出来的快乐表情和姿态马上就能成为学生创作的重要灵感。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发展,创造力越来越成为评价一个人的核心要素,而美术绘画作为一种艺术性创造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块思绪飞扬、自由创作的沃土,只要教师在教学引导过程中深耕厚植,指引学生融入创造性意识和情感,不断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拓展学生创作视野,这片土地就一定能开出令人惊艳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