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具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2017-08-31周晓荣
周晓荣
摘要: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他们在数学学习中更多地依靠具体形象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学具的应用,带给学生丰富而深刻的表象,让学生的学习有基础,有依托,这样促进他们的数学认识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形象思维;学具;表象
动手操作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因为借助于操作,学生能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而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学具是必不可少的道具,借助于学具的操作和演示,学生能够亲眼看到一些现象,积累一些表象,这为他们思维的突破营造了条件。本文结合教学实际从三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利用好学具。
推进数学认识
经历对于学生而言是重要的,有些在成人眼中比较简单的东西在学生看来是有困难的,其原因就在于学生缺乏足够的经历,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需要给学生提供亲身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借助于学具的操作发现其中的奥秘,积累丰富的表象,这样就能推进学生的数学认识,并给他们的学习留下宝贵的数学经验。
例如,“圆柱的表面积”学习中,笔者首先请学生提前将教材附页中圆柱体的材料剪下来备用,课堂教学中面对要求算出圆柱的表面积的问题,学生首先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他们发现圆柱一共有三个面,其中两个底面是圆,只要找出底面半径就可以求出底面的面积,那么问题就转移到求圆柱的侧面积上,怎样求出这个侧面积呢?笔者让学生先利用手中的材料来尝试制作一个圆柱体,看看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发现。在学生动手操作并小组交流之后,问题已经相当清晰了,发言的学生指出,我们是利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来围成圆柱的侧面的,只要将长方形紙沿着长和宽分别卷一卷,看看哪种方式卷出的圆与底面是吻合的,就可以做成一个圆柱,而且底面圆的周长与长方形的一条边长度相同。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成功地找到了圆柱侧面积的求法,解决了问题。
在这个案例中,学具的运用起到关键的作用,在学生亲手实践的过程中,他们找出了圆柱的侧面是由长方形卷成的,而且长方形的边的长度与底面圆的关系也被挖掘了出来,这为他们找到圆柱的侧面积的求法创造了条件。同时,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积累了表象和操作经验,这也给他们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突出表象,促进数学领悟
结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我们在教学中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给他们的思维跨越提供帮助,很多时候在学生面对清晰地表象时能够产生顿悟,那么学具的使用就为学生的数学领悟提供了“助燃剂”。
例如,“和与积的奇偶性”教学,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探析出和的奇偶性的相关规律,笔者让学生准备了一些学具,每组学生准备了一些彩色的塑料片(两种颜色),要求学生将两种颜色的塑料片搭配起来组成一组。在课上,我们要研究和的奇偶性的情况时,从最简单的两个数相加入手,学生首先自己列举出一些简单的算式,计算出加法算式的和之后,再利用学具的操作将学具摆出来,在这个摆的过程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就由生硬的数字规律进化到探析算理上来:比如说一个偶数加上一个奇数,偶数一定是几个组合好的模型,而奇数则要在组合好的模型基础上加上1,这样放在一起,多出来的1个塑料片肯定是单着的,再看一个奇数加上另一个奇数,都是在若干个组合的基础上加上一个塑料片,这样将两个单着的结合起来,和就是一个偶数。在研究好两个数相加的基础上,笔者又引导学生来研究三个数相加和更多的数相加,学生都能结合学具的操作来领悟数学规律。
如果只是单纯地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分类和归纳来的得出数学规律,那么学生的认识只能是浅层次的,而且容易遗忘,现在借助于学具让学生积累了深刻的表象,学生的印象更深刻,数学领悟也更加充分。
搭建模型,解决问题
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问题,学生可能无法根据想象来将解决问题,此时此刻,学具的作用就显现了出来,利用现有的材料,我们可以创设出数学模型,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便利。
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中有这样一个问题:用8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方块搭成一个棱长为2厘米的大正方体,从正面、上面和侧面来看会看到怎样的图形?最多可以拿掉几个小方块后从这三个面看到的形状不变?第一个问题学生是比较轻松地能够浮现出物体的表象的,但是第二个问题对学生而言有很大的难度,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还有欠缺,面对这个问题,只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拿出学具来搭一搭,试一试,学生就能够顺利地解决这个问题。再比如这样的问题:将一个长方体沿着它的长平均截成3段后,正好得到3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其表面积增加了16平方厘米,求原来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根据题意可知原来的长方体是三个小正方体拼成的,所以,我们引导学生根据题意搭出相应的数学模型,再从模型中发现增加的表面积是4个相同的正方形,由此计算出原来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从而解决问题。
学具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突出学具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利用学具来探索数学规律、完成数学建模的意识,这样让学生的学习因为学具的使用而轻松、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