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文化对学校德育的影响分析

2017-08-31张花蕾

教育界·下旬 2017年7期
关键词:网络文化应对学校德育

张花蕾

【摘要】当下,校园德育工作的开展逐渐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而培养高素质与高品德人才,也是国家发展提出的要求。但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形成了一種新文化——网络文化,它的出现给学校德育教育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学校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给出应对方案。

【关键词】网络文化;学校德育;影响;应对

一、引言

网络技术的传播,可促进信息技术进一步发展,实现智能化操作。但它除了会给人们带来益处,同时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其原因是,网络传递的信息真假难辨,有大量不健康的文化,这些文化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展开带来不利影响。故学校教育者应利用其积极影响,找到学校德育教育的新方法。

二、网络文化对学校德育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网络文化是在网络环境中衍生的,在网络环境中快速传播,对校内的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力,特别是对于青少年来说,该资源可以无限使用,是知识的主要来源。

1.强化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认知是人们对道德规范的了解程度以及对不同道德的看法与理解。比如个人的道德观,这是人提升自身道德品质的基础,对社会各类事物有基本的认知。同时,信息是人们传递的主要对象,网络中信息的传递与原有的传递方式相比,只需花费较少的成本,即可得到很大的收益。利用网络,世界各地的文化都可以转变为信息,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由原有的归属地传播到世界各地。不论是处于哪一个阶段的学生,都需要大量的知识来丰富自己,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这些文化的传递,无疑可以帮助学生强化认知,实现德性上的成长[1]。

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人们对道德已经有了基本的认知——它是人参与社会活动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这让规范成了道德的代名词,让德育变成规则的教授。对于社会中的未成年人来说,长辈会强制要求他们遵守规则,使得他们缺少话语权。但在网络环境中,未成年人有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有更多了解社会道德的渠道,慢慢地他们形成了自己的道德准则。

2.丰富道德内容。道德内容是接受教育者本身具有的教育观点,由其决定遵循哪些道德原则,以及使用哪些道德规范,并且内容有多个来源,除了课堂学习外,也来源于生活和社会实践潜移默化的影响与熏陶,具有丰富与融合的特点。当下,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网络文化与观点。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他们的思想更加开放,敢于接受新事物,通过网络接收到不同的文化,且在这个文化传播中,他们会意识到道德不等同于规范,它是一种生活。所以,学校德育应把学生作为主体,让其学会生活。

3.引导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互相交流的平台,很多国家领导人与各级干部纷纷在网络上与公众互动,讨论民生,促进了社会各界人士参与话题讨论。就学校来说,社会中有不同类型的学校,这些学校内有处于社会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些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言论,而有些学生的想法一直得不到重视。网络文化的传播,不仅可以让这类学生找到发言的平台,了解不同的文化内容,也让其发展自己的个性,熟悉社会活动,主动参与社会活动。

4.缓解学习的压力。当下,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活压力增大,尤其是人才之间的竞争变得越加激烈。这一社会背景下,很多小学生、中学生的家长会用不同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让其取得较高的学习成绩,但这在无形中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导致学生出现情绪失控。而网络文化的传播,可以转化学生的思维,让其了解不同的文化内容,释放内心的压力,从另一方面丰富自己的知识,保持心理健康。

(二)消极影响

网络文化的传播既会给学生带来积极影响,也会带来消极影响。一个人关注的文化,如果是灰色文化、虚假文化等,会慢慢使其失去对事物真实性的准确判断。对于学生来说,其将脱离实际生活,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不易保持心理健康[2]。

1.影响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网络文化有不同的类型,且会以多种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有些学生可以准确分辨信息是否真实,而有的学生并不能分辨信息的真假。当学生长期接受虚假网络信息时,其原先树立的道德观可能发生动摇,进而形成负面影响。此外,网络环境中有大量的虚假文化、暴力内容,当学生接触这些内容后,会对社会发展产生错误的理解,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且学生很少在网络中说真话,这会在无形中给社会带来不利影响。

2.影响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网络的发展决定了网络具有随意性,缺少具有针对性的法律规范,且尚未制定网络规范,这导致大量虚假内容、暴力文化在网络中传播,降低学生的道德标准,成为诱发学生做出违反社会规范行为的原因。就像是网络游戏的暴力画面,当学生了解这些文化时,尤其是对于事物缺少判断力的学生而言,很容易做出错误的行为,学生心理认知改变了,就会从具体的行为中体现出来。

三、网络文化给学校德育带来的挑战与应对

(一)挑战

网络上的文化与信息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除了可以给学生带来健康的文化,也会传播暴力文化。青少年对事物的判断能力还有待提高,极易受到这些暴力文化的影响,不易保持身心健康。若学校没有及时做出应对,学生很容易走上歧途。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环境,很多地域与时间段的文化与信息在这个网络平台上交织,打破了国家与民族的限制,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而网络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学生会不自觉地了解这些内容,慢慢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念,形成错误的价值取向。

如果学生长时间接触不良的网络文化,一段时间后,将无法控制自己,每天沉浸在网络中,甚至做出严重违反社会道德、违反法律的行为,使自己变得孤僻,出现心理问题。

(二)应对

网络可以改变人,人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改变网络传播的内容,无需过分注重网络的弊端而放弃使用网络,而应准确把握网络的优势,科学、合理地加以使用,积极应对网络文化给学生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及对学校德育带来的挑战。

1.完善校园网络制度的建设。学校不可能真正消除网络文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其要做的是把影响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限制它的影响范围。如果每个人在网络环境中不进行自我约束,网络的秩序将无法维持。所以,人们必须遵守规则。对此,学校可根据网络文化传播的特点,在现实环境中加大宣传力度,并优化校园网站设计,加强网站建设,由专门的网站人员定期更新网站信息,实时监控操作,保证网络安全,引导学生自律。

2.优化学校主页与红色网站的建设。网络是人们得到所需知识、信息的渠道之一,且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网络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悄无声息的。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功能越来越丰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生活与思想。故而学校必须做好充分准备,纠正学生错误的思想。很多学校虽然有自己的宣传网页,但其内容、形式长时间不变,点击率较低。对此,学校网页的设计人员需创新网页的设计,设计学校的红色网站,定期更新新闻,为学生参与网络讨论提供平台,从而扩大它的影响范围。也就是说,学校需要主动出击,树立长远的工作目标,宣传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创新文化形式,让校园网络真正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3]。

3.加强对教师与网络教育者的培训。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也是学生思想教育的落实者,对学生未来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但大多数教师对“网德”的理解还有待加强,不了解网络环境的变化,其向学生传递网络知识时,也只限于抵制低俗文化,并未关注学生价值观、世界观的树立与变化,以及学生网络道德品质的提升。所以,学校应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让其了解网络,对网络有正确的认识,掌握更多的网络教育技巧,提高其科学素养;采用新的教学理念,组建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方式与教学理念教学。只有如此,才可以在网络上对学生引导,使网络文化为学生带来积极影响。

此外,网络教育者需实时监控学校网站的运行情况,管理网站,展开网络道德教育。即学校都应设立一个负责日常网站管理的机构,根据网络特点,制定相应的行为准则,清理网站中不健康的东西,并针对学生的思想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从日常管理入手,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使学生自觉抵制不良的网络文化。

4.加强道德教育,使学生具有自律能力。素质教育提出的一项要求即是,加强网络德育教育,使学生可自主分辨网络文化,有文化批判能力,自觉接收积极文化,摒弃不良文化。也就是说,教师进行德育教学时,应加入“网风”“慎独”等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国家,了解社會,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学校德育工作的展开必须让学生准确分辨网络文化的优劣,有良好的自律能力,从众多文化中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此外,学校还可以向学生灌输道德,让其有正确的理论意识,有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网络规范。而学生在遵守规范的过程中,也会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达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

三、结束语

网络文化对学校德育的影响分为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两种。积极影响是强化学生的道德认知,引导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缓解学习压力;消极影响是影响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影响学生的心理行为。针对消极影响,学校德育必须积极应对,给学生正向的引导。

【参考文献】

[1]凌宇.浅谈网络文化影响下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J].学周刊,2012(21):87-88.

[2]冯瑞建,王际川,郭宏生.网络文化对内地西藏班(校)学生德育工作的挑战及其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2010 (31) :120-121.

[3]刘晓倩.网络文化对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J].青少年学刊,2010(06):9-13.

猜你喜欢

网络文化应对学校德育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对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效问题的理论反思
浅谈教师如何应对校园霸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