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星上将”洪学智:家内家外荡清风

2017-08-31胡遵远张应松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17年8期
关键词:洪学智陶铸毛毯

胡遵远+张应松

毛毯成为“传家宝”

2016年11月,“六星上将”洪学智的长子、吉林省原省长、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律工作委员会原副主任洪虎一行回到家乡安徽省金寨县,笔者有幸陪同洪虎先生参观了金寨县革命博物馆洪学智将军纪念馆,了解到一些文物背后的感人故事。

1946年四平保卫战胜利后,时任新四军第三师副师长兼参谋长的洪学智风尘仆仆地从战地四平奉命来到辽吉省委和辽吉军区所在地——白城子。他刚走进省委大院,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治委员黄克诚便迎上去紧紧拉住他的手说:“参谋长辛苦了,感谢你们在四平牵制蒋介石的10个师达1个月之久,为我们在后方建立根据地改造旧政权争取了时间。现在黑河形势非常紧急,东北局决定让你到黑河去剿匪,你马上就得走。”站在一旁的辽吉省委书记陶铸笑着说:“学智刚从前线下来疲劳得很,至少让他休息一晚再走,况且我们也得表示表示呀!”听陶铸这么一说,黄克诚也笑着点了点头。晚上,陶铸让炊事员杀了一只鸡慰劳大家。吃过饭后,陶铸把洪学智叫到一边,拿出一条毛毯,语重心长地说:“你常在前方打仗,东北的冬季特别冷,这条毛毯你留着用吧。”洪学智感动地接了過来。

洪学智第二天就赶往黑河北安了。战争年代条件十分艰苦,那条毛毯在当时是异常珍贵的,洪学智将军与夫人张文始终把它带在身边却舍不得使用。他们什么东西都舍得送人,唯有那条饱含着亲密战友关爱之情的毛毯始终伴随着洪学智,从东北的黑河到南方的广东再到全国解放,随后又被他带到了朝鲜战场,“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

1968年,洪学智的大儿子洪虎要结婚了,两位老人实在拿不出像样的礼物来,选来选去,他们决定将那条珍贵的毛毯作为结婚礼物送给儿子。此后,那条毛毯又在洪虎的爱人徐晓峰的精心保管下留传了下来。那条浓缩了战友情、夫妻情、父子情的珍贵文物,现已被四平战役纪念馆收藏。

洪学智将军身居要职却对自己很“抠”,他的许多生活细节令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人唏嘘动容。1948年1月,时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后改称东北野战军第六纵队)司令员的洪学智率部解放了辽阳,战场上他缴获了国民党军官的一床鸭绒被。当时鸭绒被的被套已经破损,平津战役结束后,他的夫人张文花了20多元钱在北京东安市场(现新东安广场)买了一条新被套。就这样,这床鸭绒被伴随着洪学智度过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湘赣战役和广东战役,直到抗美援朝,前后用了十来年。

1949年10月14日,洪学智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15兵团解放了广州。驻扎广州期间,洪学智用自己的津贴购买了一条毛巾被,那条毛巾被陪伴他度过了初任总后勤部部长和在吉林担任农机厅厅长那段难忘的岁月。“文化大革命”期间,洪学智把那条毛巾被送给了大儿子洪虎,后来又传给了孙子、孙女。20世纪90年代,洪学智的夫人张文从洪虎家把那条毛巾被拿到自己身边保管了起来。一条普通的毛巾被被洪学智一家用了60多年,可见洪学智将军的生活是多么艰苦朴素!

一般情况下,洪学智在家里只穿布鞋不穿皮鞋。为了方便参加公务活动,他就把两双皮鞋(一双黑色、一双棕色)放在小车里,遇到重要的公务活动他就在车里换上皮鞋,活动一结束他就会换上布鞋。就这样,自1977年从吉林回到北京工作开始,一直到他与世长辞,洪学智一生只穿过两双皮鞋。

8条“铁令”正家风

洪学智常常告诫自己和下属:“人生一世,可能什么情况都会遇到,但是不管什么时候,都要以宽容之心待人、敬业之心做事、敬畏之心律己,任何时候都不要去贪图小利。”他带头执行廉政规定,精心为国家和军队理财,从不利用特权为自己和家人谋取私利。他生活简朴,对家属和身边的工作人员要求极其严苛,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故有诗赞其曰:两授上将垂青史,一代风范励后人。

洪学智常到部队和地方去调研,每遇到部队领导与地方领导送礼一概拒收。有一次洪学智下部队,在乘车返回途中,他发现车子上多了一小口袋花生,他立即追问是怎么回事,工作人员报告说,那是基层官兵的一点心意。洪学智怒不可遏,拍着车窗吼道:“我们到部队,吃住都在那里,给人家添了那么多麻烦,走了还拿人家的东西,哪有这样的道理?现在社会风气不正,别人怎么做我管不了,但咱们一定要管好自己,现在就给还回去。我现在管的是全军的钱物,到部队去哪怕是拿一点东西占一点便宜,官兵们会怎么看怎么想?如果身居要位的人这个拿一点那个占一点,必然会带坏部队的风气。部队的风气坏了,还怎么指望他们去好好打仗!”

从这件事情上,洪学智敏锐地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督促秘书邢奇宝立下了8条“铁令”:1.不管是我的家人还是别人,不该办的事一定不能办;2.任何时候都不许用公家的钱请吃请喝;3.部队和下级送礼一律不收;4.下部队吃饭必须交钱,账不结清不走;5.下部队就餐严格执行“四菜一汤”标准;6.就餐摆酒一律不喝;7.饭桌上不许有剩饭;8.出差不允许子女搭车。

清正廉洁垂青史

洪学智每到部队检查工作,都是在食堂与部队干部及战士们一起用餐,并主动结算费用。一次天山之行,车队离开部队大半天后,洪学智忽然得知还没有和部队结算伙食费,他顿时勃然大怒,返回去已不现实,无奈之下他只好狠批了随行秘书。随行的人想解释几句,不料越解释洪学智越发火,洪学智从历史讲到现实,从党的要求讲到个人操守,摆事实,讲道理,整整讲了三四个小时。从那以后,洪学智每到部队检查工作,随行人员都会互相提醒,在离开时一定要先结清伙食费,而且一定要拿着结算凭条让将军亲自审查完才能离开。

洪学智下部队一向轻车简从,反对前呼后拥,招待用餐严格执行“四菜一汤”规定,不准突破,不搞变通。有一次,洪学智到总后勤部的一个直属单位去调研,第一天用晚餐时,招待方按平时的速度上菜——两道菜之间间隔时间较长,洪学智吃过第四道菜后说声“吃饱了”起身便走,招待方领导明知菜还没上完也不便明说,只好陪同离席;第二天晚餐上菜速度加快了,不一会儿工夫就上了六七道菜,洪学智忙问:“昨天上四个菜不是很好吗?今天怎么搞特殊?以后绝不能破例!”第三天晚餐虽然还是四道菜,但每道菜都换成了一个大盘子,且每个大盘子里都放了好几样菜,洪学智心中不悦,问招待方领导:“你们还有比这更大的盘子吗?”对方开始说“有”,但很快琢磨出这是批评之意,便连声说“没有了”。洪学智语重心长地说:“你们想让我吃好点多吃点是一片好心,但菜多了一是破坏了规矩,二是造成了浪费,三是有可能损害健康,何苦呢?”随着物资的丰富和社会风气的变化,也有人劝洪学智不要太较真,可以变通一下,洪学智则反驳说:“不管物资多么丰富,社会风气怎么变化,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绝对不能丢!”

洪学智平常招待客人都是自掏腰包设家宴招待。一次,洪学智率团赴美访问,临行前他约请外交部领导商量访问事宜,总后勤部建议用公款招待,洪学智不同意,最后还是在家里设宴款待了客人。一个不到20平方米的会客室放了一张圆桌后,师傅送菜都进不去,只好请客人代劳。2000年,《洪学智回忆录》出版,作为晚年的一件大事洪学智很高兴,准备设宴招待编辑人员,他谢绝了各种建议,仍然坚持在家里宴请客人。那一顿饭虽然没有名贵的菜肴,但整个过程充满了真诚与热情,给在场的所有人都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与深深的思考。

猜你喜欢

洪学智陶铸毛毯
洪学智心系现代国防
温暖奇妙的毛毯
我的毛毯
陶铸《悼亚楼同志》诗
陶铸在广西
上将洪学智外传
陶铸在连江领导革命斗争的故事
梅香奶奶的毛毯
长尾狐的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