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开展海外中医相关社科研究的几点思考*

2017-08-31严暄暄陈小平朱民李红文丁颖魏一苇何清湖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7年6期
关键词:社科跨文化中医药

严暄暄,陈小平,朱民,李红文,丁颖,魏一苇,何清湖**

“一带一路”背景下开展海外中医相关社科研究的几点思考*

严暄暄1,2,陈小平2,朱民3,李红文1,2,丁颖2,魏一苇2,何清湖1,2**

(1.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长沙410208;2.湖南省中医药文化研究基地长沙410208;3.《中医药导报》编辑部长沙410016)

在审视现有文献和方法的基础上,基于作者实地研究英国中医的经验,此文提出几点思考: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开展海外中医的社科研究,应注重研究的实效性,发挥智库功能;提倡多学科交叉,利用学科工具的专业性多角度把握整体;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结合当地背景,实现对话式交流和共赢的利益共同体;致力于质性研究,呈现事实作为分析依据;关注历史纵向研究,把握发展动态。

海外中医药一带一路社科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中医药的海外发展也乘着这东风掀起又一次高潮。然而,积极行路的同时也需清醒看路,审度时势,把握方向。这正是相关社科研究应该承担的责任。社会科学“与其说是为人们提供客观而普遍的真理,还不如说是为人们展示面对日常生活和社会现实的种种可能性及其限制。提醒我们注意潜在的社会危险,告诉我们可能的补救方法和社会进步的前景”[1]。

笔者系医学人类学专业出身,现致力于海外中医药跨文化传播相关研究。2013-2014年本人在英国进行了中医药相关田野调查,在实践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研究角度和方法的重要性,一些思考述小文一篇以共享。

1 注重研究的实效性,发挥智库功能

发声是学者的本职工作,而发声的目的导向性体现了学者的学术良心和社会责任感。在“一带一路”这样务实的背景下,开展海外中医的社科研究需要务实的学者和具有实效性的研究,而不止于为写文章而写文章,为学术而学术。

务实的研究是指:研究方法不能完全以依赖于文献的理论研究为主,这样会纸上谈兵脱离实际,必须结合实证研究,才可能“接地气”;研究内容需考虑海外中医发展的实际需要,切实解决当前紧急问题,如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怎样对海外人士讲解中医以获得理解和信任、跨文化传播隔阂的实证研究、探索海外中医需要的科研类型等;研究结论需有可行性,大胆建议需严谨求证,尽量充分结合某国/地区实地情况进行分析和决策,否则是空谈。

务实的研究才可能起到务实的智库作用:为中医药业内业外、国内国外有心深入了解海外中医药的人士全面细致地呈现事实真相;为海外中医从业人员更快融入当地社会文化和医疗体系、改善医患交流和治疗效果提供参考信息;为涉外中医药从业人员、机构、企业提供决策建议和人力资源培训(如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参考资料;为政府制定“一带一路”中医药国际化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提供学术支持。

2 提倡多学科交叉,利用学科工具的专业性多角度把握整体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中医药海外发展不仅仅是医药治病这样的医学领域问题,也不仅仅是中医、西医、当地民族医药几种医学文化差异的哲学、文化问题,它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是跨国跨文化项目,涉及文化沟通、社会融入、政策协商、跨文化传播与传媒、跨国管理、国际经贸、国际关系、法律等诸多方面。这样一个极复杂庞大的事物,要研究其现状并作出发展,亟需多学科介入作为智库支持,多角度把握整体,兼顾细节以事实说话,运用学科专业理论工具进行现状分析和做出决策建议。

人类学的整体观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事物,必须考察这个事物所处的背景和关联因素。在探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医药在某国/地区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应对机遇和挑战的建议时,视角不应局限于海外中医药本身,而应试图扩展视阈,关注中医药在海外发展的复杂背景、相关制约和促进因素,这些都是进行发展路径规划的基础。

第一,应梳理该国/地区与我国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历史上的民族医药往来,尤其是经由“(海/陆)丝绸之路”的往来,这是历史和文化基础。

第二,尽量充分考察中医药在某国/地区的发展现状及其现代发展历程,包括行业基本情况(包括从业规模及分布,人员数量、构成、教育背景,常见客户人群等)、临床活动(包括主要服务方式和经营方式、医患沟通、中医在当地的常见优势病种等)、商业运营、教育、出版、科研、立法监管体制(尤其是准入门槛)、在当地医疗体系中的地位、当地行业学会与权力格局、当地中医“创新发展”(如以干针为代表的“创新疗法”)、当地媒体相关舆论等各方面及存在的问题。

第三,盘点分析该国/地区现有的中医药资源,如现有人员资源(华裔中医药团体及社会影响力、可合作的非华裔团体及合作基础和问题等)、现有中医药企业和机构资源、当地汉学家及汉学研究(含对中方的国际关系学家、翻译家等),这些是进行资源整合利用和补充发展的依据。

第四,同时考虑基本国情,包括地理、气候、政治、经济、宗教、社会文化特点、民俗文化、礼仪等,尤其是在文化差异、意识形态、宗教禁忌、法律民俗等传播隔阂,经营注意事项,以及经济效益、人身安全、地缘政治等方面的风险。

在规划路径时建议多学科合作,请中医药行业外专业人士带着“法宝”来助阵,如人类学、传播学、传媒学、国际关系、跨文化交际、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等,借助专业学科工具思考在该国用什么路径发展、用什么方式经营能使中方和东道主国家双方共赢,“甜头”是什么。

3 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结合当地背景,实现对话式交流和共赢的利益共同体

“一带一路”沿路各国/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国情各异,历史文化、意识形态差异极大,当地民族医药多元,医疗政策管制模式不同,对待中医药的态度不一,中医药发展基础不一,中医药服务贸易实体现有资源不一,中医药教育科研发展程度不一。因此,不能采取一刀切、一个模子的做法发展海外中医药,而是应加强对目的国历史、地理、人文、社会、政经、医药体系的了解,尊重世界多元文化格局,思考中医药与当地民族医药及主流医学的异同和关系,尤其是进入当地医疗体系的可能性和路径,调研分析当地中医药现有资源基础和问题,从而确立在该国适用的中医药发展具体线路和规划。

“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中医药海外发展不仅仅是单方面的“走出去”,而是旨在打造“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故在当地发展中医,要考查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的融入和融合,对当地法律法规的适应和合法化,对当地居民的文化意义和文化交融基础,在保持中医特色的前提下灵活、适当、合理地作出适应性调整,并按照东道国对中医药的态度,借力东道国的当地资源(如本地的中医药相关人员、机构、资源),共同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实现对话式交流和共赢的利益共同体。

4 致力于质性研究,呈现事实作为分析依据

4.1 对现有文献和方法的再审视

国内关于海外中医的文献不少,但良莠不齐,有的就是出去旅游、开会顺便考察一下回来就写文章的,有的甚至没有出去过,复制粘贴别人做综述,这种不扎实不严谨的文章不在讨论范围之内。这里以真正在海外呆过一段时间,耳闻目染,亲身经历,基本以事实为依据,各类型中确实有料的文献为评论对象,就现有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做出评述。

(1)概述型与报导型:如《某国中医药的现状与展望》、《中医药/针灸在某国的传播与发展》、《某国中医教育概况》。

反思:此类文章限于篇幅,叙述往往过于笼统,没有细节,不见“人”;事件被孤立,缺乏详细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前后的历史联系;很多数据有待考证,数据的价值需审慎评估;常见以偏概全,叙说失当。例如:在2009年一篇《中医药国际化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论文中,其作者说海外“从业人员普遍素质低下”。此观点让海外中医人深不以为然。以英国为例,中医从业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说“普遍低下”过于笼统偏颇,并且在不同时期总体素质有波动,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总体素质还行,在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前10年这10余年间曾有过明显的鱼龙混杂现象,而在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经过市场淘汰后,目前留在英国执业多年的中医生总体素质是比较高的(按摩师另议)。所以阅读和使用这样的文献时必须注意发文时间,注意当时的局势与历史趋势,否则有失严谨。

(2)理论型:如《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策略研究》、《中医药国际化的制约因素与对策》、《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现状研究及对策分析》。

反思:常见以偏概全,没有具体问题具体情境;容易出现“空对空”的理论研究;对受传方的重视不够。

(3)个案型:如个人行医经历,常见以故事形式或医案形式呈现。此类有不少见刊文章(如琳达《英国行医记》系列连载)[2]、著作(如《中医走天下》[3]、《中医药在美国:石国璧、张秀娟在美行医验案择录》[4])。

反思:作者多为海外中医执业者,著述多为个人经历见闻,可作为有价值的个案型参考资料,但需要纳入系统学术框架挖掘其价值。

(4)新闻报道型:如个人行医经历、名人介绍、重要事件报导。

反思:需考虑记者作为业外人士对信息准确性的把握,需要纳入系统学术框架挖掘其价值。

(5)专著:如《中医药在世界》等[5]。

反思:目前专著多为罗列各国中医药发展现状的相关数据和情况,可做参考资料,但学术深度和学科专业性有待加强。

总体而言,现有文献往往缺乏明确的学科研究方法,多是把所见所闻所想整理成文的作品,且作者多为行业内人士,故学界需要有更多行业外的“他者”跨学科进行观察和分析。

4.2 建议社科研究发挥其质性研究的特色优势

社科研究的量化研究方法往往需要一定规模的样本才具有一定意义,这在海外执行时人力成本和资金成本很高,尤其在西方还要受研究伦理制约,样本可获得性堪忧,故可行性受限。而且,如前所述,中医药在海外情况极其复杂,在很多情况下数据是苍白的,“量化研究方法对技术的过度依赖及价值中立的研究原则等影响了科学研究的整体性、意义性与动态性,不能在微观层面对社会现象进行观察分析,亦无法对未定的、难以验证的社会发展趋势展开研究”[6]。而质性研究在自然情境中用多种方法收集信息,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通过与研究对象的互动来获得对其行为和意义构建的解释性理解,这种方法在跨文化传播中大有可为,也是社科研究的特色,应当在海外中医相关社科研究中着重发挥其优势。以下以笔者在英国进行人类学田野研究时发现的一些问题为例说明。

例1:在现有文献中常见有数据统计有多少人在英国做中医,有多少家诊所,以说明在英中医执业规模有多大,但这些数据需审慎对待,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数据来源是什么?采用何种统计方法(纳入标准)?统计时间的范围,是否考虑动态变化?

第二,现有数据说到中医从业人数的时候一般是没有分类的,但实际上在英执业的中医生至少可分为3类:华裔移民中医,“洋中医”(学习了中国中医的老外),“当地中医”(本地人在接触中医后以自己的文化想象创造的“中医”,如英国的“五行针灸”)。那么,现有数据是3类的总数还是默认为是移民中医的数据或者是前两类的数据?第3类是否纳入“海外中医”的范畴?这3类不得不分,且3种类别之间差异很大,在研究上有必要区别对待;同时,3种类别在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差别,需区别对待和利用。

第三,英国很多中医执业者未在官方认可的机构注册,而注册在案的人员也并非全部一直在执业,这些“隐形”人员该如何统计?

由此可见,光有数据是不够的,数据的来源和构成是很重要的。研究海外中医,光做量的研究不够,必须要做质的研究,需要用社会科学的方法,考察实际情况并加以详细说明,否则数据的实际参考价值存疑。

图1 高街模式的典型——伦敦唐人街上有十几家中医店

例2:现有文献中有不少反映了英国中医的常见病种,甚至不乏有实地的量化研究,从统计学上予以支持。但是对于为什么在英国这些是中医常见病,相关讨论却很粗糙。这种“为什么的问题”不是数据本身能够回答的,而需要进行质性研究。了解当地中医疾病谱的社会、文化渊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推动中医药在当地的发展,并且英国中医疾病谱与国内的差异性提示着中医在当地的疗效优势所在。

例3:中医药在海外的认可度研究可以说是中医药跨文化传播的基础性研究,但目前此类研究还很薄弱,且研究方法常见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有局限性。当地民众的认可度如何?哪些因素影响认可度?有哪些文化认同的基础和隔阂?哪些传播者与受众的互动有助于提高认可度,如何沟通是更有效的传播方式?这些都有待做更细致深入的质性研究。中医药跨文化传通归根结底是由人来实践的信息活动,尤其是在一线的中医从业者和教育者是目前最重要的传播者人群,而就医者、普通民众和中医药学生则是最重要的受众人群。这些人群不仅仅是抽象的传通链条上的两个环节或者两种角色类别,他们都是有血有肉的个体,有独立的思想、情感、个性、家庭生活、经济追求,日常地受到具体的社会、文化、习俗、政治、法规的影响和支配。他们日常的工作、生活、学习的场域正是中医药跨文化传通的真实场域[7]。要研究中医药跨文化传通,研究者就必须进入这个“场域”,即“在场”。人文主义的核心是对人的关注,传播学也要求高度重视传播主体和受众,故社科研究是推动中医药发展所必须的,且“面对面”的研究方式是最恰当的,质性研究的参与式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个案研究等方法更有助于获得对当事人所思所想的理解。要调查中医药认可度,探究传播方式,这种理解必不可少。

例4:在英国田野中,本人发现中医药在当地的营业模式至少可分为3种,高街模式(开在商业街和商场里)、家庭诊所模式、补充与替代医疗中心,其中这种高街模式与全球其他国家相比较,可以称为是一种“英国特色”,如图1所示[8]。为什么这种模式在英国如此普遍?在别的国家为什么没有出现或者不占主流?是不是有英国特色的社会文化因素在起决定性作用还是别的什么原因?这种模式有何利弊,是否具有全球推广价值?这都是中医药跨文化传播当中值得研究的问题,这种问题的探索也是需要运用实地田野调查和质性研究方法的。

5 关注历史纵向研究,把握发展全局动态

从传播学角度看,中医药海外发展的本质是跨文化传播。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序列性、结构性特征,故其研究也应具有历时性和整体性。“现实”是历史的产物,是在历史发展中被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塑造而成的,跨文化传通研究应包括历史研究,才能洞见其内在的历史关联。在理解各种传播“事实”之前,必须先把握社会的“总体”,将传播的各要素(如传播者、受传者、传播内容、传播路径等)还原到大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之中[9]。

现有文献中提到海外中医发展往往有两个时间点很明确,一个是尼克松总统访华后的欧美针灸热,一个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改革开放后人员流动的促进作用,然后是如何发展的?为什么会这么发展?各见刊文章往往描述的是写文当时的“现状”,但30多年来(甚至更久远的历史),如果纵向地看,究竟是怎样的发展脉络?事件之间有何联系、造成怎样的趋势?在这30多年里,中国与东道主两国的历史背景、经济、文化、政治、法规发生了怎样的互动和变化?对中医药发展有何影响?现有该国/地区的中医药相关权力格局如何?存在哪些势力、如何角逐?中方需如何把握局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医药发展有何共性和差别?这是中医药在海外发展的宏大背景,做研究必须涉及的内容,且必须以社科研究方法进行。

以英国中医药为例:在现有文献中可见一个普遍的说法,2008年经济危机使英国中医一蹶不振。这个说法乍一看是很有道理的,但本人在田野调查中发现,业界普遍反映从2005年开始就没以前那样好做了,也就是说,早在经济危机开始前几年,业界总体趋势就已经走下坡路了。那么原因是什么?这需要回溯前面几年英国中医界发生了什么事,才可能探究原因,而且很多事情在文献中是看不到的,必须到实地,和亲身经历过的人一起,才可能发现那些很重要的事实,而这种研究工作,必须由社会科学工作者承担。

6 结语

海外中医的相关社科研究虽任重道远,但迫在眉睫。冀望有更多同道进入这个领域,共同承担起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冀望有更多学者走出去,多做细致的基础性实证研究,哪怕是短期的,眼见为实,好过闭门造车、纸上谈兵。冀望国家予以重视,设立相关社科研究重大项目,给这个领域带来雨露,以期产出。

1[美]史蒂文·塞德曼.有争议的知识——后现代时代的社会理论.刘北成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4.

2琳达.英伦行医记(一)——看中医不用等.家庭中医药,2010,5:19-21.

3金宏柱.中医走天下.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

4石国璧,张秀娟.中医药在美国:石国璧、张秀娟在美行医验案择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5刘金生,侯泽民.中医药在世界:建国60年中医药走向世界之路.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6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100.

7严暄暄.人类学视角下的中医药跨文化传通(以英国为例).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2016.

8严暄暄,丁颖,魏一苇,等.“他者”在“他者”的社会——英国移民中医.中医药导报,2015,21(19):1-4.

9李彬.传播学引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315.

Abstract:Based on the review of existed references,research methods and experiences of ethnographic studies of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UK,this article proposed several suggestions on the social scientific studies of Chinese medicine abroa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Belt and Road”:studies should be more pragmatic in order to take the role of think tank;multi-discipline studies are encouraged to take the advantages of professional subjects;multi-cultures should be respected and local conditions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to achieve convers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all-win interest consortium;qualitative research should be more emphasized to present more ethnographic work for analytical studies;historical studies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order to get dynamic trends.

Suggestions on Social Scientific Studies of Chinese MedicineAbroa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Belt and Road”

Yan Xuanxuan1,2,Chen Xiaoping2,Zhu Min3,Li Hongwen2,Ding Ying2,Wei Yiwei2,He Qinghu1,2
(1.College of Chinese Medicine,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sha 410208,China; 2.Research Base of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Changsha 410208,China; 3.Journal Office of Guidi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Changsha 410016,China)

Chinese medicine abroad,Belt and Road,social scientific study

10.11842/wst.2017.06.012

R286.0

A

(责任编辑:王涵,责任译审:王晶)

2017-05-30

修回日期:2017-06-20

*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13YJCZH220):中医药跨文化传通——英国地区的人类学考察和传播学分析,负责人:严暄暄;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JD57):中英两国中医形态的比较人类学研究,负责人:严暄暄;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YBA256):文化强国战略下中医文化软实力研究,负责人:陈小平;湖南省中医药科研计划重点项目(201736):中医药在海外的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负责人:朱民;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项目(201656):“互联网+”时代的中医药文化传播模式及策略研究,负责人:李红文。

**通讯作者:何清湖,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医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社科跨文化中医药
社科成果展示
社科成果展示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社科成果展示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