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演变特征分析

2017-08-31王秋龙汤云云

测绘工程 2017年10期
关键词:皖北皖南空间结构

王秋龙,汤云云,毛 宁

(滁州学院 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安徽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演变特征分析

王秋龙,汤云云,毛 宁

(滁州学院 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选取安徽省2001年、2004年、2007年、2011年和2014年A级旅游景区为研究样本,系统分析全省近13年来A级旅游景区演变特征;运用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和热点分析,探讨其空间分布类型、集中程度和均衡程度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1年以来安徽省A级景区总量逐年上升,其中3A级和4A级旅游景区增加数量最多;A级旅游景区主要集中在皖中和皖南地区,整体上呈现“少—多—多”的格局;2007年以后,景区等级结构逐步形成以4A、3A、2A中间等级旅游景区为主,两端高级和初级旅游景区较少的纺锤型结构,趋于相对稳定、合理;全省A级景区空间分布类型从随机分布趋于聚集分布,同时地理集中指数表明各个时期在各地市分布愈加集中,基尼系数表明在三大地理区域中分布愈加集中不均衡,全省A级景区在2004—2014年十年间逐渐由景点分散和热点区域集聚不明显演变为以黄山市和合肥市为核心的多极热点区域。

演变特征;空间结构;A级旅游景区;安徽省

国家旅游局于1999年开始实行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制度,2001年A级旅游景区在中国正式出现,此后A级旅游景区数量不断增加。A级旅游景区是旅游景区中的精华,其数量、规模、等级结构、分布格局、演变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状况,是区域旅游业赖以发展的依据[1]。我国对于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的研究始于20世纪末,对于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研究的内容、方法、角度也日趋完善。在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研究中主要采用最邻近指数、基尼系数等数理分析以及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对全国或某一特定景区、区域进行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特征分析[3-6]。

安徽大地山河壮丽,历史悠久,物华天宝,是全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全省截止2014年底,共拥有A级旅游景区488家,其中5A 级景区8家、4A级景区152家、3A级景区161家、2A级景区 161家、1A级景区6家。从2001年最初的50家发展到2014年年底的488家,13年中增加了438家,A级景区建设快速发展,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旅游资源南多北少,相应的A级和高级别景区南多北少,而“南热、中温、北冷”的旅游发展格局[7],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旅游业发展地域不均衡,制约了安徽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鉴于此,本文系统分析2001年以来安徽省A级旅游景区的数量、等级和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为安徽省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安徽省A级旅游景区数据来源于国家旅游局和安徽省与各市旅游局官方网站,通过Google Earth软件获取旅游景区地理坐标,以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安徽省交通旅游图为基础底图,利用ArcGIS软件对全省各个年份A级旅游景区进行坐标转换,确定其地理位置,获取到2001年、2004年、2007年、2011年和2014年安徽省A级旅游景区分布数据。

1.2 研究方法

安徽省所有地级市均有A级旅游景区分布,在区域尺度上,将A级旅游景区近似为点状目标[8]。点格局识别关注的是研究区域内的点在空间上分布的特征、相互关系及空间分布格局,如聚集分布、随机分布、均匀分布等[3,9]。目前测度点状空间分布的方法主要有样方分析、最邻近点指数、K函数分析、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不均衡指数等方法[10]。本文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基于最邻近点指数测度安徽省2001年、2004年、2007年、2011年和2014年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类型,通过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和热点分析探讨其空间分布集中程度、均衡程度和热点分布区域演变特征(见表1),对比分析近13年来全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格局的演化特征,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

表1 研究模型及地理意义

热点分析是用于识别具有统计显著性的热点和冷点的空间聚类,通过计算空间域中每个要素Getis-Ord值,得到每个要素的Z得分和P值,要成为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的热点,要素应具有高值,且被其他同样具有高值的要素所包围。Getis-Ord局部统计表达式为

式中:Xj是要素j的属性值;wi,j是要素i与j之间的空间权重;n为要素总数;S为n个要素属性值的标准差;Gi值即为要素的Z得分。对于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的正的Z得分,Z得分越高,热点的聚类就越紧密。相反对于负Z得分,Z得分越低,冷点的聚类就越紧密。通过热点分析,可得知全省A级旅游景区热点和冷点在空间上发生聚类的位置。

2 安徽省A级旅游景区演变特征

2.1 总体发展趋势

安徽省位于华东腹地,长江、淮河横贯其间,将全省分为皖北、皖中、皖南三大地理区域。皖北包括亳州、阜阳、宿州、淮北、淮南、蚌埠6市,面积约3.99万km2,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8.4%,相对地势较为平缓,降水偏少;皖中包括合肥、安庆、滁州、六安四市,地形多样,西部崇山,东部丘陵,中部山地岗丘起伏绵延,面积约5.88万km2,约占全省总面积的42.0%,该区在地理区位上位于安徽省的中心地带,交通便捷,经济发达,旅游资源丰富;皖南包括黄山、池州、芜湖、宣城、马鞍山、铜陵6市,面积约4.15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29.6%,以丘陵和山地为主,海拔较高,降水丰富,气候湿润,植被资源丰富,该区旅游资源丰富。

从总体发展状况来看:安徽省A级旅游景区总体数量逐年在上升,由2001年50家增加到2014年488家,年均增长率达19.15%(见表2)。其中从2001年到2004年A级旅游景区变化不大,2004年以来保持着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但不同等级的A级旅游景区发展趋势有所差异,不同区域的A级旅游景区发展态势也不平衡。

表2 2001—2014年安徽省A级旅游景区数量变化情况

从全省不同等级A级旅游景区发展情况来看:3A级和4A级旅游景区13年间增加数量最多,分别从2001年1家和5家增加到2014年161家和152家,年均增长率分别高达47.83%和30.04%。5A级旅游景区增长最为缓慢,2007年黄山和九华山成为安徽省首批5A级景区,此后皖南古村西递宏村、天柱山、绩溪龙川、六安天堂寨、阜阳八里河、古徽州文化旅游区相继入围5A,截止2014年底全省共计8家。2A级旅游景区一直保持着较为稳定的发展态势。1A级旅游景区发展最为迟缓,自2007年起,数量呈递减的趋势。

从全省不同区域A级旅游景区发展情况来看:安徽省 A级旅游景区主要集中在皖中和皖南地区,皖北地区A级旅游景区所占比重有所增加,但仍是以皖北和皖南为主要分布区,2014年391家约占全省总数的80.1%分布在皖中和皖南地区,而皖北地区A级旅游景区97家,仅占全省总数的19.9%;整体而言,安徽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呈现“少—多—多”的格局,空间分布不均衡。从增加数量来看,皖北、皖中和皖南地区A级旅游景区分别增加了94家、174家、170家,皖中和皖南地区增加的A级旅游景区数量最多,但从增长率来看皖北、皖中和皖南地区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0.66%、16.99%和18.51%,皖北地区增长率最高(见表3)。综合景区数量和质量来看,皖中和皖南地区优势显著,皖北地区发展迅速。

2.2 等级结构演变特征

旅游景区的等级能充分反映景区的建设水平,一个地区的旅游景区等级结构也是衡量该地区旅游景区总体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而一个地区景区等级结构的变化更是能反映该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

安徽省自2001年以来旅游景区等级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①5A、4A和3A高等级旅游景区所占比重逐渐增加,4A和3A逐渐成为全省A级旅游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②2A、1A级旅游景区所占比重呈逐渐下降趋势;③最初A级旅游景区出现的初期A级景区等级结构严重失衡,尤其是2001—2004年全省2A级所占比例超过50%,3A级景区仅1家,所占比例仅约2%,2007年以后,景区等级结构逐渐相对稳定、合理,逐步形成纺锤型结构(见图1)。在城市地理学中,通常认为: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规模等级越高,城市数量越少,规模等级越低,城市数量越多,这就是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理论。同理,一个区域合理、健全、完善的A级景区等级结构在分布上也应该表现出金字塔型等级规模特征,但这种模式代表了初级市场的需求,反映的是要素发展的初级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端市场需求逐渐加大,纺锤型结构就代表了这种市场的需求,但也要看出4A、3A、2A中间等级旅游景区相对较多,而相对两端高级和初级旅游景区过少,意味着这种纺锤型结构仍有进一步优化调整的空间[11-12]。

表3 2001—2014年皖北、皖中及皖南地区A级旅游景区数量变化情况

图1 2001—2014年全省及皖北、皖中、皖南地区A级旅游景区等级结构变化

从全省三大区域A级旅游景区等级结构演变情况来看:①各地区A级景区演变特征与全省演变特征相似,5A、4A、3A高等级旅游景区在逐渐增加,2A和1A低等级旅游景区在逐渐减少;②各地区均从以2A、1A低等级旅游景区为主体,逐渐转变为以4A、3A和2A中高等级为主体;③皖北地区A级旅游景区等级结构变化较大,2001年仅有较低等级的2A和1A级旅游景区,此后景区结构逐渐完善,2013年阜阳八里河景区荣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实现了皖北地区5A级景区零突破,皖北地区A级旅游景区结构得以完整,其中2A级旅游景区所占比重一直较高,明显高于全省;④皖南地区5A级旅游景区发展速度最快,2007年全省第一批两家5A级旅游景区全部集中在皖南地区,2014年达到了5家,占全省62.5%。

3 安徽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演变特征

3.1 空间分布类型演变特征分析

本文采用的是最邻近点指数法测度全省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类型,其中最邻近点距离平均值是利用ArcGIS中的“点距离”等工具,测算出不同年份每个A级旅游景区与其最邻近景区之间的欧式距离,并取其平均值而计算得出。根据表1中最邻近点指数算式,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安徽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最邻近点指数

从结果可以看出:13年间全省A级景区最邻近点指数均<1,且越来越趋于0.5,全省A级景区空间分布类型从随机分布趋于聚集分布。

3.2 集中程度和均衡度演变特征3.2.1 集中程度演变特征分析

地理集中指数模型适于衡量一定区域内的旅游景区在各个分区的集中程度[13-14],根据表1中算式,5个年份的全省A级景区空间分布的地理集中指数如表5所示,其中GE为假设安徽省A级旅游景区平均分布在16个地市情况下的地理集中指数。

表5 安徽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地理集中指数

从结果中可以看出:各个时期安徽省A级旅游景区地理集中指数大于均匀分布时的地理集中指数,同时整体在增加,表明安徽省各个时期在各地市分布中较为集中,而且愈加集中。

3.2.2 均衡程度演变特征分析

在地理学中基尼系数通常用于对比衡量一个区域中不同子区域分布差异[13,15]。本文运用基尼系数衡量安徽省A级旅游景区在三大区域分布的均衡程度,进而分析景区在全省分布的集中程度。

根据表1中算式,计算各个时期安徽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基尼系数如表6所示,结果显示:2001年、2004年、2007年、2011年、2014年安徽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基尼系数GiNi逐年增大,说明2001—2014年安徽省A级旅游景区在三大地理区域中呈集中分布,且分布愈加集中、愈加不均衡。

表6 安徽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基尼系数

为了证实安徽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特征,本文利用洛伦茨曲线进一步验证并分析其集中程度和不均衡度。将不同年份的安徽省A级旅游景区的个数和所占比例按照地市进行统计,并按照从大到小进行排序,逐次计算累积百分比,以地市为横坐标,累积比重为纵坐标,从图2可知,2001年、2004年、2007年、2011年、2014年洛伦茨曲线为上凸型,说明在各个时期安徽省A级景区在空间上分布均呈不均衡分布。2001年和2004年近半数A级旅游景区主要集中在安庆、合肥、池州三市;此后,黄山A级旅游景区数量增长较快,2007年黄山市A级景区数量达到30家,占全省总数的14.7%;2007年和2011年格局发生变化,主要集中在黄山、合肥、安庆、池州四市;此后六安异军突起,从2011年的15家增加到2014年的60家;2014年近半数A级旅游景区主要集中在安庆、黄山、六安、合肥四市。

图2 安徽省2001年、2007年、2011年和2014年A级景区空间分布的洛伦茨曲线

3.3 热点分布区域演变特征分析

利用ArcGIS软件空间统计工具对全省A级景区分布进行热点分析,其中Z得分越高,聚类程度就越大,说明该属性在空间上为热点;相反Z得分越低,聚类程度不明显,说明该属性在空间上为冷点。利用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对Z值进行分类显示(见图3)得出:2004年全省A级景区数量较少,Z得分最高仅1.527 790,且较为分散,热点区域集聚不明显;2007年随着A级景区数量的增加,逐渐形成以黄山市为核心的热点区域;随后新增以合肥市为核心的热点区域。

4 结 论

本文系统分析了自国家评定A级旅游景区以来安徽省A级旅游景区的发展态势和等级结构演变特征,并结合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和热点分析探讨其空间结构演变特征,得出以下结论:

1)2001年以来安徽省A级景区总量逐年上升,年均增长率达19.15%。其中3A级和4A级旅游景区13年间增加数量最多,年均增长率分别高达47.83%和30.04%;5A级旅游景区增长最为缓慢;2A级旅游景区一直保持着较为稳定的发展态势;1A级旅游景区发展最为迟缓,自2007年起,数量呈递减的趋势。

2)安徽省 A级旅游景区主要集中在皖中和皖南地区,整体上呈现“少—多—多”的格局,空间分布不均衡。从增加数量来看,皖中和皖南地区增加的A级景区数量最多;但从增长率来看皖北地区增长率最高;从景区数量和质量来看,皖中和皖南地区优势显著。

3)2007年以后,全省A级旅游景区等级结构逐步形成了以4A、3A、2A中间等级旅游景区为主,两端高级和初级旅游景区较少的纺锤型结构,意味着全省景区等级结构趋于相对稳定、合理,同时仍有进一步优化调整的空间。

4)通过分析安徽省A级旅游景区5个时间点的空间结构演变特征,并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全省A级景区空间分布类型从随机分布趋于聚集分布;地理集中指数表明各个时期在各地市分布愈加集中;基尼系数表明在三大地理区域中分布愈加集中、愈加不均衡。热点分析表明全省A级景区在2004—2014年十年间逐渐由景点分散和热点区域集聚不明显演变为以黄山市和合肥市为核心的多极热点区域。

图3 安徽省2004年、2007年、2011年和2014年A级景区空间热点分析

[1] 王雯萱.湖北省级旅游景区空间格局演化及优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2] 王硕,曾克峰,刘超.甘肃省A级景区旅游空间结构分析[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3,30(4):88-93.

[3] 申怀飞,郑敬刚.河南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13,33(2):179-183.[4] 吴晨.黄山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分析及优化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3.

[5] 王通,刘春玲.河北省A级旅游景区时空分布特征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5,22(5):223-233.

[6] 吴丽敏,黄震方,周玮,等.江苏省A级旅游景区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动力机制[J].经济地理,2013,33(8):158-164.

[7] 武真真,章锦河.安徽省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差异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0,22(2):70-75.

[8] 吴必虎,唐子颖.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分析:以中国首批国家4A级旅游区为例[J].人文地理,2003,18(1):1-5.

[9] 王恒,李悦铮.大连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分析与优化[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29(1):84-89.

[10] 毛小岗,宋金平,于伟.北京市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及其演化[J].经济地理,2011,31(8):1381-1386.

[11] 袁俊,余瑞林,刘承良,等.武汉城市圈国家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J].经济地理,2010,30(2):324-328.

[12] 李振亭,王香玉.基于地理量化方法的四川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结构研究[J].地理信息世界,2014,21(4):25-30.

[13] 王通,刘春玲,马晓倩,等.河北省A级旅游景区时空分布特征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5,22(5):224-228.

[14] 范蓉蓉,张全景.山东省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差异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14,40(1):107-112.

[15] 宋福临,汤澍,吴小根.江苏省旅游等级景区发展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河南科学,2010,28(1):121-126.

[责任编辑:张德福]

Analysis of spatial pattern evolution of A-grade scenic spots in Anhui Province

WANG Qiulong, TANG Yunyun, MAO Ning

(College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and Tourism, Chuzhou University, Chuzhou 239000, China)

Selecting A-grade scenic spots in Anhui Province in years of 2001, 2004, 2007, 2011 and 2014 as the research sampl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volution characters of A-grade scenic spot in Anhui Province for 13 years, explo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ace distribution type, concentration degree and equilibrium degree by using the neighboring index,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dex, the gini coefficient, lorenz curve and hotspots analysis.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number of A-grade scenic area has gone up year by year since 2001, among which are 3A and 4A. A-class scenic areas are mainly focused on middle part and southern of Anhui Province, and the general pattern is “less-more-more”. After 2007, the scenic spot hierarchy was gradually formed by 4A,3A and 2A middle class, which tended to be stable and reasonable of fusiform structure about both senior and junior scenic spots. The types of A-level scenic area about space distribution tend to aggregate distribution from random distribution. At the same time,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dex shows that each period becomes more concentrated distribution in the city, the Gini coefficient shows that the three geographical area distribu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balanced,and A-grade scenic spots evolve from scattering into multi-polar hotspots in this decad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 spatial pattern; A-grade scenic spots; Anhui Province

著录:王秋龙,汤云云,毛宁.安徽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演变特征分析[J].测绘工程,2017,26(10):45-51,58.

10.19349/j.cnki.issn1006-7949.2017.10.009

2016-11-10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SK2016A0671)

王秋龙(1981-),女,讲师.

P208

A

1006-7949(2017)10-0045-07

猜你喜欢

皖北皖南空间结构
摄影·美好安徽
《皖南的秋天》《余晖》
《马头墙》、《皖南印象》之二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皖北小麦病虫害防治
格绒追美小说叙事的空间结构
《皖南印象》
基于社会空间结构流变的统战工作组织策略研究
皖北区域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实证分析
自由曲面空间结构形态创建的若干关键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