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肯尼亚偏爱马拉松

2017-08-31黄贝君

金秋 2017年10期
关键词:跑者科尔马拉松赛

◎文/黄贝君

肯尼亚偏爱马拉松

◎文/黄贝君

从布鲁塞尔到波士顿,从芝加哥到迪拜,在所有知名马拉松赛事中,前几名几乎都是清一色的肯尼亚人。说来也奇怪,东非近邻埃塞俄比亚同样在耐力性项目上实力非凡,但在全马和半马等路跑赛事中,却跟肯尼亚人有着比较大的差距。

在男子马拉松比赛中,跑进2小时10分大关绝对是个很有说服力的成绩,但这种说法并不适用于肯尼亚。2015年,全世界共有136名男子马拉松选手跑进2小时10分大关,其中80名为肯尼亚人,40名为埃塞俄比亚人。毫无疑问,肯尼亚人是马拉松项目的绝对王者。

为了幸福生活,冲啊

肯尼亚人组团参加各种路跑赛事,惟一的目的就是去“抢”钱。为了扩大知名度与影响力,马拉松赛事的主办方通常都会设置高额的奖金,吸引世界级高手参赛。世界上最土豪的迪拜马拉松,男女冠军的奖金可以达到20万美元,2008年破世界纪录者额外获得100万美元的奖励。显然,这类赛事的奖金远高于场地赛事。

在肯尼亚,渴望将来能够成为职业跑者的孩子很多,他们希望通过努力训练,参加更多的比赛,获取更多的奖金,从而实现经济独立,走向人生巅峰。据估计,肯尼亚国内的失业率高达40%,且超过50%的人口依然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因此,从很大程度上,肯尼亚跑者的光荣与梦想时时刻刻充满着对于生存的渴望。

摆脱贫穷的途径有无数种,肯尼亚人为什么偏偏要选择跑步呢?原因再简单不过:跑步不需要太多投资,甚至连一双跑鞋都不需要,只要有两条正常的腿就可以了,从来没听说过哪位肯尼亚跑者是富二代出身。

话说回来,以肯尼亚自身的经济实力,确实很难发展其他的体育项目。对人均年收入只有1000美元,甚至连双跑鞋都买不起的肯尼亚人来说,如果不能通过跑步改变命运,大部分跑者的结果只有一个:回家继续种地。

在广袤的东非大裂谷,到处都有能证明跑步可以给人带来巨大财富的楷模。几乎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跑步明星,他们打好行李,动身去夺取世界冠军或者参加国外的大型路跑比赛,回来时便成了有钱人,至少以肯尼亚人的标准看是这样。他们驾驶着四轮驱动的丰田陆地巡洋舰,造了一栋大房子,买了几头牛,还购置了一片土地用来种玉米。这样的例子不计其数。

独特的训练营模式

肯尼亚有个神话般的地方埃藤,这是一个人口仅有四万人的小镇,但令人惊讶的是,任何时候都能找到至少1000名顶尖跑者在那儿生活和训练。

科尔姆修士被誉为肯尼亚跑步教父。他的学生中,有25人获得过世界冠军,其中4位赢得了奥运冠军。如今一提起中长跑,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肯尼亚,仿佛中长跑就是这个国家的象征。这种繁荣的现象究竟是怎样演变来的呢?

科尔姆修士说:“1976年我来这儿的时候,埃藤一个跑者都没有。”那年,爱尔兰传教士科尔姆来到肯尼亚,在位于埃藤的天主教寄宿学校圣帕特里克中学教授地理课。他本打算只在这里待3个月,然而在他教书后不久,学校的田径教练皮特·福斯特,也就是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男子10000米铜牌得主布兰登·福斯特的哥哥返回了英国。就这样,没有任何执教背景和运动经历的科尔姆修士临时顶了他的空缺。

或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他的队伍很轻松地在全国比赛中获得佳绩。1986年,首届世界青年田径锦标赛在雅典举行,科尔姆修士应邀组织一支肯尼亚代表队前去参赛。他挑选了9名运动员,其中7名来自于圣帕特里克中学。他从来没有参加过国际比赛,自己也不知道该对这支队伍给予怎样的期望。出乎意料的是,他们一下子获得了9枚奖牌,其中4枚是金牌。

“就是那会儿,我意识到这儿正在发生着一些特别的事情”。3年之后,科尔姆修士在肯尼亚创建了第一座跑步训练营。在他的影响下,圣帕特里克中学逐渐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体育学校,埃藤也随之变成了如今这样的跑步中心。

肯尼亚的跑步训练营是个很特别的地方。水泥地上随便挖个坑,就是所谓的卫生间。即便如此,所有身价不菲的大牌明星都会选择待在这里,过着苦行僧一般的生活。训练营是一个可以让跑者们避开外界干扰,百分百地专注于训练的最佳环境。一旦离开这里,他们独步天下的特有优势也将随之消失。

圈钱运动,难说损人利己

随着世界路跑赛事的飞速发展,肯尼亚跑者在全球的圈钱运动愈演愈烈,肥沃的中国大地自然也不能幸免。2014年,中国田协取消了对路跑赛事的审批制度。随后,国内的马拉松赛事数量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

如此庞大的市场,自然需要勤劳勇猛的人前来开拓。一时间,众多的体育经纪人、跑步训练营飞速涌入中国。肯尼亚跑者的实力实在强大,即使那些很难在柏林、波士顿、伦敦、迪拜等顶尖马拉松赛事中取得好名次的准明星级运动员,也非常具有竞争力。他们来中国参加比较知名的大型赛事,比如北马、上马、广马等,奖金虽然和马拉松大满贯赛事没法比,但获得冠军的运动员也有三四万美元入账。前些年,中国女子中长跑选手偶尔还能打破黑人运动员的垄断,但现在已经很难再“蹭”到好名次。

以往,肯尼亚运动员来中国,一般只参加全马比赛,高手基本上不会参加半马,因为奖金远不如全马。当时,中国运动员大多选择参加半马,或者参加一些非常小型的路跑赛事,“欺负”一下国内的业余选手,奖金虽然不多,怎么说也有个万儿八千的,毕竟,跟黑人运动员竞争难度太大。运气好一点的业余高手偶尔也能跑到第九名或第十名,挣个三百五百的辛苦费。媒体报道经常是这样的:肯尼亚选手获得了全程组冠军,中国选手获得了半程组冠军。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这样的幸福日子没有过太久。如今的马拉松圈子里,只要是个比赛,就要国际化,就会邀请外国人来捧场,慢慢形成了一种风气。一流的肯尼亚跑者参加大满贯,二流的跑者参加北马上马广马,一大批肯尼亚“业余选手”也来中国凑热闹,就连县市级的小型比赛都不放过。

即使是小型比赛,也是一块相当诱人的蛋糕。最近几年,国内的某些机构就专门做这样一件事:一流跑者早已被别人抢光了,就把哪怕有一丁点儿天赋的肯尼亚跑者招募过来,在中国长期居住,频繁参加各种各样的比赛,不论大型小型。即使冠军的奖金只有3000元人民币,连着二三十场下来,收入也相当可观。

3000元虽不多,但在肯尼亚足以维持半年的生活。许多跑者为了节省来回开支,选择长期住在中国。现在的中国,运动员从事职业训练不会有太大的生存压力,但对肯尼亚跑者来说,只有拿到更多的奖金,才能够改善自己的生活并补贴家用。所以,只要有机会,他们都会不遗余力。

如今,在家门口举办的各种马拉松赛事中,中国选手想取得好名次已经越来越难。有人批评说,一味追求国际化,使得比赛成了东非长跑精英的圈钱运动,无法真正带动国内赛事的发展和运动员提高水平。其实,这类批评大多都是伪命题,好像中国运动员的水平没有提高,完全是因为别人跑得太快的缘故。

当然,逃离贫困的愿望并不限于肯尼亚或东非,世界各地都有光着脚跑步去上学的孩子,最大的区别在于肯尼亚人已经建立起一种高效盈利的跑步文化,并且越来越稳固。

猜你喜欢

跑者科尔马拉松赛
休闲个体的分类及其收益研究——以马拉松跑者为例
我国马拉松赛事的文化价值及生成机制分析
禧玛诺全新一代XTR M9100 为山地越野赛、长距离耐力赛和马拉松赛车手而生
起而行之 初级跑者的跑-走-跑计划
中国跑者
科尔摩根伺服在数控钻铆机床中的应用
科尔森·怀特黑德的《地下铁道》
马拉松,过热了吗
海南国际马拉松赛医疗保障的做法
科尔:“走出去”带动纺织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