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细菌繁殖模型的校园微信舆情传播及对策研究

2017-08-31黎紫涵邓林霞

关键词:舆情舆论细菌

方 维,黎紫涵,邓林霞

(1.武汉理工大学 人事处,湖北 武汉 430070;2.武汉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基于细菌繁殖模型的校园微信舆情传播及对策研究

方 维1,黎紫涵2,邓林霞2

(1.武汉理工大学 人事处,湖北 武汉 430070;2.武汉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随着微信平台用户数量的增长,其信息传播范围和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而大学生作为主要用户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网络舆情的发展。为此,根据网络舆情的传播与细菌生长繁殖的相似性,将二者结合起来研究;针对突发事件微信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将校园微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理论、监测与预警方法、应对策略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打破传统研究方法中单一学科的局限性,探寻微信舆情突发事件的演化规律,为更好地引导微信舆论提供一些建议与方法。

微信;高校网络舆情;细菌生长曲线;细菌繁殖;舆情传播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半年新增网民共计1 894万人[1]。同时,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手机拥有率已达到100%,可使用移动网络率同样达到100%。手机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两微一端”(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成为很多人了解新闻时事的第一信息源,特别是拥有每月活跃用户6.5亿的微信。大学生是微信的主要使用者,但其对信息的判断处理能力相对较低,加上微信上网浏览和表达的门槛低,微信朋友圈信息来源主观性较强,使得“微信平台”成为高校新闻传播、舆情演变的重要渠道。微信舆情传播格局复杂,监控管理难度加大,微信的朋友圈间更易获得及时的信息资讯,而微信个人平台尚未开放,这直接造成微信舆情监控的困难。当前微信舆情传播已经成为舆论引导、舆情监测的新阵地,因此亟需监管部门统筹运用法律、行政、技术、用户自律等手段,建立成熟理性、科学高效的舆情妥处机制。笔者采用了文献研究方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及网络数据挖掘技术等研究方法,熟悉了相关话题的理论解读,加深了对高校微信舆情的理解,得出高校微信舆情的典型特性。

1 研究综述

军犬舆情创始人彭作文指出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是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笔者综合各类文献得出,校园网络舆情是指在校园这个具体环境,与此环境相关的群体通过互联网平台参与讨论舆论事件并表达情绪、态度、意见的总和;而校园微信舆情即为校园环境相关群体通过微信积极发布与传播校园内突发事件和社会敏感热点有关言论、观点的总和。

校园微信网络舆情的研究是跨学科、跨专业、极具综合性的一门研究,国内外很多学者对微信舆情传播的现状做了大量研究。浙江传媒学院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方兴东等研究指出微信传播方式以点对点传播为主[2]。李天龙等[3]从传播学视角进行研究,认为微信传播主要是以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为主,兼有专业组织对网民的大众传播性质。微信传播具有精准高效传播多媒体信息的特征,微信传播集传播者与受传者为一体,强化了作为具有双重性质的主体人的角色,微信传播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呈现出内容的多样化、时间的碎片化特征。王小立[4]认为微信信息的传播,实际是社会网络信息传播的一种方式。

目前,较多学者对网络信息的传播演化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如任立肖等[5]主要针对无标度网络机制来模拟现实社会人际关系网络,同时采用随机网络作为参照网络机制,并进行比较研究;朱毅华等[6]利用仿真方法对网络舆情演化机理进行推演分析,引入影响模型,基于实证调查设定网民个体属性与交互行为参数,通过仿真方法考察网民个体行为在网络舆情传播过程中的作用,重点研究了传播内容和网民个体属性对舆情演化传播的影响;陈福集等[7]通过参考传统的传染病传播模型SIR,建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传播的SIR 模型,采用Matlab 进行模拟仿真,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高艳子等[8]通过对网络舆情的动态传播演化的循环渐进分析,详细阐述了网络舆情的形成、舆情观点的交融、舆情主题的变异及舆情关注点的获得过程;王玉珠[9]认为微信舆论场是数量庞大的微信用户对于社会现象或现实问题的描述和反映,借助人际社会网络的复杂关系交叉勾连形成共同意见,具有个人中心度高、议题多元、间接推动舆情等特点。

已有研究大多是从舆论传播的某个方面出发,不具有学科的综合性和全观性。这些研究或基于人际关系传播;或从传播学角度出发,综合人际关系的复杂性;或基于意见领袖的作用,忽视了网民的个性化与人际关系的复杂性;或基于传播内容和网民个体属性对舆论传播的影响;或对舆论的研究时间段仅仅是事件的一部分;或对于影响网络舆情的各个因素的分析过于笼统。校园微信舆情是网络舆情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其存在封闭性,校园微信舆情的发生有一个特殊空间范围,即高校;也由于其存在强关系网络特点,所以校园微信舆情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其与网络舆情共同接受来自外部的信息,同时也由内部将信息传递出去。当校园微信舆情自身膨胀不断壮大时,其可以覆盖到整个微信,从而引爆整个网络。校园微信舆情在扩大之前,可以提前进行分析,采取相应措施,以抑制相应舆情扩大。

2 基于细菌繁殖模型的校园微信传播特征研究

目前,细菌模型在国内外都有较为广泛的应用。许磊[10]基于细菌模型得出炒熟制品的适用保藏技术,建立货架期参考值;徐加行等[11]利用细菌模型解决工业机器人运动规划中的冲击、振动、快速响应等问题。经过大量文献信息收集和数据比对,发现细菌生长繁殖过程与校园微信舆情传播的过程具有高度相似性,如图1所示。为此,笔者利用细菌生长曲线的变化规律来描述微信网络舆情的传播演化过程,并提出一种应对校园微信舆情的新方式,能够更加直观地把握微信网络舆情的整体走向,掌控微信网络舆情的发展形势,将其分为一个一个阶段以全面综合的视角进行提前分析与控制,抑制网络舆情的进一步扩散,对微信网络舆情的处理提出更精确的解决建议。

图1 相似性

细菌从生长到繁殖所需要的基本条件为营养物质、酸碱度、温度和气体,缺一不可。一个校园微信网络舆情事件的产生与爆发也是主体(事件导火索)、受众、传播途径等因素的耦合作用。细菌繁殖中所添加的营养物质就如同校园微信网络舆情事件中的一个导火索,如已发生的公共事件。而大多数细菌在最合适的酸碱度和温度下生长繁殖极其旺盛,正如校园微信网络舆情事件中不怀好意之人进行舆论误导的、居心叵测的评论及转发,散播不正当、偏情绪化的言论,使得整个事件升温,从个体到群体,从群体到全民。细菌生长繁殖中需要的气体,正如校园微信网络舆情传播需要的空间,即微信朋友圈和现实人际交往。

细菌繁殖的特点是以二分裂方式进行无性繁殖,如图2所示,细菌的繁殖速度与细菌的种类及其所处的环境条件有关,当条件适宜时,细菌繁殖速度极快,如按20 min繁殖一代计算,1个细菌1 h后经3次分裂变成8个,10 h后可达10亿个以上。笔者利用这种繁殖特点,描述校园微信网络舆情的传播演化过程特点,将网络舆情的爆炸性传播,以及点对点、点对多的传播方式特点看作细菌无性繁殖的分裂生长,如图3所示。

图2 细菌的分裂

图3 网络舆情传播特点

细菌生长曲线是将少量的单细胞微生物接种纯种到一定容积的液体培养基后,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定时取样测定细胞数量。将细胞增长数目的对数作为纵坐标,将培养时间作为横坐标,绘制一条曲线。笔者所基于的细菌生长曲线如图4所示。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可分为4 个时期,而网络舆情演化过程如图5所示,从开始到结束也可分为4 个时期。

图4 细菌生长曲线

图5 网络舆情演化过程

(1)迟缓期。细菌接种至培养基后,对新环境有一个短暂适应过程(不适应者可因转种而死亡),存活下来的细菌极少,所以曲线平坦稳定。校园微信网络舆情开始时,是由传统媒体的报道和少部分网民的爆料所引发的,由于校园微信网络舆情传播空间分散,且范围狭小,处于萌芽状态,校园内学生对高校敏感事件所发表的观点零散地存在于网络空间,因此开始阶段曲线也较平缓。

(2)对数生长期。此时,细菌已适应新环境,繁殖能力增强,可持续几小时至几天不等(视培养条件及细菌代时而异),数量以稳定的几何级数极快增长,因此生长曲线几乎直线上升。此阶段,网络舆情开始聚集爆发,原来处于分散的网络信息,在某个时间段同时被大量学生在微信里进行大量评论、转发与讨论,事件关注度持续升高,传播范围迅速扩大,整个传播的速度是呈直线或接近直线增加。

(3)稳定期。生长菌群总数基本处于平坦阶段,但细菌群体活力变化较大。由于培养基中营养物质消耗、毒性产物积累、PH下降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细菌繁殖速度渐趋下降,该时期细菌增长数与死亡数渐趋平衡,菌落数达到平衡状态,因此,生长曲线基本水平。而校园微信网络舆情的传播经过聚集爆发后以最快速度进行持续蔓延扩散,网络用户进行深度挖掘,舆情成为高校和社会的关注焦点,网上网下热议不断,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从而达到全民普及。此阶段舆情传播以恒定的速度前进,速度呈曲线水平。

(4)衰亡期。随着稳定期发展,适者生存的环境对细菌生长越来越不利,细菌繁殖越来越慢,死亡菌数明显增多。这时细菌变长肿胀或畸形衰变,甚至菌体自溶,难以辨认其形,生理代谢活动趋于停滞,活菌数与培养时间呈反比关系,因此此时的生长曲线基本与前半部分增长过程对称。而校园微信网络舆情传播到后阶段,从网络空间到真实生活,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随着相关职能部门的介入与干预,舆情引发的危机及时得到管理部门的有效应对措施,同时权威机构和公众号进行辟谣,传播速度逐渐下降。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舆论带来的损失,保证校园微信网络舆情快速解决,下降期需要尽可能短,而最短的方式即速度呈直线或者接近直线下降。

3 基于校园微信舆情产生要素探讨应对方法:以复旦投毒案事件为例

3.1 事件回顾与分析

(1)迟缓期。2013年3月31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一硕士研究生将剧毒化学品投入其寝室饮水机内,致使同寝室一室友在饮用该水后,住进中山医院重症监护室,后警方介入调查。这一阶段关注人群多为复旦学子,传播范围局限于校内少数知情人士,舆情处于萌芽状态。

(2)对数生长期。4月16日下午,复旦大学微博发布受害者去世的消息。此条微博受到广大网友的关注及转发。“东方网”“人民网”“中青网”“网易网”等主流媒体相继发文,并大量流传到微信朋友圈。10月30日,市检二分院对嫌疑人的公诉已被该院正式受理。此时网络特别是微信上有关评论持续增长。11月27日 “复旦投毒案”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C101法庭公开开庭审理。一审判决,被告以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舆论范围再次扩张。在复旦官方通报到一审判决这一阶段,舆情主体从复旦部分学子扩大到一般网民,舆情在微博萌芽,在微信爆发。不同诉求的网民站在不同角度或调侃、或心痛、或扼腕、或反思,对教育、凶杀、人性、制度、社会的种种复杂情绪也顺势在此集中释放,使得舆论数量整体爆炸性增长。

(3)稳定期。12月8号,复旦大学投毒案二审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法庭公开审理。二审宣判,裁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2015年12月11日下午,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将被告执行死刑。从一审宣判过后,复旦投毒案件就受到全民关注,此时的舆论扩张呈现一定的饱和度。网络上关于二审及死刑执行的言论扩张了舆论量,但只是微小的波动,舆论整体仍旧保持平缓增长。

(4)衰亡期。随着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动员会宣讲和孙中山纪念日活动的逐渐深入,以及全党会议的召开,在各大网络领军人物的引导下,网民开始转移视线,关于复旦投毒案的搜索词条开始大幅度减少。随着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的落幕,关于复旦投毒案的搜索量基本可忽略不计。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度介入,使得舆情迅速消亡。

3.2 高校微信舆情监控的方法

(1)营养条件调整法。此法主要是通过控制营养物的浓度或培养基的组成以达到阻断细菌的分裂。在这个过程中,细菌生长所需营养不断被消耗减少,不足以支持分裂,甚至是生长所需,细菌的生长则会受阻,直至死亡。从这点出发,那么高校微信舆情监控的方法是从源头控制分裂。 即在舆情发生的迟缓期,定位事件发生的导火索、发起人以及事件首次面向网民的地点和平台,将舆情扼杀在萌芽期。面对事件的发生,高校舆情应对专业技术团队应在舆论完全爆发前第一时间在微信等已认证的公众平台发布通告,保证校内及校外学生的知情权,证实真实信息,化被动为主动。专业技术团队要及时形成一个反馈机制,在与社会主流网络(腾讯、网易、百度、新浪)合作制作的校园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上,利用微信捕捉信息,分析舆情趋势,对微信舆情及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形成报告。并随着事件的发展,定期向领导汇报,向全校进行通报。在学校领导、宣传部、党委、学生团体等组成的全方位校园舆情监测系统团队中扮演“意见领袖”的中间人,尤其是学生团体,对公众舆论有着较强的引导性,应鉴别外界媒体传播信息的真伪,重视官方信息源,积极使用微信,加强内容的审核力度,传播真实客观信息,主动回应学生关注的热点,把学校的讯息内容传递给大众,疏导舆论,从而维护高校意识形态的安全和高校的形象。

(2)酸碱浓度调整法 。环境中的酸碱度值对细菌的生命活动影响很大,每种细菌都有其最适酸碱度值和一定的酸碱度范围。 当超过最低或最高酸碱度值时,将引起细菌的死亡。在校园微信舆情增长期,社会持续关注,因此高校应在媒体和公众的追问与质疑中不断地通过微信等平台主动澄清事件,直面质疑,承担其责任,为受害者及其家属的利益考虑。如安抚好受害者家属的情绪,加强完善化学药品管理制度,杜绝类似事情再次发生。对于不良媒体的不实报道、种种猜测与网络虚假信息进行及时辟谣,跟进事件并进行在线报道,推动信息公开透明。微信的功能使用,特别是朋友圈的文章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大学生对此事的认知与看法,所以高校应加强与主流媒体网站的合作,同时在其各自公众平台发布立场一致的深度评论的文章,引导舆论向积极方向发展,控制负面信息的进一步扩大。

(3)温度调整法与气体隔绝法。将可培养温度控制在亚适温度并隔绝细菌与所需气体一段时间,破坏细菌生长分裂所需环境,细菌将缓慢地进行新陈代谢,但又不进行分裂,使细胞的生长在分裂前不久的阶段稍微受到抑制,从而阻断细菌生长繁殖,加速细菌死亡。网络舆论有积极正确的一面,也有非理性的一面。因为整个事件就发生在大学校园,与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十分贴近,所以对于这个事件大学生更有发言权,想倾诉、发表自己的观点、判断是非,而微信具有隐私性,大学生更青睐在微信上传播自己的观点。但由于个别大学生道德准则扭曲,加之法律意识淡薄,使用的网络言论带有情绪、非理性、偏激、粗俗、盲从性,对当事人及整个事件进行谩骂、批判和指责。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不良人士利用微信隐蔽性的特点,故意散布虚假信息,对事件热点和敏感新闻进行炒作,煽动大学生情绪,导致相信虚假事实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被误导。谣言通常在网络上被散布,会被其他更多的人呼应,破坏性很大。在校园微信网络舆情稳定期,高校可以利用微信的推广功能,从大学生网民入手,教导网民培养正确的是非观,在公众平台上张贴警示性的公示、海报、文章及微视频,宣传良好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主动关注学生的微信,发挥互动优势,通过微信平台与大学生进行真诚的沟通,及时了解其对事件发生的思想动态,掌握其关注的热点,提高微信网络舆情监控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提高微信网络舆情引导的效果,让大学生成为面对事情不围观、遇见舆论理性思考、理性评论的健康网民。校园微信网络舆情发展经历迟缓期-对数增长期-稳定期-衰亡期,最有效的应对举措是在迟缓期结合营养条件调整法实施,在增长期结合酸碱浓度调整法加强,在稳定期可以利用温度调整法与气体隔绝法,进一步促进其衰亡。

4 结论

互联网大数据显示,门槛低、言论基本不受限制的微信在同类社交软件中的使用度占据绝对优势。而其主要用户是思维活跃、个性独立、热衷于表达自己观点意见、辨别能力低、容易受他人观点煽动影响的大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微信朋友圈的密集性和隐私性成为舆论发展最好的温床。激进分子利用这个平台传播不实消息的同时,将大学生转化为舆论的传播者。因此,高校宜设置一个独立的部门、组建专业的技术团队,利用微信传播的特点来管理和监控校园微信舆情的整个发展流程,捕捉信息,分析趋势,利用正确信息进行舆情的反攻策略技巧,对微信舆情及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形成报告,定期进行全校通报,并对微信言论进行正确引导,微信将成为高校校园精神的最好的孕育场所。

[1] 人民网.《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017-02-26]. 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7/0123/c40606-29042485.html.

[2] 方兴东,石现升,张笑容,等.微信传播机制与治理问题研究[J].现代传播,2013(6):122-127.

[3] 李天龙,李小红.微信传播特征探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5,25(3):95-100.

[4] 王小立.微信传播建模分析[J].现代情报,2015,35(7):53-56.

[5] 任立肖,张亮,张春莉.无标度网络机制下网络舆情传播演化规律分析[J].现代情报,2014,34(2):8-12.

[6] 朱毅华,张超群.基于影响模型的网络舆情演化与传播仿真研究[J].情报杂志,2015,34(2):28-36.

[7] 陈福集,游丹丹.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网络舆情事件传播研究[J].情报杂志,2015,34(9):118-122.

[8] 高艳子,秦江涛.网络舆情的动态传播演化研究[J].江苏商论,2014(6):84-88.

[9] 王玉珠.微信舆论场的生成、效能及引导[J].中州学刊,2014(10):173-176.

[10] 许磊.海鲜茹速食制品细菌生长模型的构建[J].美食研究,2016(4):49-52.

[11] 徐加行,姜华,言勇华.基于细菌生长曲线的工业机器人运动规划[J].机电一体化,2014,20(11):3-7.

FANG Wei:Lect.; Department of Personnel, WUT, Wuhan 430070, China.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ampus WeChat Public Opinion Propagation Based on Bacterial Multiplying Model

FANGWei,LIZihan,DENGLinxia

As the number of users on WeChat platform increases, the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scope and influence of WeChat is also expanding. College students, as the main user base of WeChat, also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opinions to some extent. While changing people′s way of life,WeChat also changes the current pattern of public opinion dissemination and presents new challenges to 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 and social governance. Based on the similarity between network public opinion dissemination and bacteria growth and reproduction, this subject combines the two phenomena and studies . Targeted at the problems in public opinions about emergencies, this subject studies WeChat-based campus emergency public opinion evolution theory,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methods, and coping strategies as a whole. It breaks the limitations of single discipline in traditional research methods and explores the evolution rules of public opinion emergencies on WeChat, thus providing some suggestions and methods to better guide public opinions on WeChat.

WeChat; online public sentiment of college; bacterial growth curve model; bacteria multiplying; public sentiment transmission

2095-3852(2017)04-0427-05

A

2017-02-26.

方维(1979-),男,湖北武汉人,武汉理工大学人事处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技术经济与管理、高等教育管理.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5YJCZH039);武汉理工大学大学生自主创新研究基金项目(2016-WJZX-A1-22).

G20

10.3963/j.issn.2095-3852.2017.04.010

猜你喜欢

舆情舆论细菌
伟大而隐秘的细菌
细菌大作战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细菌大作战
消费舆情
舆情
舆情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舆情
细菌惹的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