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西吉安:以创新发展为引领推动粮食产业提质升级

2017-08-31黄富生

中国粮食经济 2017年3期
关键词:吉安市粮油全市

文/黄富生

江西吉安:以创新发展为引领推动粮食产业提质升级

文/黄富生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产业提质升级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展粮食经济、推动粮食事业不断前进的“助推器”,也是加快农民增收脱贫的重要举措。吉安市是江西省粮食主产区之一,近年来,江西省吉安市认真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加强粮食购销流通,全市粮食产业发展实现了新跨越。

一、吉安市粮食产业发展主要成效

(一)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把粮食作为富民产业,不断调优品种结构,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保持了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态势。据统计,2015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960多万亩,粮食产量41亿公斤,实现了粮食产量“十二连增”。

(二)粮食购销实现历史性突破。着力搞活粮食流通,“十二五”期间,全市粮食收购达90多亿公斤,其中托市收购15.3亿公斤,粮食收购总量居全省各设区市前列。全市粮食收购平均价格每50公斤比市场平均价高出10元左右,为全市农民增收近15亿元,取得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政府满意的好效果。全市与销区签订粮食销售订单36亿公斤,全市累计销售粮食87.5亿公斤,比“十一五”多5亿公斤,有力地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发展。

(三)粮食加工水平迈上新台阶。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业,健全产业体系。全市现有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100家,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28家。“十二五”期间,全市实际完成大米产量80多亿公斤,产值420多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35%。全市发展粮油品牌产品7个,其中中国名牌产品1个、江西名牌6个。“十二五”末,粮油副产品综合利用率达到90%,同比增幅10%。

(四)宏观调控能力有新提高。夯实粮食宏观调控基础,《吉安市地方储备粮管理办法》颁布并开始实施。全市落实一定数量的地方储备粮,进一步夯实了粮食宏观调控物资基础。创新地方储备粮轮换机制,破解了地方储备粮轮换亏损问题,加快了地方储备粮管理规范化、长效化建设步伐。建立健全粮食应急保障网络,全市建立健全了24家粮食应急加工企业、214家应急供应企业(网点)。建立了12个“放心粮油”配送暨粮食应急配送中心、 44个乡镇粮食应急供应示范点。推进“放心粮油”工程,全市现有“放心粮油”生产企业36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36家。形成了辐射全市中心城镇为网络的“放心粮油”配送暨应急保障供应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了应急保障能力和水平。

(五)仓储物流建设取得新进展。 全力推进粮食仓储建设,“十二五”期间,全市争取国家、省粮食物流、仓储等项目补助资金1.2亿多元,并带动多方投资5亿多元,共修复改造仓库605座、维修改造仓容5.5亿公斤,进一步改善了粮食存储条件、库容库貌,提升了收储能力。统筹规范中心粮库建设,全市地方粮食企业新建粮食标准仓容2.5亿公斤,并配套完善仓储设施、粮食出入库、装卸输送等设备,加快粮食仓容设施标准化、技术装备现代化的建设步伐。同时,争取国家投资230万元的吉安市粮油质量检验检测建设项目已投入使用,进一步提升了吉安市粮食质量检验检测水平,促进了全市粮食流通产业的发展。

二、当前吉安市粮食产业发展的困境和短板

(一)粮食生产数量大,但稻谷品质不够优。近年来,吉安市年粮食产量稳定在40亿公斤以上,其中稻谷产量占95%,发展粮食产业资源丰富。尽管采取了“公司+农户+种粮大户+基地”生产经营模式,发展粮食订单生产,积极推广水稻优良品种,引导农民种植市场畅销的稻谷品种,全市稻谷生产优质品种率有了较大的提高,优质品种率达到80%,但是由于目前吉安市稻谷种植绝大部分是分户生产,这种一家一户分散化生产方式不利于优良品种的推广,也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同时,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水平一般以常规稻价格为基准,加之连续几年启动托市收购,粮食市场持续“稻强米弱”格局加上农民观念、习惯方式等因素影响,稻谷生产品种呈现数量大、大路货品种多、优良品种多但比较杂,而且又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难以发挥区位优势、品牌优势,甚至有时出现部分品种滞销,致使农民增产不增收,严重制约了吉安市粮食生产持续健康发展。

(二)粮食加工企业多,但内生动力不够强。粮食购销市场全面放开后,由于经营体制、管理方式等多方面原因,国有粮食企业加工厂基本退出了市场行列,被民营粮食经营企业和个体户粮食加工厂取而代之。目前全市共有粮食加工企业282家,年加工处理稻谷能力700多万吨,其中非国有粮食加工企业255家,占全市粮食加工企业总数的90%,年加工能力500多万吨。粮食加工属微利行业,经营风险较大。加之民营企业受经营资金、家族式管理、科技水平等方面因素限制,稻谷加工仍然停留在初级、中级产品加工水平上,贴牌生产、代加工的企业较多,大米产品牌子多,但真正市场看好、叫得响的品种少,致使多数粮食加工厂经济实力还不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差。有的加工厂因“吃不饱”,半年加工半年生产、勉强维持生存,有的甚至成为“僵尸企业”最终被市场淘汰出局。粮食加工企业缺乏一定的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这也是制约粮食产业发展的一块“短板”。

(三)经营主体多元化,但市场流通不够畅。粮食市场化改革后,中央储备粮公司、地方国有粮食企业、民营企业和粮食经纪人等多元主体格局出现,有效地搞活了粮食流通。但是,由于粮食关系国计民生,既要保障粮食安全,又要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因此,国家对粮食主要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受市场粮价徘徊低迷影响,稻谷主产区连续几年启动了托市收购,大部分粮又进了国库,出现粮食“高产量、高收购量、高库存量”新情况、新现象。同时,全市“大而全、小而全”的粮食加工企业没有组成集团,均是各自为战,单打独斗,形成“诸候经济”,企业经营短期行为严重,导致恶性竞争。粮食少的时候,互相抬价,争着抢购,粮源多的时候,互相压价,都不愿去收购。这导致粮食市场流通散而不畅,既不能保障种粮农民增产增收,又阻碍了粮食产业化的发展。

(四)粮价有所上涨,但种粮积极性不够高。为保护农民利益,防止“谷贱伤农”,前几年,国家连续几年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格,但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猛,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粮价上涨和各种种粮补贴带来的实惠,种粮效益仍然偏低。同时,同种植经济作物相比,种水稻比较效益依然偏低。据有关部门调查测算,目前种水稻效益只有蔬菜的60%,花生的42%,同出去打工相比,差距更为悬殊。因此,农村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都选择外出务工,除种粮大户外,不少农民抱着种得够吃心理,把种田当作副业,农忙时回家突击几天,全年大部分时间从事非农产业。如果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得不到提高,粮食产业提质升级就会成为“无米之炊”。

三、加快推进粮食产业提质升级的几点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粮食是农业的基础,也是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要走出“粮食多了少了,少了多了”怪圈,破解粮食行业“去产能、去库存”难题,必须以创新发展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推动粮食产业提质升级。

(一)创新粮食生产发展方式

粮食生产是粮食产业发展的“第一车间”,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吉安地处吉泰盆地,生态环境好,有利于发展粮食生产。近年来,始终把粮食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富民产业来抓,优化调整粮食品种结构,粮食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得到较快发展,但也出现了增产不增收、耕地抛荒、粮食库存积压等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必须创新粮食生产方式,着力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优化稻谷品种结构。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及时策应粮食购销市场行情以及居民膳食结构已由数量温饱型向质量营养型转变等新情况、新变化,进一步加大粮食品种结构调整力度,创新“公司+农户+基地”等经营方式,鼓励引导农民调整稻谷品种种植结构,着力破解粮食资源量大而不优、品种滞销的困境。根据早、晚稻用途不一及各自的特点,适当调整种植规模。早稻宜存储保管,且属米粉生产的主要原料,对早稻生产要采取以常规稻发展为主,兼顾发展少量的优质品种,以满足各级储备粮和生产米粉的市场需要。对晚稻生产,由于目前多数居民以食用晚米为主,且注重口感,优质晚米需求量增加,建议扩大优质晚稻品种生产规模。同时,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统筹考虑增加身体健康元素,发展一定数量的绿色稻、富硒稻生产,满足各类消费群体的生活食用需要。根据转化用粮企业的发展需要,适当种植部分糯稻,以满足工业企业用粮需要,推动粮食生产、加工、销售协调发展。

2.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粮食生产成本高、效益低,比种蔬菜等经济作物效益要低,据不完全统计,还不到外出务工收入的1/3。而且目前粮食生产仍未完全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气候、品种、管理等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存在较大的生产风险。因此,每年春节一过,大量农村青壮年选择弃农务工,家中老人、小孩又无能力耕种粮田。尽管近几年各地也发展了不少种粮大户,但由于种粮效益、土地流转和经营管理等因素制约,农村耕地抛荒现象在所难免。因此,要积极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这一工程,重点抓好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三大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切实用活用好农村土专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鼓励支持采取租赁承包、土地流转和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发展粮食生产规模化经营,降低粮食生产种植成本,提高种植效益,更好地促进粮食生产科学发展。

3.规划发展有色水稻。目前,吉安市乡村旅游发展迅速,要坚持“跳出粮食抓粮食”理念,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特色粮食,推进乡村旅游业更好发展。结合土壤、气候等条件,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区域,创新发展有色水稻种植,引进新品种,引导农民种植,规划种植一批有色水稻,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创新发展粮食加工产业

吉安市既是农业大市,也是粮油加工大市,创新发展粮油加工业对促进粮油资源的转化增值、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改善人们食物和营养膳食结构、提高人民生活和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扶持壮大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推动粮食产业转型发展、提质升级的重要载体。破解粮食加工企业小、散、弱问题,必须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效应。近年来,吉安市吉水金田粮油、万安一江秋等粮食龙头企业在带动农民发展生产、促进产业升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要采取整合资源、兼并重组、靠大联强等形式,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重点培育一批集产、购、储、加、销于一体的粮食加工型龙头企业,彻底改变“收原粮、储原粮、卖原粮”旧的经营模式。鼓励支持龙头企业适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粮食产业,向“专、新、特、精”方向发展,促进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采取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方式,充分发挥粮食加工企业在设备、技术、产品、市场方面的优势和粮食收储企业在仓储、资金、网点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

2.做新做特粮油产品。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经营理念,积极推进粮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名、特、优、新”四个字做文章,扶持企业开发生产留胚米、富硒米、营养糙米、营养强化米、特色米粉、稻米油、山茶油等具有吉安特色粮油产品,增加市场有效供给,满足城乡居民对多品种、高质量、安全可靠的粮食消费需求。同时,引导企业充分利用粮油副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利用,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做到“吃干榨尽”,延伸粮食全产业链。

3.实施品牌引领战略。品牌就是生产力,占领市场,关键要靠品牌。近年来,吉安市粮食行业形成了一批比较有影响的品牌,比如:金佳大米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良豪”等20多个产品获江西省著名商标、江西省名牌产品;“峡星”米粉等19个产品荣获绿色食品称号,30多个粮油产品分别获全省、全国“放心粮油”产品称号。要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自愿”的原则,进一步整合现有品牌资源,加大品牌宣传推广,扩大品牌辐射范围。深入挖掘“吉安大米”文化,打好“井冈、绿色、富硒“三张牌,开展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宣传推介。依托现有优质品牌,打造一批江西品牌、中国名牌绿色粮油产品,不断提升吉安粮油品牌市场竞争力,增强企业内生发展动力。

(三)创新发展现代粮食物流

吉安市交通发达,有便利的铁路、公路、水路、机场,紧靠广东、福建等经济发达地区,发展现代粮食物流区位优势明显。坚持集粮食仓储服务、综合运输、展示交易、整理配送、检验监测、市场信息一体化思路,大力发展现代粮食物流,推进粮食产业“接二连三”,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1.加快粮食仓储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退城进郊”工程,按照“一县一企、一企多点”模式,加快推进中心粮库建设,进一步整合粮食优势资源,做大做强粮食经营企业。以“散储、散运、散装、散卸”为主攻方向,加强粮食仓储物流节点建设,完善仓储设施,提升收储功能。加大支持粮食整理、烘干设施设备建设,方便农民售粮,减少粮农产后损失。加快粮食行业信息化建设,广泛运用大数据、物流联网等新技术,以中心粮库、现代粮食储备库为重点,推进“智慧粮食”、数字粮库建设,强化粮食监管的科技支撑,实现信息共享、业务协同、互联互通,不断提升粮食行业信息化整体水平。

2.加快发展粮食电子商务。大力培育和发展多元化粮食市场主体,切实搞活粮食流通。引导和鼓励粮食经营、加工企业和农村粮食经纪人等各类市场主体入市收购,防止出现农民“卖粮难”。鼓励和引导各类市场主体进入电子交易市场进行交易,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粮食流通效率。创新经营方式,采取“互联网+粮食”,加大粮食交易市场建设力度,大力推进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先进交易方式,实行线上线下互动,构建商流与物流、传统交易与电子商务、现货与期货融合发展的粮食交易体系,着力提高粮食市场份额,活跃粮食流通。

3.加快拓展粮食产销对接。坚持开放发展理念,积极推进粮食产销合作,实现多方共赢。一方面,采取“请进来”发展模式,通过招大引强、股份合作、靠大联强等形式,支持引导销区企业到吉安市投资组建跨区域的粮食收储、加工和经营企业。另一方面,鼓励本地企业“走出去”,积极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粮食加工型龙头企业到销区设立销售窗口,利用储备、仓储资源、粮源等优势,加强对外合作,拓宽粮食销售渠道,促进粮食物流有序发展。

(四)创新粮食储备管理机制

保障粮食安全、应对突发事件,建立粮食储备制度必不可少。根据当前粮食储备发展现状,综合考虑既确保粮食安全,又节约财政支出等因素,要创新粮食储备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国家、地方、企业、农户共同发力的粮食储备管理制度。

1.全面落实地方储备粮规模。为确保粮食安全,我国实行中央、省、市、县四级粮食储备管理机制。近年来,因市场粮价呈现“稻强米弱”、产销区倒挂、地方财政困难等因素影响,尤其储备粮轮换亏损导致财政压力加大,有的地方储备粮落实难以完全到位。因此,要加强督促指导,确保各级地方储备粮全面落实到位。同时,要积极探索地方储备粮“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管理模式,这既能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又可节约财政支出。

2.严格执行企业粮食库存制度。近年来,连续几年启动托市收购,且市场粮价低迷,粮食加工转化企业对市场预期没有信心,多存粮成本高,企业不愿意、也不敢多存粮,因此,绝大部分粮转移到国家的库存里,导致国有粮食企业仓库爆满。建立粮食最低、最高库存量制度,是《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明确规定粮食经营企业应尽的义务,是保供应稳市场,搞活粮食流通的重要举措。因此,要依法加强粮食市场监督检查,严格落实粮食经营企业最低、最高库存量制度。

3.大力推进“藏粮于民”工程。随着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目前农户存粮呈大幅度减少,这也是导致当前粮食出现“高库存量”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积极推进“藏粮于民”工程,充分挖掘农户储粮资源,着力提高农户储粮比重,实现既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目标。一方面,要继续鼓励推广农户科学储粮仓,改善农民家庭储粮条件,减少粮食产后损失,提高农户储粮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鼓励支持发展“粮食银行”,帮助农民解决储粮困难,减少储粮成本,提高农户种粮效益,吸储农户闲置的粮食,缓解国家粮食收储矛盾。

(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市粮食局)

猜你喜欢

吉安市粮油全市
吉安市:“四化四早”防返贫 构建“遇困即扶”新机制
吉安市老年大学正式揭牌
吉安市脱贫攻坚图片展
2019年《中国粮油学报》征稿简则
欢迎订阅2019年《中国粮油学报》
推广优质稻 种出“好粮油”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11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