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趣巧藏的吸杯

2017-08-31

紫禁城 2017年8期
关键词:白釉莲叶酒杯

孟 晖

自由撰稿人。著有长篇小说《盂兰变》,随笔集《维纳斯的明镜》、《潘金莲的发型》、《花间十六声》、《贵妃的红汗》、《画堂香事》等。

情趣巧藏的吸杯

孟 晖

自由撰稿人。著有长篇小说《盂兰变》,随笔集《维纳斯的明镜》、《潘金莲的发型》、《花间十六声》、《贵妃的红汗》、《画堂香事》等。

吸杯,又名碧筒杯,是结构与立意自成特色的一种传统酒杯。

就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的吸杯出土于唐代文物中,其造型精巧,别有一番雅趣。吸杯是「劝杯」,在宴席上作为向客人单独劝酒之用,是特制的游戏工具,为的还是活跃酒桌上的气氛。

《文房清供》(故宫博物院编,故宫出版社,二〇〇九年)中收有一件「粉青釉莲蓬式水注」与一件「邢窑白釉卧鸭式水注」,其实乃是两件典型的「碧筒杯」,也称荷叶杯、象鼻杯,更能显示其特点的名称则为「吸杯」。

吸杯是结构与立意自成特色的一种传统酒杯,徐珂《清稗类钞》「物品类」中解释甚详:「吸杯,作莲蓬、莲叶交互相连状,别有莲茎,茎之中有孔,可吸饮。」这种酒杯在结构上最为特别之处,是由酒杯中引出一条长管,管内中空,饮酒人用嘴唇吮住长管的端头,由此把杯中酒吸入口内。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自带固定吸管的酒杯。

酒吸荷叶绿—从诗文看吸杯的历史

从已知文献来看,「吸杯」以及相关记载、传说是在唐代开始出现的。后人引用最广的一则为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七「酒食」所叙:「历城北有使君林,魏正始中,郑公悫三伏之际,每率宾僚避暑于此。取大莲叶置砚格上,盛酒三升,以簪刺叶,令与柄通,屈茎上轮菌如象鼻,传吸之,名为碧筩杯。历下敩之,言酒味杂莲气,香冷胜于水。」据这种说法,早在三国时代,就有名士郑悫在宴客的时候开创了以荷叶当作大酒杯的做法—将大荷叶连带着长长的茎一同采下,架放在原本用于盛砚台的砚匣里,在荷叶上倒入足足三升的米酒。然后,用簪子刺破荷叶的蒂心,形成一个与荷叶的长茎相通的孔洞。这一方法的巧妙之处就是利用荷叶的茎内部天然为贯通的空腔这一特点,将茎向上拉起,如举起的象鼻一样弯成「S」形,就成了天然的吸管。然后主宾轮流以嘴含住茎的端头,用力吸吮,荷叶内的酒液就会顺着茎内部的空腔流动,涌入吸酒者的口中。这种带茎鲜叶制成的一次性酒杯还被命名为「碧筒杯」,其妙处在于能令酒水染上荷叶的香气,予人胜冰赛雪的清凉感,结果引发历下人纷纷效仿,风行一时。

唐人赵璘《因话录》则将这一独特的品酒方法归在本朝人身上:「靖安李少师……暑月临水,以荷为杯,满酌密系,持近人口,以筯刺之。不尽则重饮。」依其说法,唐文宗时的宰相李宗闵在宴客的时候,不但要把酒倒在荷叶中,还要将盛有酒的荷叶扎系起来,一一送到客人面前,再用筷箸将荷叶的蒂芯刺破,然后畅饮叶中之酒。

必须注意的是,唐人戴叔伦《南野》一诗云「茶烹松火红,酒吸荷叶绿」,唐人曹邺《从天平节度使游平流园》也咏道:「乘兴挈一壶,折荷以为盏。」将这两条线索与《因话录》所述彼此参考,可以确定,在唐代,士大夫们确实曾经在聚会现场临时折断鲜翠荷叶当作大酒杯,并且通过荷茎吸饮叶中之酒。

这一奇巧的做法在后世一直流传,历代诗词中每见咏及。宋代文人中,苏轼《泛舟城南》诗便有名句:「碧筩时作象鼻弯,白酒微带荷心苦。」李纲曾做《西轩小池荷花盛开,与宾客酌酒其上,以荷为杯,引满径醉》一诗:「池上荷花一夜开,呼宾小酌共徘徊。试将曲柄黄金杓,注此虚心碧玉杯。」林希逸也有诗题为《六月十日晩饮,呼行祖共吸荷杯》:「荷杯时一吸,聊与小孙戏。」李弥逊《沁园春》「寄张仲宗」词中提到「压玉为醪,折荷当盏」;葛立方的一首《卜算子》前引为「赏莲,以荷叶劝酒作」, 词中道是:「莫把碧筒弯,恐带荷心苦。」

元时,程端礼曾作诗《碧筒饮转语一首》,且云:「六月二十二日,同诸公为避暑饮,临荷池,取荷为杯,故名。」许桢则作《荷觞酌酒》之诗:「软香谁琢碧玻瓈,捧掬兢兢强作巵。竟日罚多诗不就,墨痕少似酒淋漓。」此外尚有张昱等多位文人以《碧筒饮》为题赋诗。到了明代,高启等人也有《碧筒饮》诗。这些诗词的表达有力的证明,以带有翠长梗的鲜摘荷叶作为供「吸饮」的酒杯,始终是文人士大夫熟悉的一种饮酒方式。

饮水龟藏莲叶小—设计精妙的吸杯

正是在这一传统中,出现了以各种材质模仿天然「碧筒杯」的酒杯,也就是「吸杯」。扬之水《荷叶杯与碧筒劝》(《奢华之色》第三卷,中华书局,二〇一一年,二二五~二三一页)一文举证了今日可见

的辽代、明代瓷制「碧筒杯」实物,并通过《天水冰山录》推理出明人将这种形式的酒杯称为「碧筒劝」或「碧筒杯」。据明人田艺蘅《留青日札》,这种杯因为所带吸管弯如象鼻,也被呼作「象鼻杯」:「碧筒荷叶杯,魏郑公悫一名象鼻杯,盖刺叶心而饮其茎也。」

不过,就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的碧筒杯出于陕西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唐代文物中,只是自发现后一直误定名为「鎏金莲花形银灯头」。(参见孟晖《唐代的荷叶吸杯》一文,载于《东方日报·艺术评论》二〇一三年七月十五日)其外接的弯管乃是吸管,饮用者将嘴唇吮住其顶端,由此饮得器中之酒。与吸管相接通的器内圆孔位于底部的中央,也就是全器最低之处,这就保证杯内所盛酒液可以通过出酒管全部抽出。同时,吸管的端头高过酒杯的边缘,因此,在无人干扰的静置情况下,这件银器即使盛满酒水,也不会经由出酒口泄漏。

这只唐代鎏金银吸杯的八曲器身力图再现荷叶的形象,杯内的起棱也模仿荷叶上的叶脉,但又予以简化,提示人一见便联想到荷叶而非其他。同时,从杯底伸出、呈弧形挺起于杯畔的吸管,也一如荷梗的形态。将「粉青釉莲蓬式水注」与何家村鎏金银碧筒杯相对照,二者之间的相似一目了然。据《文房清供》描述:「水注花口,平底,器身呈莲蓬状。器底延伸出一柄茎,弯曲成注流。」实际上,杯身所力图示意的并非莲蓬,而是碧翠荷叶,只是为了保证杯内具有适当的容量,刻意将荷叶塑成圆筒状,但杯口的不规则边缘明显是在再现荷叶的特点。「器底延伸出一柄茎,弯曲成注流」则与《清稗类钞》关于吸杯「别有莲茎,茎之中有孔」的描述相符合,与何家村唐代碧筒杯的形式亦完全一致。由此可知,这一条弯曲的柄茎的作用并非作为「注流」,而是用于「吸饮」。也就是说,这是一件典型的清代瓷碧筒杯实物。

唐 银鎏金荷叶吸杯高一·五厘米 口径三·五厘米一九七〇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图片转引自张红娟《唐鎏金莲花形银灯头》,三秦出版社,八九页

清乾隆 粉青釉莲蓬式吸杯高六厘米 口径七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唐代碧筒杯本身不带底座,显然使用时是置于相配套的台盏之上。但是,宋辽时的碧筒杯已经加有底座,可以独立稳定放置。这一发展也呈现在清代粉青釉碧筒杯上—荷叶底部简洁地加有一片底盘,令翠杯足以亭亭端立,安稳不倒。

再看更为精巧的「邢窑白釉卧鸭式水注」,《文房清供》中描述为:「鸭缩颈合翅呈伏卧状。背上为海棠花式口,腹内底部伏一小龟,龟身下有孔通向鸭嘴为流。鸭双足即为器足。」这件瓷器在结构上很清楚,配有一条流管,但流管与器内部相通的接口设在全器的底部,这一特点与何家村出土鎏金银碧筒

杯、清代粉青釉碧筒杯完全相同。如果想在使用时通过鸭嘴形的流口向外注水,那么流管通于器内的接口就绝对不该设在底部,根据水平原理,这会使得器内之水流出鸭嘴流口的过程极为费力。相反,如果把流管作为吸管,如此的设计却能保证器内的液体被悉数抽干。所以,这件鸭形容器并非水注,而是一件吸杯。

唐 邢窑白釉卧鸭式吸杯高七·三厘米 口径七·四厘米×五·六厘米底径一三·二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尤其须注意的是一个细节,「腹内底部伏一小龟,龟身下有孔通向鸭嘴为流」。 一如《荷叶杯与碧筒劝》一文指出,在宋辽时,人工制碧筒杯在设计上更为精致,最为突出的一个亮点便是:杯底圆孔的一侧会贴饰一个立体的龟、鱼或小鸭等,以其身躯挡住孔口。这样,饮酒时,但见酒水渐渐减少,却不见其具体去向,更显得多一分情趣。对此,元人张雨偏偏肯凑趣,写有《碧筒饮》一诗:「采绿谁时作羽觞,使君亭上晚尊凉。玉茎沁露心微苦,翠盖擎云手亦香。饮水龟藏莲叶小,吸川鲸恨藕丝长。倾壶误展琳琅袖,笑绝耶溪窈窕娘。」其中「饮水龟藏莲叶小,吸川鲸恨藕丝长」两句尤其值得注意。「吸川鲸恨藕丝长」显然是说,通过长长的荷茎来吸酒,需要一个过程才能把酒喝干,相比以普通酒杯直接痛饮更消耗耐性,所以才让人「恨藕丝长」(既荷茎吸管的长度)。但是前一句「饮水龟藏莲叶小」则展示出,诗人所咏之荷杯乃是杯内伏有小龟一只,工匠如此设置的用意则是塑造一个完整主题:因为杯身为荷叶形,所以添加的小龟便如藏身在荷叶内,一旦饮用者吸吮荷梗吸管,酒液自暗藏在龟身下的通口处被渐渐抽出,看起来却像是小龟张口饮水,把杯内的酒液悉数喝进体内一般。显然,张雨所咏之「碧筒饮」并非天然荷叶制成之吸杯,而是盏底塑有「饮水龟」的人工材料制成的碧筒杯。

邢窑白釉卧鸭式碧筒杯显然采用了同一形式。《荷叶杯与碧筒劝》所举碧筒杯实物,包括印尼勿里洞岛附近发现的「黑石号」沉船所载中国瓷器中的一批白瓷绿釉碧筒杯,以及辽宁朝阳姑营子辽耿氏墓出土定窑白瓷碧筒杯,杯身并未模拟荷叶的造型,而是采用普通的圆筒、侈口形状,同时从杯底伸出「象鼻」式吸管,且杯底出酒口上方塑有立体的小龟、小鸟。这就显示,到了宋辽时代,吸杯的形式变得多元化,可以模拟荷叶的外形,也可以采用其他造型。邢窑白釉卧鸭式碧筒杯则显示出更进一步的发展:杯身竟然呈现为卧鸭的形象,吸管的主要部分被整合在鸭身之内,唯有翘昂的鸭嘴作为吸管的端头。

清乾隆 紫砂壶式水注高五·四厘米 口径一·一厘米×二厘米 足距二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唐 白瓷绿釉碧筒杯出自“黑石号”沉船图片转引自扬之水《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中华书局,二〇一一年,页二二六、二二七

《文房清供》将这件精巧的吸杯定为唐代作品。然而,从现在已知的线索来看,唐代的碧筒杯如何家村窖藏所出的一件,在造型与设计上均比较简单。邢窑白釉卧鸭式吸杯所呈现的种种特点,包括弃用荷叶的造型,杯底的通口上以立体小龟做遮蔽,以鸭足形成杯的底座令其足以稳立,都是何家村所出唐代吸杯上不具备的设计,但在宋辽以来的吸杯实物上却得到展现。因此,这件邢窑白釉卧鸭式吸杯或许并非唐人出品,而是宋辽时期甚至更晚时代的妙作。

《文房清供》尚介绍有一件清乾隆时期的「紫砂壶式水注」,从其外观来看,其藕节形状的流嘴似乎也是直通壶底。可惜画册并未对此件巧器的内部结构做更详细的说明。如果其流嘴确实是与壶底中心的通口相接,那么这也是一件非凡精致的吸杯。

笑绝耶溪窈窕娘—吸杯的用途

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传统吸杯实物中,以三件珍贵的犀角雕碧筒杯最为惹人注目,不过,邢窑白釉卧鸭式吸杯、清代粉青釉碧筒杯同样也值得引起我们的兴趣。至于这种酒杯的具体用途为何?从诗文反映来看,它是「劝杯」,在宴席上作为向客人单独劝酒之用,不过总带点开玩笑的意思,等于特制的游戏工具,活跃气氛。张雨《碧筒饮》「饮水龟藏莲叶小,吸川鲸恨藕丝长。倾壶误展琳琅袖,笑绝耶溪窈窕娘」即写宴席上作者被要求一口气把碧筒杯中的酒吸干,而且似乎那杯子还是由艺妓代为倾举(即「翠盖擎云手亦香」),以致他于最后冲刺时刻状态狼狈,把伊人逗得笑个不停。

清 犀角雕碧筒杯高一〇·六厘米 最大口径一六·八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清 犀角雕碧筒杯高一五·八厘米 最大口径一九·三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清 犀角雕碧筒杯高七·九厘米 最大口径一二·四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清 德化窑白釉荷叶式杯故宫博物院藏

猜你喜欢

白釉莲叶酒杯
向祖国举起祝福的酒杯
世界上最大的莲叶
一种白釉与陶瓷砖及陶瓷砖制备方法
把酒杯端起来
宋吉州窑与定窑白釉类瓷器对比研究
海南省博物馆馆藏德化窑瓷器浅析
江南
中和之美:定窑瓷器艺术
和旧时的自己握手言和
植物占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