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土生态的哲学思考

2017-08-31孙发政

中国领导科学 2017年8期
关键词:水土植被生态

◎孙发政

水土生态的哲学思考

◎孙发政

水土生态是水土保持认识观的深化和发展,是生态科学的创新与拓展。从哲学的高度认知水土生态,有利于进一步了解水土生态理论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文章围绕水土生态论述了生态问题的本质及主要矛盾;阐明用统一整体和联系动态的观点认识和把握生态问题;强调正确处理人与生态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水土生态;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哲学思考

水土生态是水土保持认识观的深化和发展,是生态科学的创新与拓展。它是指地球上水土与植被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一种生态平衡关系。广义上讲,是指水、土、植被在其运动和演化过程中的一切关系的总和。[1]从哲学的高度认知水土生态,深入了解水土生态理论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利于正确认识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与关系,更加明确地找到当今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所在以及未来和方向,为维护地球生态环境和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理论支撑。

一、生态问题的本质及其主要矛盾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着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生生不息。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是具有一定的生态服务功能。工业化、城市化以来,由于人类对生态环境的过度干扰和破坏,自然完整的生态系统已愈来愈少,人们寻求和建设新的人工生态系统,着力保护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高度复杂开放的系统,横向上看,有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等;纵向上看,有地球生态系统、生物圈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水生态系统、微生物生态系统,等等。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是由生物和环境系统共同组成,植被(绿色植物)是第一性生产者,是生物系统的关键要素;水与土是环境系统的主导要素。如何顺应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连续性,发挥系统生态服务功能,需要抓住生态系统中的关键要素或者说主要矛盾,这就是水、土、植被三大要素。当今主要生态问题多是由于人类开发、建设、生产、生活对水、土、植被的干扰和破坏所引起的。对于像太阳光、昼夜变化、地球公转等,人类无法操控和改变。空气中的雾霾,属于次生的,其源头还在于人类生产、生活及其经济活动中严重破坏了水土生态平衡所造成的后果。水、土、植被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构成了水土生态的生动景象。地球上大气圏、生物圏、水圈、土壤圈、岩石圈既独立又相互联系和运动的状态在一定空间尺度上表征为水土生态。

近代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无休止地将众多山地、森林、草原、农田、湿地、湖泊等夷为平地,使之硬化,建大厦、小区、工厂、道路、机场等,不仅生物生境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还污染环境,特别是大气雾霾。土地的硬化和温室气体的增多已引起全球气候变化和水循环变化,其根源在于破坏和改变了生态系统中三大关键要素即水、土、植被的原生状态及其水土生态平衡,致使生态系统破碎,生态功能失调。

水土生态概念的提出使生态学脱离多头学科的起源而找到了它的“本原”,所有生态学都可以溯源到水土生态,也就是说,从水土生态出发,可以顺藤摸瓜,去找到其他生态学的脉络;反过来说,无论生态学分支如何庞大,每门分支学科都能找到水土生态的烙印。如今生态建设中,提法众多,形形色色,如生态城市、森林城市、宜居城市等等。从水土生态理论来看,处理好人与水的关系、人与土的关系、人与植被的关系,以及与这三大要素整体的关系,是生态问题的本质,是生态问题的核心。水土生态是这些众多提法的共同理论基础。

当前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水土生态退化、环境污染和资源衰竭。三者之间有区别、有联系,水土生态是重中之重。无论是环境、还是资源,都离不开水、土、植被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既是生态的主体,又是资源的载体。水土生态开辟了崭新的生态科学体系,同时使生态与环境有了结合点。

二、用统一整体和联系动态的观点认识和把握生态问题

水土生态理论揭示了生态问题的本质,抓住了生态问题的主要矛盾,阐明了生态系统中水、土、植被是统一的有机整体。水土生态系统里各子系统之间形成复杂的生态网络。水、土、植被与生态整体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如今土壤污染、退化,微生物群落结构破坏、土壤流失、养分失衡,土壤硬化、状态改变等问题严重。水是可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因素,健康的水生态系统不完全在于水体本身,与流域内土地利用和各类景观要素紧密相联,如长江流域渔业资源面临枯竭,栖息地的减少和破坏威胁稀有水鸟的生存;我国西辽河支流老哈河上的红山水库建设,导致下游土地的沙漠化。恩格斯针对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恶果时曾指出:“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2]

现今突出的生态问题,是大气污染,从源头上看这是由于人类活动对水土生态的干扰和破坏所造成的恶果。为了治理雾霾,国家下大决心、花费巨额资金,甚至不惜将大型水泥厂炸掉。从2014年到2016年北京治霾花费360亿元,而雾霾依然严重,成为民生焦点。雾霾产生的原因有燃煤、工民排放、机动车、扬尘、秸杆焚烧及土地板结硬化等其他因素。[3]也有煤炭开采、运输与燃烧占污染总量的一半之多。几十年来为了经济高速发展,矿山无序开发,各类工业区、生活小区、市区、街区,无休止地扩张,无数农田、河流、湖泊、青山、草原、森林被开挖和填平,这些建设和经济活动在其过程中排放二氧化碳和尘粒,是大气雾霾的主要原因。人们源源不断地从自然界中获取资源,不断地利用和改变着水、土、植被;水循环路径改变了,热岛效应凸显,引起气候变异;动植物环境变迁,很多物种随之消失。工业化特别是城市化以来,对水、土、植被大动干戈,生机勃勃的陆地生态系统被蚕食为水泥钢筋戈壁,虽然发展了经济,提高了生活水平,但对自然生态的改变和破坏令人痛心疾首。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矛盾,必须确立水土生态理念,需要水土生态哲学大智慧。

三、处理好人与水土生态关系,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生态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为了发展经济,世界各国都在争先恐后地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如果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地球生态环境令人担忧。我国已高度重视发展中的生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4]的科学论断,认识到人以田为脉,田以水为脉,水以山为脉,山以林为脉;山水林田是生命共同体。从水土生态来看,青山、丘陵、田地是岩土在空间上的存在状态;雨水、河流、湖泊是水在自然界的运动路径;森林、农作物、草地是不同植被的生存方式。顺应这些自然规律进行开发和建设,才能实现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双丰收。这是水土生态理论的落脚点。但社会实践中常常将水和土割裂开来,缺乏综合管理和治理,水土保持、城市规划、项目建设没有自觉地融入水土生态理论。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是盲目的,有时出发点是好的,但结果却事与愿违。在生态保护和治理的有关条例中,常常分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等生态功能类型,而其要点在于解决生态植被问题。如今城镇化建设盲目大扩张,破坏的正是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在西藏、新疆等地考察,看到建筑、集镇、公路等几乎全都建设在宝贵而平坦肥沃的农田里,有观点认为,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区既是生态退化区域,也是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区,要把这些极易出现生态问题的区域作为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重点区域,要纳入生态红线控制范围。[5]其实,生态脆弱区域的生态问题,表现在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等问题。从水土生态理论来看,可以在这些区域开展更多的建设项目,如生产生活设施、城镇化建设等,在这些区域进行钢筋水泥化建设及配套生态绿化,反而有助于这些区域的生态改善和经济发展。相反,在植被繁茂、生态良好的地区该减少工程建设,保护良好水土生态,更好地发挥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孔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老子“道恒无为,而无不为”;孟子“知其性则知天矣”;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董仲舒“天人感应”等。提示我们不要过分地陶醉于经济发展,更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地球是生物界的共同家园,人类文明离不开赖以生存的水土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支撑。中国传统哲学主张“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倡导人和自然和谐统一、和谐发展。在当代要维护水土生态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必须注重水土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城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6],要城镇繁荣,也要蓝天白云,努力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孙发政:《论水土、水土生态与水土生态保持》,《中国水土保持》2006年第11期。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23页。

[3]韩晓武:《关于雾霾问题的考察》,《中国领导科学》2016年第1期。

[4]《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学习出版社2016年版,第230页。

[5]刘军会、邹长新、高吉喜、马苏、王文杰、吴坤、刘洋:《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区范围界定》,《生物多样性》2015年第6期。

[6]俞孔坚:《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年2016年版。

F062.2

A

2095―7270(2017)08―0014―03

深圳市大自然生态园林技术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李冬叶

谢 飞·书画作品

猜你喜欢

水土植被生态
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植被覆盖度变化遥感监测
基于植被复绿技术的孔植试验及应用
“生态养生”娱晚年
与生命赛跑的“沙漠植被之王”——梭梭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公路水土保持与植被恢复新技术
On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s of the Dietary Customs of the Naxi People
故乡的水土..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