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生指迷方》部分单音病症名命名探求
2017-08-30刘文荣
摘 要:《全生指迷方》是北宋名医王贶于北宋宣和年间所著,全书记载了20种内外科病证及妇科病证的医论与方剂,并有对疾病病因、证候的简单阐析。其中,就包含了单音节的病症名词,本文试对部分自认为有代表性的单音节病症名词进行命名理据的探寻,以求找出其命名缘由。
关键词:《全生指迷方》;病症名;命名探求
1 研究理论与方法
所谓命名探求,即是对命名理据的探求。词的命名理据,又叫词的内部形式,即事物的命名理由和根据,主要是对词和事物的命名特征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张永言曾说:“用作命名根据的事物的特征在词里的表现就叫做词的‘内部形式,又叫词的理据或词的词源结构。”
本文对病名的命名探求中,古训和古文献是重要依据。如《说文》、《素问》、《金匮要略》、《诸病源候论》、《史记》等,然而,对于古训和古文献的来源,我们应该慎之又慎,“批判地吸取”,而非盲目信任,以尽可能避免错误的判断。
本文通过对《全生指迷方》中部分病名进行命名理据的探求,进一步揭示其病名的中医学内涵。在此过程中,通过对其部分单音词的词源进行考察,以病因病状特征作为命名的理据。
2 单音词命名理据
【聋】《全生指迷方校注》:“若发热,耳暴聋,颊肿胁痛,胻不可以运,由少阳之气厥,而热留其经,宜小柴胡汤。”“聋”指听力丧失或衰减。从字形上看,“聋”字从耳龙声,与听觉有关。《说文》:“聋,无闻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耳不听五声之和为聋。” 《素问·五脏生成篇》:“徇蒙招尤,目暝耳聋。”唐·杜甫《独坐》二首之二:“亦知行不逮,苦恨耳多聋。”可见“聋”本义指听觉迟钝或完全丧失。因此,此处是以“聋”字的本义所对应的症状特征来命名。
【瘖】《全生指迷方校注》:“无故而瘖,脉不至,不治自已,谓气暴厥也,气复则已。”其下注释云:“瘖,哑。”此处“瘖”指嗓子哑,不能出声;失音。《说文》:“瘖,不能言也。”可见“瘖”本义指不能说话。《素问·腹中论》:“灸之则瘖,石之则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臣意谓之病苦沓风,三岁四肢不能自用,使人瘖,瘖即死。”司马贞《索隐》:“瘖者,失音也。”《新唐书·隐逸传·王绩》:“子光瘖,未尝交语,与对酌酒懽甚。”清·李渔《怜香伴·缄愁》:“虽则是感严亲,问病由,念孩儿口如瘖,难自剖。” 从字形上看,“瘖”从疒音声,与疾病有关。而“音”者,《说文》:“音,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凡音之属皆从音。”可见“音”与发声有关。由此,“瘖”由其不能说话的病状特征命名。
【狂】《全生指迷方校注》:“若言语不避亲疎,或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此思虑用心太过,神散不藏,又或悲哭,忽忽不乐,神有余则笑,为狂,胜金丸主之。”可见文中“狂”指精神躁狂失常的病证。《说文》:“狂,狾犬也。”又见《说文》:“狾,狂犬也。从犬折声。”由此可见,“狂”本义指狗发疯。《春秋传》曰:“狾犬入华臣氏之门。”《晋书·五行志中》:“旱岁犬多狂死”。后词义延伸,指疯癫,精神失常。《老子》第十二章:“驰骋田鼠令人心发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后三日而当狂,妄起行,欲走”。唐·韩愈《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侯高)再试吏,再怒去,发狂,投江水。”清·平云《孤儿记》:“昔有人居此,久而以狂死,村人遂惊谓鬼。”由此,“狂”此处词义指精神疯癫,与“狂”的本义狗发疯症状相似,故由其病状特征得名。
【痫】《全生指迷方校注》:“若素无疾,而暴得瘛疭,发讫即如常,经隔月日又复如前,由阴阳失其常度,气血相并也,此谓之痫,龙齿丸、乌鸦散、独活汤主之。”注释云:“痫,即癫痫,是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病证。”《素问·大奇论》:“二阴急为痫厥,二阳急为惊。”《诸病源候论·痫候》:“痫者,小儿病也。十岁以上为癫,十岁以下为痫。”《张氏医通》:“痫病发作时,昏不知人,卒然眩仆倒地,甚则瘛疭抽搦,目上视,或口眼斜,或口作六畜声;将醒时吐涎沫,醒后又复发。” 《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癫痫总括》:“痫发吐涎昏噤倒,抽搐省后若平人。”由此见,“痫”由“癫痫”而来,同指癫痫病,即羊角风。
【瘕】《全生指迷方校注》:“肾脉小急,肝脉小急,皆为瘕。”注释云:“中医称腹内结聚为瘕。”可见该证是以腹内有包块为病理特征。《说文》:“瘕,女病也。”《难经·奇经八脉》:“任之为病,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疝,女子为瘕聚。”由此,“瘕”本义系妇科病病名,指腹内结块的病证。《素问·气厥论》:“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虑瘕。”《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齐中尉潘满如病少腹痛,臣意诊其脉,曰:‘遗积瘕也。”《诸病源候论·瘕病候》:“瘕病者,由寒温不适,饮食不消,与藏气相搏,积在腹内,结块瘕痛,随气移动是也。言其虚假不牢,故谓之为瘕也。”《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瘕者假也,假血成形,腹中虽硬,其实聚散无常也,亦往往见于脐下。”由此可见,“瘕”的词义延伸为泛指腹内结块的病证。因“瘕”随气而动,聚散无常,与“假”同有不牢靠,虚假之意而得名。因此,“瘕”以其病理特征得名。
【羸】《全生指迷方校注》:“羸人服一丸,如绿豆大。”此处“羸”指极度瘦弱。《说文》:“羸,瘦也。”《国语·鲁语上》:“饥饿荐降,民羸几卒。”《素问·奇病论》:“所谓所损不足者,身羸瘦,无用镜石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形羸不能服药。” 由此,“羸”本义指瘦。此处“羸”是由其本义瘦弱的病貌特征得名。
参考文献
[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2
[2]李经纬,余灜鳌,蔡景峰.中医名词术语精华辞典[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3]王力.王力古汉语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0.
[4]王力.同源字典[M].北京:商务出版社,1982.
[5]许敬生著,叶磊校注.《全生指迷方校注》[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6]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7]张永言.词汇学简论[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
作者簡介
刘文荣(1982-),女,汉族,重庆万州人,重庆三峡学院文学院2014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