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小学语文句子教学探讨

2017-08-30张龙

卷宗 2017年16期
关键词:樟树句式语文

张龙

摘 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生只有很好地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子,才能深刻体悟课文,深入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同时,句子教学的成功与否,事关学生的作文能力,进而影响学生的语文水平。实践教学中,应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句子教学,为学生更好地阅读和作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字→词→句→段→篇”是小学语文教学训练的基本流程。在这个流程中,句子训练处于字词和段篇训练之间。它既是字词教学的“升华”,又是段篇教学的“起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句子教学中,必须加强训练,准确把握内容,明确训练思路,合理选择形式,切实提高句子教学效率。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就加强小学语文句子教学谈一些粗浅看法,与同仁共勉。

1 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开展教学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指的就是迁移运用。在句子教学中要让学生达到顺“势”迁移,熟练运用,必须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循序渐进。

1、加强范例选择。要求学生掌握某种句式,首先要给学生一个范例,即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语文水平,在课文中确定适宜训练的句子。让学生通过对特定句子的学习,对某种句子有一个感性的认识。需要注意的是,句子训练,固然要理解句子的意思,但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句子的形式,所以,比较好的方法是从句式入手去理解句意,把对句式的认识和对句意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

2、引导学生发现规律。选择范例是句子训练的“点”,点要推广到面上去,才能最终掌握某种句式,形成语文能力。引导学生从个例的学习中发现某种规律,是由点到面的中介,是句子训练的核心,也是学生真正掌握句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所在。学生对句式概括的水平越高,越能产生对句式积极的正迁移,实现句式类推。学生一旦获得关于此类句子的抽象模式,便能有效地形成语文能力。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对于低年级学生不宜采用抽象方式,而应采用具体方法,帮助学生实现句式类推。

3、加强迁移运用。发现句式规律,并不表示学生已掌握了该种句子表达形式。要掌握句子表达形式还必须经过及时的迁移,在实际运用中,将知识转化为操作技能,切实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多举措多角度引导学生掌握理解句子的方法

1、抓关键字和词。一句话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或意思,往往都会蕴含在一些关键的字、词之中。抓住这些字、词进行品味,对深入理解句子的含义将起到重要作用。如《桂花雨》一文中:“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句中的“浸”就是一个关键词。 “浸”本来是指一个东西泡在水里,在这里指沉浸,就是说人们都陶醉在桂花香里了,由此写出了桂花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教学时,可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进行表演,假如你就是作者,会怎样缠着妈妈呢?通过表演,学生就能很容易地理解其中的含义了。

2.变换句式。句子中的句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疑问句、因果句、反问句等,教学中如果能采用变换句式的方法,就会浅化内容,降低理解难度,对理解句子内容,体会情感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滴水穿石的启示》中的“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可以引导学生把这句话改成“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将两个句子比较着读一读,学生就会明白,只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能获得成功。

3.结合生活实际。有的句子所表达的内容和思想,与学生的认知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但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在教学时,如果我们善于发现其相通之处,并能引导学生利用生活实际加以理解,会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含义,特别是在说明文中。如《秦兵马俑》一文,“在三个俑坑中,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有14260平方米。”读完这句话,学生能初步感受到一号坑很大,但对其中具体的数字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熟悉的教室进行对比教学,如我们的教室大约60平方米,一号坑的面积大约相当于238间教室那么大。这样,学生就能深刻体会到一号坑面积之大。

4.联系写作背景。有的文章,有其特定的写作背景,离开了当时的背景,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了。这时我们可以通过补充相关的背景资料,使学生入情入境,帮助其弄清这些较难理解的句子的含义。如《我给江主席献花》一文中“我就像一个失散多年的孩子重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顿时感到一股暖流流遍全身。”学生对这句话很难理解,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交流事件发生的时间是香港回归祖国的前夕,接着交流查阅到的有关香港的资料,在学生了解到香港这个“游子”在经历了百年的风雨后终于要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时,提出问题:这里“失散多年的孩子”指的是谁?“母亲”指的是谁?此时,学生不难理解“失散多年的孩子”暗指被英国人占领、统治百年的香港;“母亲的怀抱”暗指祖国这个大家庭;“失散多年的孩子重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隐喻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5.从文章中心入手。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常能接触到借物喻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环境衬托等写作手法,其中的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往往是与中心联系最密切的句子,有的甚至点明了中心,因此可以把理解句子同中心联系起来,会使学生对句子的理解更加透彻。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中“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她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是理解的难点,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交流这两棵樟树的外形特点与“可贵之处”,然后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宋庆龄的资料,启发学生将“樟树——故居——故居主人”紧密联系起来思考,找出樟树的可贵品质与宋庆龄可贵品质的相似之处,学生不难发现,写樟树实则写宋庆龄,这是一种借物喻人的写法,人们在樟树前留影纪念,表达了人们对故居主人宋庆齡同志的衷心爱戴和怀念。

总之,句子是词语、段落和篇章的桥梁。小学语文句子教学中,教师必须认清它的重要性,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扎实引导学生加强训练,全面提高句子教学的效率,为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樟树句式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香樟树,樟树香
樟树扦插繁殖研究进展
例析wh-ever句式中的常见考点
特殊句式
樟树木化学成分研究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