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学生中开展“四力”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2017-08-30黄其枝
黄其枝
摘 要:近年来,我们发现一些高校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自卑等心理健康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觉得应注重学生的“四力”心理健康教育,即培养学生的“感爱力”、“自信力”、“耐挫力”和“自控力”。培养学生的“感爱力”,让心灵得到滋养;培养学生的“自信力”,让自信火焰燃烧;培养学生的“耐挫力”,让意志变得坚强;培养学生的“自控力”,让品行绽放魅力。
关键词:感爱力;自信力;耐挫力;自控力;心理健康
近年来,我们发现一些高校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自卑等心理健康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中,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明确提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时我们教师和家长感到了困惑:“现在物质生活相对丰富,学生的心理为什么会有如此表现呢?”探寻新时期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与方法,不断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觉得应注重学生的“四力”心理健康教育,即培养学生的“感爱力”、“自信力”、“耐挫力”和“自控力”。
1 培养学生的“感爱力”,让心灵得到滋养
感愛力是指对各种情感体验、理解和表达的能力。学会关心、学会感恩,就是心中有他人、有集体、有亲情、有友情、有热心、有善心。教学生学会关心和感恩,就是爱的呼唤、责任心的培养。这是我们班主任的迫切任务。
1、帮助学生懂得“爱”
爱的内涵是关注、理解、责任、奉献……爱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学生懂得爱就意味着懂得这样的道理:人应承担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的义务;一个对父母、同学、社会不爱和不负责任的人,只是一个按个人意愿行事的自私者。
2、营造让学生学会关心、感恩的班级氛围
氛围,是指周围的气氛和情调。一种以关心别人、关心集体为荣,以心中无他人、心中无集体为耻的“氛围”和“情调”形成之后,班集体就会很和谐,因为学生在融融的氛围中自律、互律,互相提携,共同进步。例如在平时可以结合各种节日,通过心情笔记、心理剧、主题班会等形式,设计符合本班的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学会关心、学会感恩。
3、教师以身作则,用爱心、感恩的心感染学生
《论语-子路》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个不知关爱他人的人是无法教导学生学会关心的。因此要教会学生关心,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到关心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在四川汶川、青海玉树地震灾难中,我们很多同胞受尽了苦难;当学生们听说许多生活条件艰苦的学生失学时,他们由衷感慨:“他们多可怜呀!”、“他们多需要帮助呀!”、“他们多需要别人的关心呀!” ……从和学生们交流的眼神中,我感受到学生们已经真正地学会了关心,懂得了关爱。作为一名班主任应该在日常工作中从身边点滴做起,用爱心、感恩的心感染学生,以滋补学生,让学生在生活中自我体验,自我教育,从而获得成就感,使学生不仅懂得爱,而且会爱,享受爱与被爱的快乐。
2 培养学生的“自信力”,让自信火焰燃烧
自信力,是对自己充满信心,遇事不乱,处事不惊,有一种从容平静的心境。那么,怎样做才能让学生建立自信心呢?
1、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处于主导地位。
学生的依赖性很强,很容易失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判断能力。老师如何说,家长如何说完全成了至理名言。照这样下去,学生一定不会独立思考,不确定自己的思考结果,而一味地等着现成的果实。美国的教育家罗达·贝克梅斯特尔说:“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自信,我们就必须相信他们。”教育陶行知非常信赖学生,他说:“我加入儿童生活中,便发现小孩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在学校,我们应该相信学生去,让他们做一些有难度的事情,不要总是担心他这个不行,那个不行,其实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他们能将事情做得很好,虽然有时候也达不到尽善尽美,但是这个过程已经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2、发掘学生的优点,让他拥有展示的机会。
谬·詹姆斯说“每个人都是具有在生活中取得成功的能力。每个人天生都具有独特的视、听、触以及思维的方式。每个人都能成为富于思想和创造的人,一个有成就的人,一个成功者。”因此,我们的学生同样都有各自的“闪光点”。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优点,一旦发现他们的某种过人之处,就满腔热情地因势利导,运用赞赏、鼓励以及创造条件等手段强化它、发展它。当学生意识到自己某方面比别人强,他会认为自己有能力,而且很希望自己能够在别的同学面前或者是老师的面前变得特别,进而会努力地让自己的优点更加突出。这样更潜移默化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彼岸。
3 培养学生的“耐挫力”,让意志变得坚强
所谓耐挫力是指当个体遇到挫折时,能积极自主地摆脱困境并使其心理和行为免于失常的能力。耐挫力强,可以化解挫折带来的影响,尽力克服困难,积极解决问题,创造性地完成任务,从而增进知识和才干,培养坚强的意志、克服困难的能力,形成积极向上、坚忍不拔的个性特征;耐挫力弱,则会消极悲观,丧失信心,失去前进的动力和目标,对个体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形成不良的个性。高校学生耐挫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1、要认识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它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其次,要看到挫折的积极作用。心理学家认为,挫折具有认识价值、检验价值和激励价值,能够激励个体增强韧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产生创造性的变迁。而从素质教育的实施来看,“挫折教育”是实现“成功教育”的必要手段。
2、增强克服挫折的信心。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必须让学生知道生活里有一个“困难”字眼,这个字眼是跟劳动、流汗、手上磨出老茧是分不开的。这样,他们长大后就会缩短社会适应期,提高挫折耐力。要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首先要克服学生“不愿服输”的心理障碍,学会礼让,学会合作,能吃苦,然后才能竞争。美国汽车大王福特尽管身为亿万富翁,但却要求子女自己去擦皮鞋,打工挣钱;印度也规定了小孩的“饥饿日”以饿其体肤、苦其心志等等。这些国家的做法,拓宽了我们的视野,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我得要把这些励志故事告诉我的学生,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正确面对挫折,我们的学生才会茁壮成长!
4 培养学生的“自控力”,让品行绽放魅力
自控力,即自我控制的能力,指对一个人自身的冲动,感情,欲望施加的正确控制。留意身边的学生,会发现:有的学生做事不够坚持,不是半途而废就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的学生比谁都更清楚奔跑的危险,但下课时总还是在走廊里快速奔跑;有的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还有的学生一旦碰到不顺心的事就大发脾气,难以管理自己的情绪……这些现象都显示出我们的学生缺乏一定的自制力。
对于那些生性好动的高校学生,应该怎样教会他们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言行,从而培养良好的自制力呢?
从平时的教育中我感受到:培养高校学生的自制力,如果只是一味地说教,其效果并不理想。顽皮是学生的天性。真正的教育是在活动中进行的,作为教师应该尽可能地为学生创建丰富的活动平台,让学生强化认知、获得体验、感受领悟,逐步形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意志品质。
5 小结
总之,实施“四力”心理健康教育计划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感爱力、自信力、耐挫力、自控力,使学生们拥有更加美好的成长环境,让学生终身受益。作为一名教师,在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同时,自身的心理健康也不容忽视,这样,我们才能去调适、滋补、滋养好学生们的心灵。
参考文献
[1]李慧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科教导刊:电子版》 , 2014 (6)
[2]孙连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书育人,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