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实基础的立校之路及其品质的省察
2017-08-30赵晓天
赵晓天
今年3月,东莞第16期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班赴成都调研学习,期间,我们分别走访了成都师范银都紫藤小学、成都蒙彼利埃小学、成都巴金小学和成都草堂小学。平均每半天走访一所学校,时间虽短,但通过聽办学介绍、读课程材料、看校园文化及与师生交流等活动,对这四所小学办学情况的认识逐渐丰满起来。如在现代教育技术驱动下办学渐显成效的成都师范银都紫藤小学,以国际化、现代化为办学特色的成都蒙彼利埃小学,以中国传统诗词文化统领课程建设的成都草堂小学,以与文坛巨匠巴金先生结缘为课程建设切入点打造“真课程”体系的成都巴金小学。这四所学校或现代,或传统,风貌各异,借鉴之处颇多。
虽然这四所学校立校之路各不相同,但他们都能够立足于学校现实条件,挖掘优势资源,思考并明确学校发展的出发点,继而确定发展路径。然而,各具不同的现实基础和立校之路选择的恰当与否,必定深刻地影响着各学校教育品质的发展,很多看似合理的道路选择实则更需要理性地考察。现以这四所学校为例,就基于学校现实基础的立校之路及其品质做简单剖析。
一、剖析篇
(一)科研立校型
成都师范银都紫藤小学建校虽然不到两年,但该校办学方向已经形成,即以智慧教研构建智慧学校,旨在以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践运用为突破口,构建内通外联的智慧校园,打造具有现代教育气息的智能化学校。
银都紫藤小学之所以选择科研立校之路,主要是基于学校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和师资方面的优势,如该校校长有着日本留学的经历,对现代教育技术有深刻的认识,并且该校有多位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上颇有建树,当地政府对学校财政支持力度较大,能够很好地完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故该校看准现代教育技术在当下和未来教育中的独特地位,以《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研究》为科研课题,以课题研究带动教师发展,继而推动学校发展,走科研立校的办学之路。特别是该校校长的留学经历与国际视野经验,为该校构建智慧学校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银都紫藤小学以科研立校,主要着力点放在现代教育技术在实践中的运用上。由于是新建学校,学校教师主要以年轻教师为主,在接受现代教育技术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同时我们也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教学中实际应用的定位以及智慧校园建设在学校发展进程中应该处于什么样的位置等,都处在摸索阶段,不断涌现的新理论和新思潮以及日新月异不断更新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设备,会不断地影响该校智慧校园建设的研究方向。这是该校也是当下现代教育技术大规模蜂拥而上的所有学校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建议学校成立专门的课程发展中心,认真地做好学校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和长期发展规划,将校长和优秀教师的课程理念有机融合,以智慧教研为工作抓手,开展凸显现代教育技术的学校课程体系建构的实践研究。以课程体系建构为本,以现代教育技术为辅,立足自我,走智慧校园课程化的办学道路,一定可以更加稳健持久且彰显时代气息。
(二)品牌立校型
成都蒙彼利埃小学也是一所开办不到两年的学校。为加快高新区基础教育国际化、现代化、均衡化进程,成都市与友城法国蒙彼利埃市为深化双方的国际交流合作而达成意向,在成都高新区兴建一所小学,旨在为孩子和家长提供优质的教育公共服务。可以说,成都蒙彼利埃小学的建校,从前期规划到中期校舍建筑、设备及校长和师资配置再到后期办学,完全是政府行为指导下的一种在当下比较热门的办学形式。
该校基于学校现实情况,按照政府办学的指导方向,以国际化教育导向为吸引力,以法国教育(欧美教育)为办学品牌,着眼于孩子能否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注重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学生,探索寻求一种在国内较为新颖的办学模式。
成都蒙彼利埃小学从校名得以确立之始,便有了与众不同的影响。但任何一所名校的确立,一定是与该校的课程设置和实施紧密相关的。成都蒙彼利埃小学同样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他们一方面着力打造类似于欧美教育形式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文化,一方面大力研发的校本课程(特色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每周开设法语课1节,英语课4节,国际理解课程1节)以凸显该校国际化办学特色。我们通过半天的时间走访了解,已经感受到该校呈现出一些让人耳目一新的教育元素,但该校的课程建构还没有显现出“良好课程”所具有的特质,基本上还处于拼盘式的课程状态。建议学校在突显国际化办学特色的同时,更应该关注校本课程建构的逻辑性和系统性,要更多地以嵌入方式实施而非简单地做加减法。
对于一些“拿来主义”“傍大款”式的品牌立校策略,确实可以让办学者少走一些弯路,多一条捷径。但我们更应该关注和思考这“品牌”背后的内涵,是浅层次的复制、模仿而至“碎片化”,还是能落地生根,发展成可持续成长的生态系统?
(三)课程立校型
成都巴金小学是一所追求内涵发展以课程立校型学校。该校兴建于1963年,规模不大、精致典雅,特色鲜明。学校早年与文坛巨匠巴金先生结缘,以巴金先生的人品和文品特质为学校课程哲学,提炼出以传承巴金精神为核心,以弘扬国际理解和民族文化为两翼的“真教育”学校文化,并在此基础之上构建基础性课程(国家课程)、校本拓展课程(地方+校本课程)和自选定制课程(校本课程)的“真教育”课程体系。
学校课程哲学是一所学校的课程价值观,是学校对课程及其发展定位的一种理解。成都巴金小学基于学校现实情况,抓住与文坛巨匠巴金先生结缘的契机,以巴金品质为核心,为学校课程再造找到切入点并不断完善。但由于巴金先生与当代教育、当代小学生生活状态等,所体现出的距离感还是显而易见的,其教育内涵的挖掘也是有限的,因此,该校在课程哲学的选择与厘定上,加强科学性和时代感的研究就显得较为迫切了。
(四)文化立校型
成都草堂小学,始建于抗战初期的1937年,位于成都市浣花南路。浣花溪畔曲水流觞,杜甫草堂文韵千年,独有的自然与人文资源成就了草堂小学清雅幽静的治学环境与深厚的文化内涵。
成都草堂小学基于学校多年的校园诗文化建设积淀,探索出学校课程改革三大路径并一以贯之:1.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建设体现国家课程和校本特色的课程;2.校级定制课程和年级定制课程——建设融入团队实力、满足学生需要的课程;3.教师定制课程、家长低估值课程和学生定制课程——建设展示教师、家长和学生魅力的课程。该校结合课改的三条路径,在管理上成功地衍生出学校、年级、教师、学生每月执行校长制度,在学校管理文化上又进一步为课程的实施、文化的承继提供了保障,彰显出该校传统与现代并举的办学追求。
现实基础的考量是确定学校课程建设出发点的必要程序,实际的学校课程建设就是在理想和现实之间行走的过程。学校课程建设需要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使其在继承学校传统、具备特定资源条件的基础上,向着既定的目标或愿景迈进。成都草堂小学对学校课程建设所依托的学校文化现状有清醒的认识和理性的分析(如该校特有的传统版和现代版两个校训的确立形成和解读),明确学校文化的基本状况和优势(如该校八十年的诗文化传统的强大影响力),为学校课程建设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深化“教育从尊重开始”的学校教育服务理念,尊重草堂文化,尊重杜诗文化,尊重孩子,尊重家长,尊重教师),并为其后续的发展路径与策略提供了课程管理上的保障,进而推动学校不断向前发展。成都草堂小学,坚持文化承继,拓展文化内涵,赋以文化时代精神,以文化塑造精品课程,以课程建设催发文化生成。在这里,课程即文化,文化即课程,课程与文化呈现出水乳交融、共生共进的教育常态。
二、 思考篇
课程是学校特色发展与文化变革的核心元素,课程的品质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发展高度。目前,课程建设正被许多教育管理者热情地倡导,成为学校工作计划中的常规内容。在当下众多的办学实践中,许多校长将工作重点放在办学愿景和蓝图的规划上,在理念上构建了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庞大的课程体系,但如果缺乏基于学校现实的考量,课程建设的方案与学校的现实基础不能有效对接(课程在学校教育空间中是否具备可行性,是否能与学校文化传统互相衔接,是否得到教师的认同,是否符合学生的素质水平,等等),将无法对实践层面产生影响,使学校在课程建设上流于形式,必然会遭遇如美国课程史学家卡班恩所引述的情境:改革像大海上的龙卷风,风暴在海面上翻起巨浪,数尺以下的海水被搅得流淌不定,但海床依然平伏如昔。
這次走访的四所小学,虽然立校路径各不相同,但都把学校课程建设摆到学校发展的显要位置,都能够基于学校现实基础大力开展课程校本化的实践研究。即使是新建学校,如成都师范银都紫藤小学和成都蒙彼利埃小学,也能够基于学校现实,根据学校发展需要提出很好的学校课程核心理论,去引领学校的课程建设在短期内获得提升。
具备现实基础的学校课程建设才能走向深远。承继学校文化传统的课程建设方案具有历史根基,而符合学校人文基础的课程方案更加现实可行。一方面,学校课程建设既不是平地起高楼,也不是推倒重来的过程,而是在传承学校文化的基础上的课程改革与实践,是对原先课程体系的创造性规划与实施。另一方面,学校文化与课程体系之间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失去了学校文化的支撑,则课程建设必将散乱而低效。课程建设应该密切联系学校的文化传统,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并努力开发优质教育资源,从而使学校课程彰显特色与成效。成都巴金小学和草堂小学在学校课程建设上的坚持与坚守,成都师范银都紫藤小学和蒙彼利埃小学在现代教育环境下的主动思变,都给了我们不少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