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会计》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017-08-30赵丹丹
赵丹丹
经济越发展,会计就越重要。《基础会计》作为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它的学习效果直接关系到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所以《基础会计》的教学就显得极为重要。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应坚持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原则,以提高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能力为目的。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笔者从《基础会计》课程的特点及中职生的实际出发,阐述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入手改革教学方法,使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充满成功的喜悦感。
一、目前会计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1.课程的特点不突出
职校是培养技术性人才的基地,理论课程是为技能培养需要而设置的,应以“够用”“实用”为原则,理论教学的内容也应根据专业技能培养的需要来选择确定。但目前的教材中知识点大多是理论性的描述,没有具体的实物资料和案例,大多数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和机械记忆,不知道如何去理解、分析,也不会举一反三,这就与教学的实际要求不相符合,达不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2.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到位
对于刚走出初中校门,来校前没有任何会计实践经验的初中毕业生来说,他们没有机会去参观企业的财会部门,观摩单位实际会计核算处理程序,了解实际单位会计机构的设置及会计核算借助的工具——凭证、账簿、报表等资料,因此就缺乏对知识产生感性认识的条件,不懂得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这样必然会制约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3.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没有自信
著名的心理学家布卢姆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课题有求知的需要,认识的兴趣。在这种动机激励下的学习,会给学生带来认识需求上的满足感,从而保持持久的求知欲。”
我校是一所职业学校,由于普高的扩招,中职所招学生大部分是初中综合素质不高的毕业生,在他们当中普遍都存在厌学、情绪焦躁、缺乏自信等问题,而且他们到校读书、选择专业真正主动自愿的不多,大部分是受家庭所迫来学校混日子,对所学知识兴趣不大,迫于家长和老师的压力,他们在思想上感到无奈,逃学、上课睡觉就成了他们摆脱现实的途径。加上有些老师在教学中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与接受能力,致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只是一知半解,然后又要面對课后大量比较难的作业,久而久之,这些问题就日益突出。
二、教学实践中的措施
1.上好第一堂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因此上好第一堂课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很关键。在第一堂课上,笔者会安排较多的时间讲解会计的产生与发展、会计的未来;介绍会计在当今社会、经济环境中的重要作用;举例说明会计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某出差人员回来报销费用、单位采购材料物资的业务、单位给员工发放工资和福利的业务等都属于会计核算的内容;告诉他们如果学好会计以后会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会理财;另外从以后的就业趋势来看,这也是学生们最关心的问题,“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因此,会计这个行业仍然属于社会的短缺行业,且工作的收入和环境也都很可观。当然所有的这些都要建立在学好这门基础会计课程的基础上,从而使学生从思想上对基础会计有所重视,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2.带领学生到实训基地进行现场观摩,对会计环境形成感性认识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在学生没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去教授某些内容,学生是较难以理解的。因此,上课前最好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课前到企业去,到会计工作的第一线去,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调动学习积极性。例如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生产产品的业务内容,掌握生产成本的核算方法,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参观企业产品生产流程,在课堂教学中再总结企业产品生产过程的业务,这样学生对这个过程的业务印象会非常深刻。同时也验证了所学理论知识和模拟操作的实用性,消除了“学是否能致用”的担心,增强学习会计课的信心。
3.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1)“启发式”教学
所谓 “启发式”教学,其特点就是在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老师通过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把学生带入角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借以获得新知识,也可以巩固和检查已学的知识。例如:讲解“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个会计等式时,讲到任何经济业务的发生都不能破坏这个恒等关系,为什么呢?如果学生不理解,要他们死记硬背是达不到学习目标的,而且学生也觉得很枯燥,毫无兴趣。因此为了让他们理解这个等式的实质,笔者先让学生回忆前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什么是“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然后设立一个情景“如果你是一个老板,想创立一个企业应该具备哪些条件?”这样大家就会纷纷展开讨论,有的说要有厂房、机器设备、材料物资;有的说要雇佣员工、要有技术等等。老师可以根据以上答案做出总结:要创立一个企业就是要有资金,有了资金我们就可以购买我们所需的各种机器设备、材料物资、技术等,这些也就是我们所学的“资产”,即资金的存在状态;另外这些资金又是如何取得的呢?当然归纳起来有两种途径,一种就是从其他单位、个人借入的,或是向银行取得贷款,我们把这种取得方式统称为“负债”,另一种就是企业业主自己出钱,即“所有者权益”;这样看来都是同样的一笔资金,只是按其存在的状态和取得的来源不同而有了不同的称谓,因此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只是同一资金的两个不同的侧面,在任何情况下都是衡等的。一堂课下来,一个抽象的问题就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解决了,学生不但容易理解而且也完成了教学目标。
(2) “演示法”教学
鉴于学生刚从初中毕业,没有接触过相关的会计资料,因此对课本中的“凭证” “账簿” “报表” “核算形式”这四部分内容根本没有概念,如果按理论的模式讲授,就会给学生一种纸上谈兵的感觉,课堂效率、效果都不理想。但如果能将实物或者模拟的实际操作流程通过现代教学手段展示给学生,就会增强学生对会计知识的感性认识,也容易理解和掌握。例如在“会计凭证”一章中,通过实物投影仪把各种原始凭证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将原始凭证的基本内容,如原始凭证名称、日期、编号、经济业务内容、金额、单价、有关经手人员的签章、接受原始凭证单位名称等用红色箭头标明,指出其具体位置,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对于记账凭证的学习,也采用相同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展示和说明,并结合具体的经济业务,在课堂中演示填制过程。通过这种方法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图表式”教学
在上课前要认真研究教材,把握好教材的内容、教学的目标,注意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把教学内容制作成图表,通过这些图表,简明扼要、直观形象地把所需要掌握的新知识各部分放在一个整体中表示出来,一目了然。例如:在讲授“错账的更正方法”时,笔者使用了图表的形式进行讲解。
通过上述表格,学生发挥联想力和现实记忆力,能够更好地认清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能更扎实地掌握知识。
(4)运用案例教学,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实际会计工作能力
案例教学是一种具有启发性、趣味性和实践性的新型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要从实际出发适当引入案例,认真设计选用案例,让学生以会计人员的身份考虑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问题,使学生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增强感性认识,启发理性思考,达到牢固掌握会计知识要点的目的。
例如在讲授财产清查中对现金的管理时,规定不能 “私设小金库”,通过单纯的理论讲解学生毫无兴趣,也不会重视。那么我们可以通过企业中存在的具体案例帮助学生认识违反现金管理规定的危害性。如某企业因遭受意外灾害,受到损失资产计186750元,保险公司按规定赔付了128360元,但该企业仍按186750元作为非常损失,列入营业外支出,而收到的赔款并未入账。原来,该企业领导授意将赔款以出纳的个人名义存入银行,单独保管,作为企业的小金库,用于企业超标准往来招待、送礼以及领导和财务人员私用。通过这个案例,可以使学生比较直接地了解现实会计处理中发生的各种错弊,引导学生积极开动脑筋独立思考问题,判断是非曲直,作出规范的会计处理,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会计工作能力。
三、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性教学
学习基础会计的最终目的是要应用它,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基础会计》实践教学的方法主要有: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配套同步的单项实训和全部课程结束时的综合实训。
平时的单项实训要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即在基础理论知识讲授完毕之后,及时让学生运用这些基本理论去处理具体的问题。比如会计要素的学习,在讲完了六大会计要素的内容后,要多举些具体的经济业务,让学生指出该业务反映的会计要素,以加深理解。在讲账户和复式记账时,涉及到对某项经济业务要用哪个账户来反映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进行这方面的训练,为以后章节中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打下基础。在讲完会计凭证、账簿时,应让学生亲自动手填制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以此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使学生们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在学完该课程全部内容后,学生对基础会计有了一个初步认识,应集中安排两到三周的时间对所学内容进行综合操作,包括会计凭证的填制、审核和装订,科目汇总表的编制,账簿的登记,错账的更正,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及会计报表的编制。随着学生实操练习的结束,那些由他们亲手填写的凭证、账簿、报表都与企业当中真实的凭证、账簿和报表一样,他们就会有很大的成就感,从而引发了对以后学习的热情。因此,在教学中有效采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讲解理论,在理论中指导实践的“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循环往复的教学方法,会起到立竿见影的良好效果。
責任编辑 陈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