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专师范生美育素养现状及自身发展途径
2017-08-30何艳琳徐楠
何艳琳+徐楠
摘要:当代大专师范生的美育素养发展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审美价值观依然呈现个性化、感性化、低俗化的负面特征,发现美、鉴别美、创造及表现美的能力普遍不高。因此大专师范生在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要在“读”和“践”上下功夫,逐步提高自身的美育素养。
关键词:美育素养;现状;自身发展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1-0062-0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勵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美育素养是指人们对美的认知、情感、意志、信念和追求的总和,具体表现为在一定审美价值观的基础上人们认知美、发现美、鉴别美、创造美、表现美的意识及能力。提高大学生美育素养是发展美育的重要策略,而大专师范生担负幼儿园、小学教育的重任,因此大专师范美育素养的现状及发展更应该值得我们重视。
一、大专师范生美育素养的现状
1.审美价值观呈现个性化、感性化、低俗化的负面特征。一是审美价值观呈现个性化特征。通讯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发展,既为学生打开了视野、搭建了平台,也为学生呈现出更多的生活图景,提供了多样化的生活方式,而这些多姿多彩、种类繁多的生活方式使得大专师范生的审美价值观越来越难以得到统一,越发以自我为中心,向个性化的方向偏离。这种个性化特征表现为标新立异、展示自我,从穿着打扮到文化品味都有充分体现,如穿个性服装、染各种颜色的头发、崇拜“网红”、追从网络语言等等。这些都表明了当代大专师范生审美价值观呈现个性化特征。
二是审美价值观呈现感性化特征。图形、图像目前已成为学生阅读的主要内容,读图成为了他们最主要的快速阅读方式。为了迎合这种需求,一些古典艺术、经典文化也不断以非主流的图形、图片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如《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被影视化,歪曲翻牌化的情况越演越烈。对形象化的疯狂追求使得大学生更加注重对文化的直观性浅层体验而放弃自我思考,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一些学生沦为信息传播的工具。
三是审美价值观呈现低俗化特征。调查访谈中发现,部分学生把通俗、浅显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作为审美对象,而传统文化和经典的文学作品往往被大学生忽视,部分学生偏好浅显、直接、大胆的审美方式,而对深刻、委婉、内敛的方式嗤之以鼻,部分学生甚至追捧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和露骨的男女关系,如情色交易、公共场所大尺度亲热,淡化了永恒爱情的唯美、浪漫,更具“快餐”特色。这些现象都表明了当代大学生的审美价值观呈现出低俗化特征。
2.发现美、鉴别美、创造及表现美的能力普遍不高。一是对美的认知能力的缺失,发现美的能力不强。在调查访谈中,一些学生认为会学习能工作就好,审美可有可无,有些学生就是“为了审美而审美”,他们对美的感悟和体验并不是源于内心的感受,而是用感官直观地感觉事物表面“好不好看”、“好不好听”、“好不好闻”……没有通过抽象思维深入到事物的内部中去发现美的本质,没有用内心去体验美的内涵。这充分说明了大专师范生在对美的认知能力上存在较大的缺失,发现美的能力不强。
二是鉴别美的能力较低。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大专师范生依然认同庸俗的审美现象,对一些低俗、肤浅的审美活动和现象鉴别能力较低,比如追随低俗的网络语言。这部分学生可能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及自身负面思想意识的左右,其审美鉴别能力比较弱,不能正确地分辨真正的美和丑。调查访谈中还发现有些学生明知道有些现象是不美的,但是由于一些主观因素的影响,如从众心理,对不良的审美现象和活动不能自觉的去批判和抵制。主要原因在于科学的审美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对不美的现象和活动批判抵制能力不足,理性的审美标准和审美取向也没有完全形成,这就使得他们鉴别美的能力较低。
三是创造美的能力不足,表现美的方式欠妥。大专师范生作为社会未来的教育工作者,他们有为社会创造美的义务和能力。调查中发现,多数大专师范院校都会为学生提供许多创造美、表现美的机会和平台,如师范生技能大赛、小学幼儿园教具制作大赛、儿歌撰编大赛、学前教育专业自编操大赛等等。学生在创造和表现的过程中积极性非常高,但作品缺乏创造性,模仿、机械照搬的现象比较严重,重在外表和形式上下功夫,缺乏意境和内涵。因此,当代大专师范生创造美的能力有待提高,表现美的方式有待进一步改进。
综上所述,当代大专师范生在美育素养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这就要求大专师范生自身必须自觉地、清醒地认识自己,不回避问题,对症下药。
二、大专师范生美育素养的自身发展途径
1.在“读”字上下功夫,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一是精读时政,让自己的审美价值观具有社会性。时政新闻是关于国家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主要表现为政党、社会集团、社会势力在处理国家生活和国际关系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活动。大专师范生女生占多数,而女生普遍对时政不感兴趣,要彻底克服这一缺陷,让每日读时政变成自己的“必修课”,精准了解国内外大事,使自己的审美价值观与社会接轨。
二是研读经典,让自己的审美价值观富有内涵。《文心雕龙·宗经》中说:“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经典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最能表现本行业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大专师范生是幼儿园、小学教育的主要力量,他们的文化涵养、审美价值直接影响下一代,因此大专师范生要有丰富的经典储备,把研读经典纳入日常生活,进而增强自身的文化涵养,使自己的审美价值观富有内涵。
三是常读文本,让自己的审美价值观更具理性。现代科技发展,网络盛行,大学生迷恋网络而无暇去读书,或因忙于各类活动而忽略了读书的意义。他们更多地选取读图这种快速的阅读方式,以完成一些阅读任务,而忽视文本。大专师范生应把阅读文本当成常态,常读文本能从字里行间获得领悟,使自己的思维多一些条理性和思辨性,让自己的审美价值观更具理性。
2.在“践”字上下功夫,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读”能让大专师范生积累丰富的理论知识,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观。理论必须指导实践,审美能力的提升必须在实践上下功夫。
一是观摩和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发现美、鉴别美的能力。大专一年级的学生刚经历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高中时代,观摩和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非常少。大专师范院校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自主开展的实践活动非常多。大专师范生一年级时要主动观摩和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多与他人、群体、部门接触,接近社会和自然,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和许多有价值的新知识,同时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接触的实际现象进行对照、比较,比较客观地去重新认识、评价自我和客观事实,逐渐摆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人民群众的位置,形成正确评价客观事实的标准,从而逐步提高自己发现美、鉴别美的能力。
二是策划和导演实践活动,提高创造美、表现美的能力。在观摩和参与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后,大专二年级开始就应该尝试自己策划和导演一些实践活动。在策划和导演实践活动中不断动脑、动嘴、动手,直接和学校各部门、社会各界人员打交道,培养和锻炼创造美、表现美的能力,并且在实践中发现不足,及时改进和提高,更新知识结构,获取新的知识信息,以便向创造和表现更深层次的美迈进。在策划和导演实践活动中肯定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这就要求学生们要具有一定的牺牲精神和坚强的品质,这就会促使学生逐渐养成坚韧、顽强的优良品性,养成务实的学习工作态度和生活作风,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从而也创造和表现更美的自己。
总之,大专师范生在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要精读时政、研读经典、常读文本,同时积极观摩和参与实践活动,进而策划和导演实践活动,逐步提高自身的美育素养。
参考文献:
[1]蒋宗珍.黄邦道.以“三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大学生社会实践[J].教书育人,2012,(09).
[2]苗佳.社会实践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作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1).
[3]闫海强.社会实践活动在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中发挥的作用[J].学理论,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