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学生写好人物动作描写策略谈
2017-08-30蔡亚如
蔡亚如
俄国著名作家高尔基曾说过,写人物要让人物多行动少说话。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也说过,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站起来。简而言之,人物塑造,必须紧扣动作。动作描写“出彩”了,人物形象自然也“站”起来了。
实际上,教学作文时,老师们常常会发现,大部分学生的人物动作存在描写笼统,缺乏特点,表达不准确等问题,也经常听老师们谈论人物动作描写该怎么教。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如何提高人物动作描写的水平,如何让动作描写更“出彩”。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尝试了以下四种策略,效果显著。
一、“抓”动作
有些老师认为动作往往是一闪而过,既难观察,又难描写。其实,一个人的动作是由一系列的动作构成的,再复杂、连贯的动作,都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如果老师在平时引导学生观察和描写时,把动作分解成若干步骤,一步一步仔细观察,并选择恰当的动词一步一步地描写,就不难把人物动作写具体了。
如教学动作描写“擦黑板”,学生试写时基本都是“他抓起抹布就擦,三下五除二就把黑板擦好了”之类的语言,擦来擦去就一个“擦”字。为了让学生掌握擦黑板的具体动作,我先请一名学生进行擦黑板的情景演示,其他学生观察,想想她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着做什么,都做了哪些动作。学生先说,然后写下来,最后再汇报交流。有的同学观察得很细致,这样写道:“她先拿起黑板旁的抹布,蹲在水桶旁,用力上下搓着,再用力拧干,随后将抹布小心翼翼叠成方形,用手按住一边,慢慢从左移到右地擦。咦,有一个白点没擦干净,她又用力擦了几下,小白点终于不见了。她弓着身,低下头,继续擦着,那一丝不苟的神情就像是在雕琢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经过先演示,然后练说,接着试写,最后交流,就让学生巧妙地捕捉了擦黑板的过程性动作,使学生有效地掌握动作描写的具体性。如果平时观察也能注意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下来做什么,注意每一个细节,这样的描写就动作清晰,具体生动。
虽然动作只是一个瞬间的姿势,但它之前之后都还会有些细微的动作,要抓住这些细节的动作,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如《放爆竹》:“他先把爆竹放到地上,身子离得老远,再伸长胳膊,一点儿一点儿地往前凑。但是他手打着哆嗦,还没等点着爆竹芯,吓得扭头就跑。” 这个片断中的一连串动作可以分解为三步:A.把爆竹放在地上;B.伸长胳膊往前凑;C.手打着哆嗦,扭头就跑。而其中的“手打啰嗦,扭头就跑”就很细腻生动地体现了 “他”胆小、谨慎,甚至对“爆竹”有点恐惧心理的性格特点。
二、“抓”动词
我们常说“行动从思想中来”,就是说人物的行动要符合人物的思想品质。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感情,不同的内心世界,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动作描写,能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更加鲜明。在描写人物动作时,不仅要写出他在做什么,而更重要的是描写他是怎样做的。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准确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面貌。
教学中,为了增强动词表达的准确性,就需要区别近义词,加以比较运用。例如《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两个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这里用“转、抓、挠、揪”四个动词准确地写出了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了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时难解难分的激烈场面。这里的“转”是绕着走的意思,但能否用“走”代替?我们都知道不能,因为“走”体现不出难解难分的激烈情景。再如《景阳冈》里“武松用左手紧紧地揪住大虫的顶花皮,空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气力只顾打”。这里用“揪、提、打”三个动词准确地体现出武松的勇猛和力大无比。其中,“提”能否用“抡”或“举”代替,曾在我们班上引起一片争论,最后经过比较,大家觉得“提”更能照应体现后面拳头如“铁锤”般的重量,更能体现武松的力大无比。所以,在教学中,对意思相近的动词常辨析,结合当时的情景进行斟酌比较,筛选出最合适的那个动词,必然能提高学生使用动词的准确性。
动词的准确性还要引导学生描写时应注意结合人物的性别、年龄、职业等,体现人物特点。如活泼的小朋友走路是“欢蹦乱跳”,年迈的老年人走路是“老态龙钟”;经常运动的人走路就可以是“疾步如飞”,而行动不便的人走路就是“步履蹒跚”;男孩子走路可用“大步流星”,女孩走路就可用“轻移莲步”。三伏天口渴,男生、女生吃西瓜时的动作又是大不一样,男生绝大部分是狼吞虎咽,女生则可能还是细嚼慢咽。通过这样的比较训练,就让学生明了,在描写人物行动时,务求做到“准确”二字——抓住人物行动的特点写,抓住人物在特定情境中行动的特点写;实事求是,人物是怎么做的,就怎么写,真实地反映生活实际。
罗元辰同学在写他童年初学画画时不被老师理解,有这样精彩的描写:“这一声严厉又绝情的呵斥,对一个只有七八岁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个天大的打击。那一声呵斥,直捣我那脆如薄片一般娇嫩柔弱的心扉,耳畔尖厉的回声如同魔鬼的手紧紧勾住我幼小无知的魂,那无情的字眼紧紧地扼住我的喉管……”这一段描写很精彩,特别是几个动词“直捣、勾住、扼住”用得非常贴切,每一个词都紧紧地扣问人的灵魂,让人过目不忘,强调了老师的呵斥对幼小心灵的打击之大及留下的阴影。
三、“抓”修饰语
增加修飾语能更准确生动地体现人物的特征。在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区别比较增加修饰语与没有加修饰语的句子区别。如《草房子》中“小妹妹吃虾”与“小妹妹柳柳坐在椅子上,一边有滋有味地嚼着虾,一边高兴得不住地摆动着双腿”就呈现了天壤之别的效果,后一句为我们呈现了一位小女孩吃虾时愉快、满足的姿态,更能体现小女孩天真烂漫的性格特点。反之,前一句则显得单调、没有个性。
当然,修饰语还可以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草房子》中“父亲擦得很认真,像一个想要让顾客动心的铜匠在擦他的一件青铜器”。通过与没有加修饰语的句子进行辨析,让学生明白这里加上比喻更能让人感受到父亲的用心,以及对儿子深沉的爱。再比如:小贝蒂(慢慢地)伸出双手,(小心翼翼地)捧起燕子,像捧起(珍贵无比的宝贝)一样,(轻轻地)送到嘴边用哈气为小燕子取暖。如果没有加上括号里的词,学生则无法感受到小贝蒂对燕子无微不至的爱。因此,通过加修饰语与没有加修饰语的比较区别,学生就不难发现,恰当地运用修饰语或修辞方法,能更加生动地展现人物丰富的内心。
如我班林昕辰同学描写的《神奇报警器》,有这样一段描写老爸被报警器吓到的动作描写:“老爸一下子被吓得从沙发上蹦了起来,以最快的速度将报纸整齐叠好放到了茶几上,然后又气喘吁吁地躺在了沙发上,喘着粗气。”这里的修饰语“一下子被吓得”“最快的速度”“气喘吁吁”等修饰语都形象地描绘了老爸与“神奇报警器”初次见面时惊慌紧张的举动,又有点搞笑的幽默,令人过目不忘。恰当的修饰语描写给人物形象塑造增分不少。
四、“抓”多种方法
动作描写结合其他人物描写方法,能进一步增强表达效果。如严监生这个人物,作者对他的描写不仅有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两根手指头”动作描写,还有“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这只言片语的神态细节描写,更加完整地呈现了严监生临死前的爱财如命的守财奴形象。再比如在《别饿坏了那匹马》中对那位青年的描写:“‘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这里既有动作描写,也有语言描写,形象地写出了青年要阻止“我”发现真相的着急,也感受到他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用心良苦。通过类似句子的品读辨析,让学生感受到,多种描写方法的综合运用能更深刻揭露人物内心活动。
例如钟正扬同学描写的《吹气球》场面是这样的:“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我们组的‘援军池亦可来了。她看着陈俊溢的脸颊全布满了细密的汗珠,赶紧拿起一个气球使劲吹了起来,渐渐地,气球越来越大,我们都拍手叫好,大声喊着:‘加油!加油!池亦可加油啊!这里不仅有动作的描写,还有神态、语言的描写,多种方法的恰当运用,有效地烘托了吹气球比赛场面的紧张激烈。
实践证明,动作的具体、准确及修饰语的扎实训练,有效促进了人物动作描写的提高,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全面塑造。综合其他人物细节描写的有效训练,人物形象塑造必将不再是“千人一面”,而是活灵活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