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叶常青:代工之王麦格纳
2017-08-30林蔚仁
林蔚仁
作为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的领航者,麦格纳是名义上的代工、事实上的自主,亦即名义上的OEM、事实上的ODM。依托工匠精神、创新精神、承担精神三大“敬业文化”,麦格纳的业绩连续十年稳居行业前三强,并已大规模地以“实名制”方式来中国拓展。
提起汽车品牌和性能,不少车友对德系、美系、日系、法系,乃至意系名车如数家珍,但要是问,是谁给这些知名企业源源不断地提供零部件?知道的人并不多。有一家在全球排名“前三强”的汽车代工企业,如今在中国已设有18家工厂和6家研发中心,并拥有近万名员工,可是除置身其中者,在国内知者依然寥寥。这家在中国鲜为人知的汽车代工企业,就是来自加拿大的麦格纳国际集团。
也许你开的是奔驰G、奔驰M级、标致RCZ、大切诺基、宝马5系、宝马x3、丰田、捷豹或路虎——这些响当当的名车就是来自麦格纳的手笔。请注意,其中大部分车型,麦格纳完成的并不是OEM,而是ODM。所以,要了解麦格纳,就得先从区分OEM和ODM的不同开始。
究竟是OEM还是ODM?
麦格纳的企业形象一直是OEM。那么什么是OEM?这与现代工业社会有着密切关系。一些零部件既庞杂又多款的知名品牌制造商,由于自身厂房面积有限而影响产能,或者需要某些技术精度有特别要求的零件,为此寻求能达到如上要求的厂商协助。这些愿意为知名品牌制造商提供协助的企业,就是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原始设备生产商),俗称代工。
OEM的操作流程,就是指A方受B方委托,根据B方提供的工艺要求和数量,在规定时间里保质保量地加工、生产B方指定的产品,该产品不使用A方自己的商标,A方也不负责该产品的销售。比如麦格纳刚成立不到三年,就和美国通用公司签订了汽车配件的生产合同,麦格纳在这份合同中扮演的是A方的角色,所以也叫OEM合同。
OEM最早流行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它是名企锐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品牌附加值的一种游戏规则。而汽车作为工序复杂、零部件成万种的制造行业,从它第一批产品开始下线批量生产,就有OEM相伴了。比如德国零部件“双子星”博世和大陆,就是诞生于这个时代。如果没有他们,戴姆勒也难现今天这样的光环。
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原始设计制造商)指的是由A方独立研发的创新产品,被业界认定有市场潜质,但基于某种原因(比如自身的知名度不够,或被知名企业看中),随即与知名企业(B方)达成享用B方商标的共识,产品经B方修改后仍由A方生产,A、B双方共同销售。
ODM的最大好处是能让B方最大限度地减少自己研发的时间,又增加了品牌的营销品种。对A方而言,利用B方的品牌,展示自己过硬的产品研发功夫,从而实现更可观的经济效益。比如麦格纳-斯太尔自主研发的多款概念车,分别贴上了奔驰、宝马标签后,奔驰、宝马获赞无数,麦格纳只在其身后“偷着乐”,他们在分享可观的经济回报的同时,也给知名品牌挣足了面子。可谓两全其美。
如此一比较,OEM和ODM不同之处就区分出来了:其一,OEM产品是由代工厂家为知名品牌企业量身订造的,代工厂家只在其中赚取产品利润,但不拥有产品的知识产权;ODM产品是生产厂家自主研发的产品,产品通过知名品牌技术认证后,纳入知名企业品牌系列,但产品的知识产权依然归属生产厂家。其二,OEM主要介于配件层面的合作,所以知名品牌企业对OEM要承担的责任比较单一;但ODM是介于整装成品冠名权层面的合作,所以知名品牌企业对ODM要担的责任则不少。其三,由OEM产生的关系是链条关系,生产厂家对委托方有依附性质;由ODM生产的关系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生产厂家与知名企业居平行地位,所以想与谁合作,厂家有灵活的选择权。
在工业社会中,汽车制造行业的OEM和ODM可谓司空见惯。出于制造成本、运输方便性、节省开支等各方面因素的考虑,知名品牌企业一般都愿意通过OEM或ODM的方式缓解自己的压力。
麦格纳在这种关系中扮演了OEM和ODM的双重角色。由于他们生产的零部件产品过硬,所以他们OEM的委托方一直是世界顶尖的车商;又由于他们具有整车研发和创新的实力,所以他们的产品也总是能够如愿成为顶尖车商的竞逐对象。
即便如此,麦格纳却始终保持不张扬、不抢客户饭碗的传统低调。如今,麦格纳的整装车已涉猎奔驰、宝马、切诺基、标致等多种品牌,但去问他们管理层是否考虑打造自己的汽车品牌,他们都会很谦逊地说:“我们一直是代工。”其实麦格纳是名义上的代工、事实上的自主,亦即名义上的OEM、事实上的ODM。
不僅麦格纳,还有十几家代工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都挤进了500强行列。把这些“代工”企业的运行轨迹检视一遍,就不难发现,他们都和麦格纳有着的相同的理念:OEM和ODM两手抓。不过,麦格纳和欧美的同行业列强们(不含亚洲)相比,在企龄上似乎有点尴尬。
在2016全球汽车零部件厂商排行100强中,排在靠前的欧美企业绝大多数都是久经考验的“百岁老人”,(图表1)他们当中不少知名企业还从来没进入过《财富》500榜单。而麦格纳从诞生到现在,前后才60年,其业绩就连续十年稳居行业前三强,而且自进入《财富》500强开始,从来没落榜过。
王者之路
1957年,年仅21岁的奥地利人佛兰克·斯特罗纳克在移民加拿大后,由于家境贫困,自己又难舍消费不低的体育爱好,于是决定将仅有的200美元作为资本,在多伦多开创了一家名为Multimatic的冲压模具公司。斯特罗纳克对工作非常敬业,并以精湛的技艺获得了一份车用遮阳板支架的合同。公司开创的第一年里,就增加了10名员工,并带来了13000加元的收入。1973年,公司改名为麦格纳国际。
历经35年的发展,2008年,麦格纳在北京车展上推出了米拉混合动力概念车,这款车拥有紧凑的车体和为集成不同类型驾驶方式而特别设计的车身,充分展示其卓越的全路面适应性和用途的广泛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车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于100克/公里,这比2012年132克/公里的欧洲标准还低32克,和倡导低碳时代的人文概念十分吻合。同年,麦格纳卡斯马新厂在上海安亭开业。
2009年,麦格纳再次现身日内瓦汽车展,并推出了米拉创新家族中的最新成员——米拉电动车Mila EV,它通用性强,且完全适合日常使用,麦格纳计划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电动车的批量化生产。
恰好这一年是国际汽车行业的多事之秋,不少同行相继破产,麦格纳的营收情况也不尽如人意,这逼使麦格纳不得不对公司愿景进行了战略性调整,结果却迎来了麦格纳的扩张时代。
从2010年起,麦格纳开始进入了“扩张嘉年华”时期。这一年,他们收购了巴西的汽车座椅制造商Resil Minas,并在巴西和俄罗斯新建了5家工厂。而麦格纳斯太尔也在这一年将赛拉夫(Sailauf)的ACTS (先进汽车技术系统)揽入怀中。
如今的麦格纳已经成为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的领航者,并在多伦多(MG)和纽约(MGA)两个证交市场上市。截止到2017年初,麦格纳已在全球29个国家设有321家制造厂和102个配套中心(包括产品开发、工程和销售),并有近16万的员工在公司所属的工厂或在研发中心工作。
作为全球最多样化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麦格纳的产品涉及各种车辆内饰系统、外饰系统、电子系统、座椅系统、闭锁系统、金属车身与底盘系统、镜像系统、车顶系统和动力总成系统等方方面面的设计、工程开发、测试与制造。在欧美地区,麦格纳还为世界顶尖的汽车品牌提供整车设计和总装。
作为《财富》世界500 强企业,麦格纳在汽车零部件世界百强(Top100)中的经营业绩表现最为稳定,自2009年到2015年,年营收和利润逐年攀升(图表2)。在近几年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前提下,仍然保持着如此强劲的势头,令人佩服。
中国情缘
2004年初,麦格纳在上海设立了中国总部(Magna International China)。这是麦格纳以“实名制”进入中国的开始。其实在这之前,麦格纳早在1996年就在中国有了第一家合资厂——上海龙马神汽车座椅有限公司。这家公司听起来像是“小打小闹”,但在汽车座椅骨架和机械配件方面占有了市场的一定份额。除此之外,麦格纳的其他各个系统并没有进入中国,而且即便是上海的龙马神,也没几个人能知道其中有麦格纳的背景。
麦格纳之所以要大规模地以“实名制”方式来中国拓展,理由有三:其一,中国巨大的新兴市场潜力已经吸引了诸多跨国汽车零部件集团来华投资。据统计,在全国上规模的500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中,外商已经占八成,而且其中绝大多数是《财富》世界500强企业。这些底蕴深厚、财大气粗的跨国公司绝大部分来自欧美,他们的经营规模和经营经验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而且具有参与整车企业同步开发新车型、系统开发和模块供货的能力和经验。
麦格纳深知自己和这些已经在中国抢占了高点的企业相比,起步较晚,但这并不能阻止麦格纳进军中国的决心。毕竟,中国的外资企业在当时才占四成。麦格纳有信心在潜在的增长空间中把自己的文章做足,他们很清楚自己具备这样的实力。
其二,不论什么产品,工艺和技术向来就是走向市场的“两条腿”。麦格纳数十年的企业积淀,恰恰都集中体现在这“两条腿”的优势上,正由于此,所以他们才能成为福特、大众、通用、宝马、戴姆勒-克莱斯勒、丰田、本田、日产等提供相关配件的主力。
麦格纳所服务的这些知名企业在中国都有整装厂,而且每年都有数百万辆的整车面市,厂家对汽车零部件的市场需求量可想而知。麦格纳零部件的品质没必要做宣传,只要让他们知道“我麦格纳来了”,合作之门就随之打开了。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他们的分析绝不是对自己不切实际的高估。
其三,中国开放的配套市场给诸多汽车整车巨擘带来了利好,加之中国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汽车产量连年攀升。但一二级整车的总装需求也得是一二级的零部件,中国企业在生产一二级零部件能力上和欧美系还是有很大的距离。如果把欧美生产的一二级零部件运到中国去,不仅成本(包括人力成本和运输成本)高,而且时间没有绝对保障。
所以麦格纳认为,进入中国市场的最聪明的办法,就是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和中国方面合作,和中国方面共同延伸研发,促成零部件采购的本地化。当中国方面具备了零部件独立研发能力,自己就可以抽出一部分精力往整车方向倾斜了。
订立了目标,麦格纳即开始了连环出手:先是麦格纳闭锁系统(Magna Closures)于2004年在昆山落地,緊接着麦格纳动力总成(常州)、麦格纳唐纳利(上海)、麦格纳斯太尔汽车技术(上海)、麦格纳卡斯马汽车系统(上海、长春、长沙)相继涌入。如今,麦格纳在中国已经拥有31家工厂,10个研发中心和销售办公室,全国有超过1万名员工,包括车身、底盘、外饰、座椅、动力总成、电子、镜像、闭锁、整车设计与代工制造这八个产品系统都在中国建立了自己的工厂或研发中心,并且还在不断发展。
更值得麦格纳骄傲的是客户——几乎所有本土汽车整装企业都已经与麦格纳打过交道。这充分印证了麦格纳亚洲区执行副总裁弗兰克先生的一句话:“商机无限,我们的实力将最终赢得市场,而目前的发展也表明,我们已经在中国站稳了脚跟,并且正在按照既定的方针稳步发展。”
敬业文化
代工,不论是OEM,还是ODM,只要你有相应的敬业精神,并且能将这种精神当作一种团队文化,自上而下地贯彻执行,那么你自然就会成为市场的主角。麦格纳管理层深谙此道,所以他们才能从创建到今天,始终以良性成长态势为同行业所折服。“敬业”说起来很简单,其实它很抽象,麦格纳却将它具体化,这种具体化,大抵可归结为三种:
工匠精神
所谓工匠精神,是指工匠以严谨专注、一丝不苟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麦格纳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更完美,体现的就是这样的精神理念。麦格纳一直声称自己是OEM,OEM的技术含量不高,麦格纳的员工却乐意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不仅打造了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而且通过不断的体验、独辟蹊径的研发和交流总结,才有了如今可以总装整车的实力。
创新精神
通常人们会认为OEM对研发工作不会太重视,可是麦格纳恰恰相反,他们把研发看得比什么都重。在他们成长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几乎每新辟三家工厂,就有一个研发中心与之配套。创新的灵感来自研发,这是基本的道理。研发工作马虎不得,它需要注重细节,追求完美甚至极致。为此麦格纳的研发人员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反复改进自己的产品,以求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应该说,正是有了这种创新精神,麦格纳的零部件产品始终是客户的“最爱”。
麦格纳的产品线种类繁多,包括汽车座椅系统、外饰系统、闭锁系统、镜像系统、车顶系统、车身与底盘系统、动力总成、电子系统的设计、工程开发、测试与制造以及整车工程和代工制造。麦格纳将配套支持2017年到2019年67%的全球新上市的车型,涵盖几乎所有世界知名汽车品牌。而所有这些,正得益于他们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
承担精神
对环保的承担,这是企业应尽的责任。在这一点上,麦格纳是楷模。产品节能与减排是麦格纳这些年一直在主倡的理念。比如他们推出的米拉系概念车,在节能减排上做得让人信服。麦格纳国际公司联席首席执行官Don Walker曾说:“二氧化碳减排与改善燃油经济性的全球性趋势,已经成为未来混合动力和电动汽车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我们将致力于加强在这一领域的技术,包括驱动电机、发动机控制单元、充电器、电动泵、电传动系统和锂离子电池组等产品,而我们的整车、电池组以及轻量化技术经验也增强了我们在混合动力和电动汽车领域的综合能力。”
2016年,麦格纳在德国生产基地向参观团承述了今后的发展方向时承诺,麦格纳将注重“Cleaner”、“Safer”和“Lighter”三个方向性。即提供实现更加环保、安全、轻量汽车的解决方案。由此可见麦格纳对环保的承担精神。这样的企业,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祝福他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