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017-08-30贾荣林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保障一体化创新创业

贾荣林

摘 要:创新创业需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育人之本,以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国内国外双向驱动为行动指南,探索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加强顶层设计、突出办学特色、强化实践教学、打通产学研用、多元协同育人,将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创业孵化、创新创业保障四个环节有机结合,构建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关键词:创新创业;一体化;实践;孵化;保障

黨的十八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部署;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部署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北京服装学院作为国内著名的时尚类院校,创新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一直以来,学校的人才培养均从自身学科专业特点出发,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育人之本,以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国内国外双向驱动为行动指南,通过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创业孵化、创新创业保障四个环节,构建起具有北京服装学院特色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强顶层设计

1.围绕办学特色,规划专业布局

结合北京市未来发展,学校积极实施北京市教委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项目,以服装、服饰、配饰等产品设计为主线,以三维扫描、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等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买手、零售、定制等营销售卖方式为设计与技术相结合的节点,加强相关专业间的联系与合作。围绕时尚产业需求,规划专业布局,新成立时尚传播学院和服饰艺术与工程学院。同时,以北京市教委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项目为依托,谋划新专业或专业方向:时尚设计、信息可视化设计、时尚管理和大数据,增进相关专业与国内外高水平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将学生培养、专业建设、国际化办学与师资培养统筹考虑,尽快占领北京市乃至全国的时尚产业人才培养高地,以契合区域经济发展要求。

2.借力工程认证,强化专业建设

学校重视工程教育与国际接轨,按《华盛顿协议》要求规范教学工作。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配备、办学条件配置等都围绕学生毕业能力达成这一核心任务展开,并强调建立专业持续改进机制和文化以保证专业教育质量和专业教育活力。2016年,学校以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认证工作为契机,以工程认证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调整课程结构,促进工程类专业的教育融入世界工程教育的发展,按国际先进理念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各专业教育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3.校内校外融合,创新培养模式

学校与6所央属高校、数百家优质企业和地方政府、10余个境外高校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建立校校、校企、校地及国际间合作等多种模式,内外双驱,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工程。探索建立了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在学生遴选、培养方案对接、教学运行管理和学情反馈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制度和实施方案。在实施和推动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学校深刻感受到此项工作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对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体系完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三年,学校与国内外一流高校以“3+1”“1+2+1”和“2+1+1”三种模式联合培养学生282名。

结合办学特色,培养创新人才

1.以产学研协同创新,培养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

以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为龙头,以3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和1个北京市级校内实践创新基地建设为重点,以500多个校内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为基础,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以7个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桥梁,通过校内校外的课题和项目,带动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追求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嵌入式无缝对接,实现与产业和北京市建设的高度契合。

2 .以“艺工融合”整合资源,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

在知识集成、协同创新的大背景下,对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刻不容缓。学校审时度势,加大实验班开设力度,在艺术设计学院增设两个实验班,强化学科大类的概念,打破学科界限,打造大基础的平台教育课程体系,深入探索艺工结合特点明显的设计类人才培养规律以及交叉课程的融合方式,培养凸显学校办学特色的交叉复合型人才。其中,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联合创办“纤维与时尚设计”实验班,并成功申报“艺术与科技”新专业,在跨专业、跨院系培养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3.实施分类培养,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

2011年,学校成功获批“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抢救传承与设计创新”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在本领域构建了系统性、跨学科的复合型高层次博士人才培养体系。同时,以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为依托,探索纺织服装业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规律,明确服装业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进一步厘清现有人才培养理念、教学管理及运行机制与人才培养模式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近三年,学校积极实施北京市教委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项目,先后与国内外16所一流高校建立联合培养机制,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搭建了更高的平台。

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1.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多平台、开放性特点

学校积极借鉴美国、英国、意大利等多所高校实践能力培养的优秀经验,努力加强国际间合作、校企合作、校内跨专业合作、创新型工作室协作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平台搭建,不断完善多平台、开放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课程模式、实践平台、师资队伍和实验室管理等方面更趋于灵活和开放,国际化教育理念和影响全方位渗透。完全实现实践教学的全覆盖,其中,大部分工科类专业实践学时占比35%左右,艺术类专业实践学时占比45%左右,强化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2.深化校企合作培养,与产业全方位对接

学校依托教学科研优势,整合产业资源,打造优秀的产业创新发展平台,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优质实践条件。实现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的修订、教材建设及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参与学校现有各类课程的阶段性授课和举办专业讲座;把定位培养和招聘工作前置,实现产业认知实习、研修实习、专业实习以及毕业实习对口实施,校企导师共同担任学生实习指导。2016年,校企联合深入发展,学校与上海晨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北服(晨风)实践学院。推动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将课堂直接搬到企业,利用“双导师”制和企业资源,实现产业化对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3.拓展培养渠道,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

学校与十余所国际名校建立联合培养人才机制,访学交流时间为1年~2年。双方重视实践环节互动,联合开展创新训练营,国外时尚和设计行业的知名专家导师授课,使学生在时尚体系中建立新设计方法论和全方位战略视野,借助文化的优势和国际化视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再研究、再设计。其中,深呼吸训练营、“北服-FIT”训练营、米兰大师班等交流活动影响大、历史长、效果好,已形成品牌效应。

4.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实现课内课外双向驱动

学校重视对现有资源的充分挖掘,重视第一课堂资源向第二课堂延伸,利用现有师资、场地和品牌文化,构筑了创新创业实践工程的基石,给予学生最大程度的创新创业实践体验。定期举办各类创业培训讲座,组织学生参与创业模拟训练,举办各类创意大赛,鼓励大学生进行学术性、创新性的创业策划。学校出资在校内外搭建土城空间、西单老佛爷、咖啡书屋等六个创业实践场所,培养学生自主经营、自主管理能力。注重培育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每年举办四大文化品牌活动:北服时装周、本科毕业生作品展、“科学·艺术·时尚”节&大学生创意集市、研究生畢业作品展,现已形成以创新、创意、创业为特色的“三创”校园文化。

打通产学研用,确立办学优势

1.抓住重大机遇,服务国家战略

近年来,学校进一步确立了立足北京、融入国家发展的工作思路。不仅积极参与北京时装之都、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建设步伐,而且在服务中国服装纺织行业发展,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中亦作出了独特贡献,进而确立办学优势。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五个系列服装的设计;“神舟七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舱内用鞋、配色、睡袋等设计;2014年APEC会议领导人服装工作,“既充满了中国传统元素,又体现了现代气息”的“新中装”,赢得了全世界的赞誉。

2.研究区域经济,根植首都规划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为合力打造京津冀纺织服装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学校联合中央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河北大学等11所高校共同成立了京津冀纺织服装产业协同创新高校联盟,探索校企合作、产学研联合发展的新模式,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服务。此外,服装产业是北京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发展进程中重点建设的产业之一,学校每年编写《北京服装产业发展白皮书》,为企业、行业协会、教育研究机构及社会各界提供准确翔实的产业政策、措施、战略、规划、行业数据、市场态势以及科技信息,显示出对北京市国民经济发展的独特影响力和促进作用。

3.搭建合作平台,整合社会资源

“中关村时尚产业创新园”是由学校与北京市共建的“中关村科学城第四批签约项目”,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唯一在高校设立的服饰时尚设计产业创新园。学校以创新园为桥梁,积极开展大型校地合作项目。致力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发起成立十校联盟,设立中关村北服时尚产业创新园(容城)示范基地;为国内外初创设计师、院校学生提供全方位创意、创业服务,与上海晨风集团合作共建“产学研一体”的创新创业平台北服(晨风)时尚产业创新园;积极打造时尚产业资源集聚发展的平台,与嘉兴市政府共同建设的“嘉兴·北京·海纳孵化器”……校地合作项目蓬勃发展取得显著成果,创新园在业内影响力持续上升,近三年获得财政支持项目14个,累计经费850余万元。

多元协同育人,支持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坚持“机构、政策、人员、经费、场地”五到位。根据创新创业工作要求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加强制度保障到位,进而建立长效运行机制。首先,成立校院两级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小组,整合校内资源,多元协同配合,围绕创新创业教育出台了各项保障制度。其次,各主要职能部门和二级院系设专人负责,切实指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重点打造两支队伍:一是校院两级的管理队伍,确保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流畅运转;二是专兼职的创业导师队伍,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给予专业的、及时的指导。再次,学校创新创业类专项近三年呈逐年增长态势。2016年,单独划拨创业专项扶持经费100万元,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最后,学校多部门确保创新创业实践场所数量。用于实践教学的校内实验场所278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08个;创业体验场地6个;创业孵化场地8个。此外,还提供大学生创意实践场所和成果展示空间,以便更好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目前,学校创新引领、多元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已经形成,以创新、创意、创业为特色的“三创”校园文化蔚然成风,全校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和相关活动的覆盖率达到70%以上;2016年,获批北京市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连续被评为“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创业中心”“北京市创业培训定点机构”;近三年,21支毕业生创业团队获“北京地区高校大学生创业优秀团队”称号。

(作者系北京服装学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翟 迪]

猜你喜欢

保障一体化创新创业
推行电力物资供应链管理 促进电网应急物资保障
民间文学艺术权利主体的确定与保护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