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给药方式下的分娩镇痛对初产妇第二产程的影响

2017-08-30

微创医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初产妇硬膜外产程

张 杭

(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广东省广州市 510900)

·经验交流·

不同给药方式下的分娩镇痛对初产妇第二产程的影响

张 杭

(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广东省广州市 510900)

目的 观察不同给药方式下的分娩镇痛对初产妇第二产程的影响。方法 将90例足月分娩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两组分娩镇痛均采用硬膜外麻醉,但给药方式不同,对照组采用持续大背景剂量输注联合追加小剂量给药,观察组采用持续小背景剂量输注联合追加大剂量给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分娩镇痛前及第二产程疼痛情况进行评分;比较两组第二产程时长及新生儿脐动脉血血气分析结果。结果 两组分娩镇痛前及第二产程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二产程时长为(54.72±16.74)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71.21±21.79)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脐血乳酸、pH值、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持续小背景剂量输注联合追加大剂量的给药方式可有效缩短第二产程,且未对新生儿造成不良影响,为初产妇分娩镇痛可取的给药方式。

分娩镇痛;给药方式;初产妇;第二产程;新生儿

分娩时可产生剧烈疼痛,可引起产妇产生各种不良心理状态[1]。椎管内麻醉为目前临床分娩镇痛的首选,可取得理想的镇痛效果。通常情况下,椎管内麻醉给药方式为持续大背景剂量输注联合追加小剂量,但具有较高的运动阻滞风险[2]。基于此,本研究在产妇分娩镇痛时采用持续小背景剂量输注联合追加大剂量的给药方式有一定优势,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对象为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足月分娩的90例初产妇。纳入标准:①年龄20~35岁;②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Ⅲ级;③凝血功能正常;④无椎管内麻醉禁忌证;⑤产前超声检查显示单胎,脐带正常;⑥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心、肝、肾功能异常者;②存在自然分娩禁忌证者;③既往存在使用镇痛药物史者;④孕期检查存在妊娠合并症者。本研究取得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将90例产妇按信封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 (x±s)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硬膜外麻醉,于宫口2 cm时取左侧卧位,选择L2~L3位置处行硬膜外穿刺,将硬膜外导管置入,回抽无血和脑积液后,取平卧位,注入混合麻醉药液:10 mL罗哌卡因(0.75%)、2 mL舒芬太尼(0.05 mg/mL)和63 mL 0.9%NaCl溶液。两组选择不同的给药方式,观察组以8-2-20-8方式给药,即硬膜外予以首剂量8 mL上述配制混合液,后以2 ml/h背景剂量持续注入,每隔20 min快速输注8 mL混合麻醉药液。对照组以8-6-20-3方式给药,即硬膜外予以首剂量8 mL配制混合麻醉药液,后以6 ml/h背景剂量持续注入,每隔20 min予以3 mL混合药液快速输注。

1.3 观察指标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分娩镇痛前及第二产程疼痛情况进行评分:0分为基本无痛感;1~3分为存在可耐受的轻微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尚能忍受;7~10分为剧烈疼痛,难以忍受。记录第二产程时间,并于胎儿分娩后,自主呼吸前,采集1~2 mL脐动脉血,采用全自动血气分析仪行血气分析,检测pH、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分压(PaCO2)及乳酸(CLac)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研究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VAS评分比较 两组分娩镇痛前及第二产程时VAS评分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产妇分娩镇痛前及第二产程VAS评分 比较 (x±s,分)

2.2 第二产程时长及产后出血量比较 观察组第二产程明显短于对照组,产后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产妇第二产程时长及产后 出血量比较 (x±s)

2.3 新生儿脐动脉血血气分析 两组新生儿脐动脉血CLac、pH、PaCO2、PaO2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新生儿脐动脉血血气分析 (x±s)

3 讨 论

分娩时予以镇痛能够减少母体儿茶酚胺的分泌,增强子宫收缩力,改善子宫血流,对产程进展有利[3]。硬膜外麻醉为分娩常用的镇痛方法,可有效缓解第二产程疼痛,提高产妇分娩舒适感,降低剖宫产率[4]。研究表明[5],硬膜外分娩镇痛的镇痛效果与给药方式有直接联系,同时关系到药物不良反应。VAS评分评价疼痛,简单易行且比较客观,受其他因素影响较小,在临床研究中有着广泛运用。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分娩镇痛前及第二产程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持续小背景剂量输注联合追加大剂量的给药方式亦可有效减轻初产妇分娩时的疼痛,与传统给药方式具有同等镇痛效果,从而保证产妇分娩舒适感,减少分娩疼痛所致的不良反应。

临床经验显示,第二产程延长可对母婴造成较多的危害,增加围生期产妇相关并发症发病率。研究[6]表明,第二产程过长可使产后出血、绒毛膜炎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增高。分娩镇痛时,使用药物不同、给药方式不同、给药时机不同均可对第二产程产生一定影响[7]。尹利[8]报告宫口开至3 cm时开始给予镇痛药等镇痛方案,可有效缩短初产妇第二产程,减轻产妇痛苦,增加分娩安全性。周晓筠等[9]研究发现,通过调整硬膜外麻醉镇痛药物背景剂量,既可缩短产程,又能改善新生儿血气指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较对照组第二产程明显缩短,表明硬膜外麻醉时采用持续小背景剂量输注联合追加大剂量的给药方式,能够有效缩短产妇第二产程,从而减少产程过长所引起的不良反应。我们认为与以下原因有关:①改良的给药方式可扩大感觉阻滞平面,硬膜外腔药物具有不同的扩散速度,其扩散不一致性是由药物注射时对硬膜外腔产生的压力引起,相比于持续输注,单次追加大剂量药物时,其扩散更均匀,且有更广的扩散范围。②改良后的给药方式较传统给药方式对初产妇运动阻滞更弱。对照组予以持续大背景剂量镇痛药液输注,使得神经外部有着较神经内部更高浓度的药物,神经内部持续汲取药物,造成药物蓄积,当达到运动神经阻滞阈值时,则出现运动神经阻滞。而观察组初产妇在单次追加大剂量后,神经内部与神经外部很快重新达到平衡,且因持续背景剂量较低,在一段时间后神经局麻药反而由内向外转移,故不易出现深层次的运动阻滞。因此,采用改良后给药方式,可增加产妇盆底肌肉收缩力,促进分娩顺利进行,有效缩短第二产程。此外,两组新生儿脐血CLac、pH、PaCO2、PaO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改良后给药方式并不会增加对新生儿的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分娩镇痛采用硬膜外麻醉时,小背景剂量联合追加大剂量的给药方式可促进分娩顺利进行,效果可能优于大背景剂量输注联合追加小剂量的传统给药方式。但本研究入组例数较少,有待扩大样本进一步试验加以验证。

[1] 吴东林,王丽霞.全程护理干预措施对高龄初产妇不良情绪以及分娩方式的影响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33):4739-4740.

[2] 易理生,李利平.不同给药方式下的分娩镇痛对初产妇第二产程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16,33(12):2349-2352.

[3] 徐晓义,褚国强,季 永.腰-硬联合阻滞腰麻后硬膜外镇痛时机对分娩镇痛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5,31(2):154-157.

[4] 陈 燕,吴丽敏,陆美英,等.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对产妇泌乳始动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20):2841-2845.

[5] 张 薇,吴小燕.不同镇痛方法对初产妇分娩镇痛及分娩结局的影响[J].齐鲁医学杂志,2015,30(6):683-685.

[6] 徐 婧,曲 元.第二产程有背景剂量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程和分娩结局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6,32(12):1158-1161.

[7] 谢 翔,金胜威,朱雪琼.分娩镇痛对产妇第二产程影响的研究进展[J].浙江医学,2015,37(20):1715-1719.

[8] 尹 利.不同分娩镇痛方案对高龄初产妇产程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4):150.

[9] 周晓筠,邓丽珍, 曾 伟.不同镇痛背景剂量方案对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影响[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16,8(5):51-54,61.

R 714.3

B

1673-6575(2017)04-0544-03

10.11864/j.issn.1673.2017.04.29

2017-04-05

2017-06-03)

猜你喜欢

初产妇硬膜外产程
无保护助产在促进初产妇自然分娩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助产师对初产妇分娩疼痛的认识分析
妊娠期连续细致化护理对高危妊娠初产妇不良情绪及对剖宫产率的作用
自由体位配合分娩球在第一产程中的应用体会
间苯三酚联合SRL998A型分娩监护镇痛仪在产程中的应用效果
无创分娩应用于初产妇的临床观察
喷他佐辛在剖宫产术后静脉镇痛与硬膜外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间苯三酚联合缩宫素在产程活跃期的应用效果
胸部硬膜外麻醉镇痛对冠状动脉疾病的控制价值
硬膜外注射脉络宁配合手法复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7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