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路径研究

2017-08-29郭磊夫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28期
关键词:协同创新高职研究

郭磊夫

【摘要】“协同创新”是“十三五”期间国家高职教育发展的风向标。本文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尝试对高职院校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找到适合高职院校自身特点的建设路径。

【关键词】高职 协同创新 研究

【基金项目】东莞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院级科研基金项目资助,课题编号:2016C01。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8-0022-02

2015年,教育部发布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职成〔2015〕9号),其任务书中明确指出:计划到2018年底,以市场为导向,,在全国建设500个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在国家产业升级转型的大背景下,各地高职院校积极推动校企协同创新,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增强职业教育服务来建设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一、建设背景

(一)建设依据

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879所,其中近半数量为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占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具有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的双重属性,作为实施职业教育的主体,必须肩负起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多领域、全方位服务的社会职能。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作为高职院校面向社会的窗口,搭建起了学校与企业、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充分发挥出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

(二)建设情况

2016年,福建省和浙江省已相继在本省范围内启动了高职院校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申报工作,根据《关于福建省高职院校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闽教科〔2016〕38号)有关文件显示,福建省拟在“十三五”期间建成20个高职院校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经学校申报、专家评审和公示等程序,福建省在2016年已认定8个中心为首批建设项目,2个中心为首批培育项目。浙江省是按年度来完成计划建设,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2016年度浙江省“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申报认定工作的通知》(浙教办函〔2016〕147号 ),浙江省计划2016年在全省范围内认定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5个左右,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浙江省已有27所高职院校提交了申报材料。按照教育部行动计划的部署,此项申报工作计划将在全国各省市全面铺开。

(三)建设基础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于2009年成立,是东莞市唯一一所公办高等职业院校。2016年,学院成功立项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单位,未来4年内,学校将以“十三五”发展规划、“创新强校工程”、“省一流高职院校”、“省示范校”项目建设为引领,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学校内涵与特色发展。

东莞发达的社会经济急需与之相匹配的较为先进的职业教育为其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目前,学院已组建4个技术研发与服务中心,为了更好服务东莞市制造转型升级,根据学院“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方案”的建设部署,学院拟在原有4个技术研发与服务中心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集聚学校、政府、行业、企业的资源,多方共建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印刷技术、服装设计4个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加强创新能力体系建设和人才提升,进一步调动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加快协同创新中心成果的产出,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二、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路径研究

(一)中心建设思路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由学院作为牵头单位,在学院已有技术研发服务中心的建设基础上,以市场和产业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为导向,以“政校行企”项目为牵引,集聚政府、学院、行业、企业等创新主体的优势来组建。力争建成在省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应用技术协同创新平台,培育面向东莞市产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二)中心组建方式

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要东莞的地方产业需求为导向,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由内到外以“核心层、合作层、服务层”三层的组建方式,倡导“整合、创新、共享、服务”的运行机制,积极探索理事会领导下的“产权多元化、使用社会化、服务专业化、运行企业化”的运行模式,集中围绕人才培养、技术提升、社会服务和机制创新四个着眼点,实现中心使命与发展目标。其中“核心层”由学院已成立运作的4个技术研发服务中心构成;“合作层”包含高等院校、政府机构、企业单位、行业协会四方面元素,体现出学院强化教学、生产、服务与应用相融合,“政校行企协同,学产服用一体”的办学模式;“服务层”是中心对口服务的各类企事业单位。

(三)中心建设思路与建设目标

中心建设思路:以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为纽带,整合各级财政经费资源、科研成果资源、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等多方资源,搭建政府、高校、行业、企业交流合作、资源互补的协同创新平台,形成集社会服务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一体、有效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协同创新中心。

中心建设目标:1.建设期内,每个协同创新中心获专利授权8项以上;年均技术服务到款额达20万元以上,学院对外技术服务到款额每年300万元以上,到2020年达到600万元以上,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2.学院新增市级以上科研项目100项以上,争取国家级科研项目的新突破;力争产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的國家级标志性成果2项、省级标志性成果5项。3.建设期内累计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以上,实用新型专利70项以上,承担横向科研项目60项以上,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4项以上。

(四)中心建设举措

1.开展企业咨询服务

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是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服务经济建设、促进科技进步的有效方式。学院拥有人才智力、信息和网络等方面的优势,通过“企业咨询”活动向企业提供技术和人才等各种创新资源,帮助企业解决科技创新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培育科技创新团队,搭建创新平台,联合申报各级、各类项目是电子信息研发中心服务企业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在建设期内,各中心有计划地组织教授及专家深入企业调研,参与企业项目的咨询与论证,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深度参与项目的实施执行。

2.教师参与项目实践

在中心建设期内,学院将组织各协同创新中心的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研发人员共同开展研讨活动,相互学习探讨科研和教学经验,总结项目开发及专业课教学中的经验教训,并深入探讨将真实项目开发中的经验、方法和策略充分有效地应用到实际教学中的思路和方法。

3.开启深度校企合作

建设过程中,各中心通过积极向企业提供技术和人才等各种创新资源,尤其是在申报项目,解决科技创新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新方法的普及和推广运用等方面与企业深入合作,企业获得了实打实的效益,教师也从中找到了项目的切入点。

各中心将根据企业需求,主动适应并为企业服务,充分体现教育必须适应经济发展,并为经济发展服务的规律。校企之间的利益共享机制符合互利原则并能实现校企双方的利益,进而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院和企业双方在各自的利益上形成良性互补,就使校企双方牢牢捆绑在一起成为利益共同体。

三、加快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思考

(一)构建协同创新利益共同体

协同创新中心在实际建设进程中,首先要解决是如何将学校的公益性与企业的营利性统一起来,以达到共同的利益诉求。因此,找到“政、校、行、企”各合作参与者的共同利益目标,实现共赢,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基础条件。共同的利益目标既要能体现政府层面的政策支持,又要体现学校与行业、企业作为参与主体的合作共赢。最终目标是实现各参与方都提供应有的服务,特别在科研项目申报、企业培训、技术服务、学生实训等方面形成优势互补,实现利益最大化。

(二)培育协同创新服务团队

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的目的是服务社会,依托各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出一批协同创新服务团队是重要的人力保障。由于参与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各参与主体目标不同意、组织松散、特长各异,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协同组织,就无法保证协同创新的成效。根据学院的师资和企业的需求,成立研发与服务团队组织,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协同创新服务团队。首先,要围绕共聚的创新目标,结合各企业实际,遴选一批骨干,由他们组成协同创新教学团队; 其次,通过制度约束和激励机制,建立“双向互聘、 互聘共培”的优秀人才工作机制。

(三)完善协同创新中心体制机制

推进协同创新中心的顺利落地,还必须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协调好各方利益关系。首先,要建立一个有效的领导管理协调机构,通过定期联席会议沟通,决策指导协同创新中的重大问题;通过不定期工作研讨会,指导解决协同创新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其次,要明确协同创新中各个主体的利益诉求和责任边界,建立“利益分享、风险共控、利益共创”的协同机制; 最后,要注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树立开放共赢的心态,统一认识到协同创新目标上午实现,就是各方利益的实现,大家都是获得者和赢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6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03/moe_634/201606/t20160603_248263.htm l, 2016-06-03.

[2]贺定修,涂用军,黄玲青. 高职教育政校行企协同创新的实现路径探析[J]. 湖南社会科学,2014,(06):260-262.

[3]周志娟. 基于复杂性理论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J].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27-33.

[4]邵云飛,杨晓波,邓龙江,杜欣. 高校协同创新平台的构建研究[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04):79-84.

[5]陈劲,阳银娟. 协同创新的驱动机理[J]. 技术经济,2012,(08):6-11+25.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高职研究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