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体育锻炼强度的有效控制
2017-08-29杨芳
杨芳
【摘要】目的:分析学生体育锻炼强度的有效控制,为体育教育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选取不同体育项目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学生体育锻炼强度现状,以心率为依据进行有效控制,分析体育锻炼强度控制效果。结果:学生锻炼强度偏向于中小强度,经过有效控制,学生训练12周后,2400m成绩显著低于训练前,最大心率显著低于训练前,安静时心率显著低于训练前,400m跑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400m慢跑最大心率次>190/min,显著高于训练前<175次/min,P<0.05。结论:通过学生体育锻炼强度有效控制,学生锻炼强度和心率均得到明显改善。
【关键词】锻炼强度 控制 心率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8-0213-01
在教育中需要始终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从目前教育分析,虽然德育等工作不断加强,但是体育锻炼始终处于薄弱环节[1],学生场地、锻炼时间等因素的限制都会影响学生体育锻炼强度[2]。体育锻炼能够较快的提高机体系统功能水平,运动强度是锻炼计划中最重要因素,锻炼时如何保持运动强度对体育教学有重要价值,为分析学生体育锻炼强度的有效控制,以某高职学校学生为研究对象。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以体能较差学生为代表,分析学生体育锻炼强度有效控制前后,学生心率、体重等变化。整理体育锻炼有效控制前体重、心率等资料,参与研究的学生心肺功能检查均正常,无其他疾病,开展有效控制前跑步成绩较差,安静心率很高,运动中心率变化幅度不高的学生体能较差。采用心率控制运动训练方法,结合有氧和无氧能力训练,提高心力储备。体质较差学生,每次跑步前,对学生开展力量训练,每组10RM,每周训练结束后开展下一周负荷量,每次三组,注意力量训练。提高有氧能力锻炼,以最大心率85%为训练靶心率,每两组为一次训练课程。提高无氧能力训练,以最大心率95~100%为目的,跑步以最大速度排布,心率恢复到120次/min后,重复锻炼,每天一次。开展有氧无氧混合训练,交叉进行训练。
以体能一般、体重过高学生为训练对象,将训练分为将体重和改善体能两个阶段。在降体重阶段,以达到60%最大心率为训练中心,每次锻炼持续1h,每周训练6次。改善体能阶段以最大速度排布,心率恢复到130次/min后重复锻炼,每周训练6次。
2.结果
2.1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一般情况 学生参与体育锻炼项目多种多样,多数学生选择参加跑步锻炼。
2.2学生体育锻炼强度调查结果 学生锻炼强度偏向于中小强度,不同年级学生体育锻炼运动强度存在一定差异。
2.3体育锻炼强度控制前后锻炼变化 经过有效控制,学生训练12周后,2400m成绩得到显著提高,P<0.05,2400m跑最大心率显著降低,P<0.05,安静时心率显著降低。
3.讨论
在本组分析中,学生采用心率控制方法。针对心力储备能力不足学生,跑步成绩不及格,在锻炼中以85%把靶心率为目标,采用有氧和无氧混合锻炼方法,从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经过有效控制,学生训练12周后,2400m成绩10分11秒显著低于训练前13分40秒,最大心率190次/min显著低于训练前<175次/min,安静时心率78次/min显著低于训练前90次/min。2400m跑步运动对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要求都较高,因此采用混合锻炼方法,提高无氧乳酸代谢能力,加强无氧乳酸代谢能力和耐乳酸能力,提高无氧运动能力,效果明显。针对体能正常、体重过重学生,重点采用低强度有氧运动,采用心率作为观察指标,从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学生体重54.8kg明显低于对照组62.4kg,P<0.05,学生体重明显减轻,说明采用低强度有氧运动能够快速减重。学生400m跑成绩1分20s显著高于对照组1分40s,400m慢跑最大心率次>190/min显著高于训练前<175次/min,P<0.05,说明采用心率控制体育强度能够提高运动强度,提高体育成績,改善体质。一般体育锻炼运动强度40~85%最大心率储备能够提高心肺功能,低于40%最大心率基本无法起到锻炼效果,运动强度高于85%最大心率储备体育锻炼已经进入到无氧运动状态,对心肺系统刺激小,因此学生体育锻炼中一般不采用这种方式。建议在体育锻炼有效控制中,初期锻炼控制中采用40~60%开始训练,然后逐渐增加锻炼强度,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学生,可以采用80~85%百分比锻炼,在开展无氧运动中,要求85%以上百分比运动强度[2]。
总之,通过对学生体育锻炼强度有效控制,学生锻炼强度和心率均得到明显改善,在提高学生体育锻炼中,控制运动强度是核心问题,不能完全依照实验室仪器来测定强度,选择60~80%最大心率储备进行锻炼。
参考文献:
[1]谌丁艳,罗青山,吴宇,等.深圳市高一学生身体活动现状及其对视力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5):693-695.
[2]贺金梅.内蒙古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调查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14,24(5):648-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