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德性与幸福的关系

2017-08-29陈光辉

大观 2017年8期
关键词:德性幸福理性

摘要:德性问题的讨论一直是伦理学甚至是哲学的中心,在苏格拉底时期,他就在雅典的广场上和众人讨论什么是德性了。关于什么是德性,不同时期的哲学家和学者给出了各自的理解与看法,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柏拉图则强调灵魂的和谐便是德性,亚里士多德又认为德性是实现幸福的品质……而关于幸福的讨论也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话题,尤其是德性与人的幸福的关系问题一直是讨论的重心,其核心在于如何解决道德行为与人的幸福不一致的问题。历史上,前人对这些问题有着各自的思考和理解,其中不乏真知灼见,那么,德性究竟是什么?幸福又是什么呢?德性与幸福的关系到底该如何看待?“哥尼斯堡哲人”—康德,将向我们展现他独到的幸福观,以及对纯粹德性的追求,并提出了“绝对命令”这种至高无上的道德力量,“你要这样行动,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则任何时候都能同时被看做一个普遍立法的原则”。同时,关于德福关系的讨论也是康德的伦理哲学当中非常重要的问题,德性与幸福在众多学者的研究里一直属于“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矛盾关系,康德是如何论证它们属于统一的关系的呢?全文将以追溯德性的起源以及发展为主线,重点论述康德对于德性问题不同于前人的一些观点,以及他是如何将德性与幸福统一起来的。

关键词:德性;理性;幸福;善

所谓德性,就是一个人因生活环境的关系而由内心发出来的一种直白的表现。每个人都有着或好或坏的德性,德性是可以通过家庭环境和教育而发生变化,事物的特性、品格、特长、功能是希腊语中德性的原意,走路、吃饭、游戏等之中都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德性是怎样,为道德品性。

幸福,是人在得到或做到自己最想要的东西或事情时满足的感情。越容易满足的人越容易得到幸福感。而德性与幸福有没有必然的联系或者说德性决定幸福感还是幸福感决定德性。

亚里士多德说过:“我们的生活不是依靠任何其他的东西,而是靠灵魂”。好的灵魂就有好的德性反之则德性恶,而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幸福感,德性不同的人幸福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各个时代对德性的理解不同,对于幸福的要求也是不同,帝王制时期对于女性三从四德便是好德性,国外侵略时期不卑不亢便是好德性,现在不作恶便是好德性,而幸福呢?幸福只是相对而言的,你过的好别人过的不好你就是幸福的。幸福来源于内心的一种感受,所以只有内心得到满足才是幸福的。很多事业有成,有家有房子确仍然觉得不幸福,那是因为他们的内心真正向往的还没有的到真正的满足。在这个物欲横流而又浮躁的社会,要想得到长久的幸福,那就要减少心欲,一个人的欲望如果不加以控制,长久以往就会对幸福的定义渐行渐远,以至于矛盾、焦虑和不安,久而久之甚至对自己和社会及他人构成伤害和损失。

德性对于幸福来说是很密切的,幸福在希腊词中即包含有行为好之意,也包含生活好之意,好的德性可以使你更加容易满足于对事物的追求从而获得幸福感。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的开篇,亚里士多德写到:“每种技艺与研究,同样的,人的每种实践与选择,都是以善为目的”。没错,人在追求这些实践与选择的同时难道不是抱着对幸福的追求而去做的吗。

幸福是灵魂的一种合于完满德性的实现活动,我们要必须考察德性的本性,我们就能更清楚的了解幸福的本性。每个人来到这个社会上都是有某种目的,这种目的就是对幸福的追求。而德性是获得幸福的途径,只有通过不断的追求卓越,不断的修炼德性,人才能够达到幸福这一人生最重要的目的。有人说现在大多数人都在追求金钱和荣誉这些外在的目的,这样并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只有修炼德性才能达到幸福。前面说了每个人到这个社会都是带着目的的,而目的就是追求幸福,每个人对幸福的标准都不一样,有的人能天天喝上水用上水就是幸福、有的人能吃的饱穿的暖就是幸福、有的人必须得到金钱得到权利才能幸福,而德性只是幸福的一个很重要的获取方向。

亚里士多德眼里人的德性的获得主要通过把握中道来实现。这与儒家的中庸之道非常类似。中道的获得需要实践智慧的帮助,得到实践智慧不仅需要不断的追求卓越,在平时也要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而且要学会沉思,学会去了解现象背后的形式和依据。亚里士多德把德性分为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理智德性主要通过教育而发生或发展,所以需要经验和时间,道德德性则是由习惯养成,因此“道德的”也是从“习惯”这个词演变而成的。理智是人类灵魂的最高贵的部分,正是因为有了理智人类才不会想动物一样的只尊崇本能。在理智德性方面的卓越才可以帮助我们实现人生最大的目的,道德德性方面的突出则可以让我们受人尊敬,有了这两方面的德性我们就可以获得人生的幸福。不能说得到幸福的人都是两方面德性都有的人,只能说两方面德性都有的人比只有一方面的人得到的幸福更大更多,至少得到最终幸福的人都是接近至善的人。

幸福,每个人获得接受方式不同;德性,每个人拥有的也不同。德性是获得幸福的一个条件和方式。所有人都能获得不管多少的幸福,德性好的人会获得长久的幸福,德性不好的人在得到幸福的同时也在失去另一个幸福。孔子曾说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切做到“悦”、“乐”、“不愠”就可以获得真幸福,这就是善便可获真幸福,拥有完整的好德性就是善。

德性对于每个地区也有不同的认知程度,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德性规范,也有着不同的幸福额度。幸福是相对的,德性也是相对的。你想要什么样的幸福就要付出什么样的努力追求什么样的德性,相对你有什么德性也决定了你将拥有什么样的幸福。

幸福基于德性,德性决定幸福的程度。

【参考文献】

[1]江畅.德性论与伦理学[J].道德与文明,2010(04)

[2]顾萧.社群主义德性观[J].道德与文明,2010(03).

[3]王今一.现代德性理论学何以可能--对安斯库姆《现代道德哲学》的解析与引申[J].华中科技大學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4][加]约翰·华特生.康德哲学讲解[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江畅.从当代哲学及其应用看应用伦理学的性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01).

作者简介:陈光辉(1991-),男,汉族,四川遂宁人,西南民族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15级美术学专业。endprint

猜你喜欢

德性幸福理性
欲望膨胀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从樊迟三问“仁”看孔子仁的思想(下)
理性思考严谨推理优先概念
“幸福”之下,真实的不丹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
为了“幸福”的母亲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与现代德性伦理学的建构
重视解题反思 深化数学理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