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乐趣:让阅读课堂生机盎然
2017-08-29刘洪杰
刘洪杰
【摘 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科学分析学情班情,把握文本不同特点,精研文本重要部分,充分利用教学艺术,点燃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使学生学习效率大幅度提高,使课堂充满绿意。
【关键词】乐趣;阅读课堂;教学;高效
“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张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作家老舍在对养花一番身体力行切己体验之后,得出了养花的乐趣,并终生乐此不疲。那么,同样的道理,课堂上,如果学生在阅读文本、感悟到文本中的乐趣时,那么,课堂上就是一番小手常举、小脸通红、小眼放光的情景。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一次又一次用智慧的火花撞击文本这块儿“顽石”,享受多种感官带来的乐趣。试想,如果教师能在阅读课堂上,把握住“乐趣”这一有效动力源,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大幅度提高。那么,在课堂上如何把握“乐趣”这一有效动力源呢?
一、科学分析学生学情,重在因材施教,让学生悟学语文之乐
一个班级的学生学情不同,对学习的兴趣点也不同。我们可以从班级学情分析入手,触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语文的不同“乐趣”。对于语文基础好的学生我们可采取教给方法、以点带面、鼓励自学、鼓励创新的方法,重在让这一部分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让他们在运用中学会,在“习文”中学会语文。对于语文基礎较好的学生,可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教给学习方法时要有耐心,让他们首次尝试到“授鱼”与“授渔”的不同,尝试到渔人捕到鱼的快乐的心情!对于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可以从他们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字词句段篇入手,要求要低,要更有耐心,可能会投入的时间更多。当然,不管是语文学习基础好、中、差的学生,还要仔细分析他们的学习习惯,有些可能是由于学习习惯不好引发的结果。因此,教师还要从养就他们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重在堂堂做、日日行,坚持不懈,长此以往,就会让学生尝到学习语文的快乐。总之,重点在于“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学情,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就会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各项阅读技能不断得到提高。
二、科学把握文本特点而教,教学生品味文本之美,充分享受语文阅读之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1]我们知道,语文教学中文本不同,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也不同,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也不同。要让学生产生“乐趣”,就要从具体文本状况分析入手,把握不同文本的具体特点,在因文施教中享受文本带来的不同的阅读“乐趣”。对于神话故事的教学,要采取讲故事的方法进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听故事中体味神话传说的曲折美。对于写人叙事类的文本,要紧扣文本中心进行,看看是写的事、写的人的特点什么,采取抓主问题教学的方法进行。对于说明类的要教学生学会分清层次,详细把握事物的不同特点。对于议论类的文章,要学会分析议论的立场所在,这样就会把握议论的精髓,学生站在不同的立场进行不同立场的辩论。对于古诗词等文体题材,要以“诵读感受美”为主,逐渐引导学生把握古诗词的意境,慢慢享受它们带来的美的感受。总之,对于不同的文体要把握各自特点而教,这样才能教出个性、教出乐趣,让学生在学习语文中享受彼此带来的阅读美感。
三、围绕重点解读文本,不断点燃学生阅读热情,让学生感悟主动学习之乐
1.从重点词语解析入手,引发学生阅读期待
重点词语可以说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形象的分析可以增加学生对文本的分析能力,更可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艺术的效果。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中的对“饱经风霜”一词的教学,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貌。于老师在对学生讲解“饱经风霜”一词时与生活形象紧密连接,让学生想像生活中见到的与饱经风霜的人物形象,并进行了造句练习,从而更深刻的领会了“饱经风霜”一词的内涵,也对文章中老年车夫的形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加深了学生对鲁迅先生帮助穷苦老百姓的精神有了新的感悟。
2.从重点句段解析入手,点燃学生阅读“乐趣”
对于有些重点内容比较明显的文本,可以从文章其中的重点句子、重点段落入手,帮助学生分析其中的奥妙,让学生领悟语言文字的美妙之处。如教授《桂林山水》一课时,我们可以从《桂林山水》中“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这一重点句子入手,对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什么样的山围绕着什么样的水,什么的水倒映着什么的山?让学生深入文本,探究桂林山和漓江水的特点。同时抓住描写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的重点句段引导学生反复读悟,进一步把握文本的内涵,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3.从文章重点人物形象入手,激发学生主动生成
在《生命桥》教学中,我抓住老支书和儿子的对话细节,让学生反复品读,得出“共产党员”是老支书最高荣誉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崇高精神。在这里,桥并不是一座单纯的可供人过去的在洪水来时的人桥,更是一座用生命捍卫的生命桥,桥与人民的生命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就会更加主动的寻找问题、探究问题,在找寻答案的过程中不断享受学习的乐趣。老支书,一个用自己生命捍卫“共产党员”这一最高荣誉的高大的形象,就会长时间屹立在学生的脑海里,更加激发了学生对本课文本探究的兴趣。
四、运用课堂教学艺术,调动学生主动思维,使学生享受阅读之乐
课堂艺术是一个教师课堂技能不断练习而得来的,是教师不断锤炼的结果。教师通过科学的教学艺术,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情趣,使学生经历阅读解决问题的过程后产生一种享受,增加学习的乐趣。
1.导入激“趣”,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课堂的导入环节恰如一场戏剧的幕启,要吸人眼球,激起观者继续向后观看的兴趣。在每节课的导入环节,教师要精心备课,巧妙安排,导入要自然无痕。在教学《月光曲》这一课时,我先采用优学通播放一段舒缓的《月光曲》乐曲,并让学生认真聆听,说出听的感受。接着我充满感情的朗读了描写月光曲中“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洒遍了银光”和后来“月亮越升越高……一个连一个朝岸边涌来……”的语段,学生听乐曲听得用心,老师读的投入,学生很快把视角切入到对文本的理解中来。
2.读中激“趣”,读有所得,读出文本的滋味
教育心理学指出:小学生的具象思维比较发达,他们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考的。在教学中我们应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让学生通过读激发学生的情趣,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3.练中激“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习题是教科书编者对本课能力训练的重点的外在表现,其中隐含着必要的学习方法,体现了语文技能训练的循序渐进性。可以说,课后习题是这一课教学的导航仪,它是课程标准训练目标在每一课的细致化、具体化,它更有利于教师把握文本的训练重点。因此,我们要围绕课后习题大做文章。
课堂是一个师生展示才华、绽放智慧之花的舞台,坚持激发学生学习乐趣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抓住乐趣,就会把学生带入一个别样的学习空间,学生学习就会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一花一菩提,一人一世界。每一个孩子都是具有不同灵性的有生命的独特的个体。教师是在做有生命的教育,而生命的历程是充满了探险和乐趣的。对于知识的习得也一样,只有把知识变得非常有乐趣,课堂才会变得更加神采飞扬。唯有如此,孩子们的童年才会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