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片的“丑”与“美”之《闪灵》
2017-08-29张贝贝
张贝贝
摘要:恐怖片以营造恐怖感为形式传达导演思想情感的影片,在国际电影中的地位不可小觑。恐怖片发展中其内涵也随着电影的发展的不断外延,成为电影界一朵奇特的风景。 恐怖片以其外在形式的血腥、暴力、残酷,给受众视觉上一种“丑”的感觉。“丑”指感官上的刺激,血淋淋的场面之意,不断增加的内容延伸,表现元素增加,表达领域拓宽,使恐怖片的价值得到进一步大的提升,一种内容“美”更多得以呈现。
关键词:审美 内涵延伸 形式与内容
中图分类号:J9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4-0140-03
恐怖片是一种别样感受的审美欣赏影片,影片中把人丑恶阴险的一面放大到极致的震撼美。在恐怖片发展长河中,越来越多鉴赏者发现恐怖的外在形式下内涵的丰富与深刻。本文重在将艺术作品的形式“丑”与内容“美”深入剖析,在审美主体与艺术作品的相互关系中感受到理性与感性的相互统一与对抗。
一、审美主体的价值探寻
审美主体对艺术作品价值的深入分析,是对艺术品的完善与认可,作为类型电影之一的恐怖片则更需要主体的投入更多的理性与感性的情感。
(一)审美主体
审美主体对艺术品的欣赏需心无杂念,无功利感,达到鉴赏者感性向理性质的飞跃,从而在享受中完善提升自我。审美主体中占重要因素为心理依据,心理层面具多样性与一致性。①中国画特有的文化传统,在山水画中往往会留下空白,重意境的描绘;美国画则重在写实,惟妙惟肖。就恐怖片来说,日本恐怖片重在经典鬼形象的刻画,其源于民族对宗教的某种信仰;美国则倾向于对人性心理层面的揭露。如上世纪日本恐怖片《午夜凶铃》播出,引起日本一阵轰动,甚至有人在影院被吓晕。当时创新的艺术手法:鬼从电视机中爬出来的镜头,很经典,部分受众产生对电视机的阴影,表示不敢看电视,更恐惧家中电视剧突然黑屏。而在美国,更多的类型是如希区柯克的惊悚片《惊魂记》《美人计》一类的,对悬疑惊悚的强调一种双重人格的展示,表现的艺术形象为人性。哲学中矛盾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同理作为社会人的鉴赏者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有共通的心理情感,如对喜悦、痛苦、孤独的感受。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的《闪灵》利用的为人类最大的冷暴力—孤独,疯狂,让很多鉴赏者称是史上最为恐怖的电影。
(二)审美过程
审美是艺术鉴赏者心理不断完善的过程,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相对的来说分为三大块②。首先是第一层次的审美直觉,观看恐怖片给人的第一感受便是“丑”,《闪灵》中电梯突然溢出的大片鲜血,双胞胎女孩以及血淋淋的镜头,直接刺激受众感官,这种直接冲击的作用力更是牢牢抓住鉴赏者的注意力,刺激受众每一根恐怖的神经。影片中多次出现的双胞胎女孩引起受众注意,成为受众带着问号继续看下去的线索,而每一个惊悚恐怖的镜头给人视觉冲击的同时继而引起心里的涌动,鉴赏者要充分调动自身的心理情绪,将自己的想象联想带入,结合自己所思、所学、所想用以影片的分析扩展,了解作者想传递的信息。审美的第二层次即為审美体验,即是感受恐怖片“丑”形式下隐藏的“美”的叙事思想的传达,在欣赏分析影片时,达到一种观看愉悦,一种审美高潮,感受到《闪灵》传达出人性的洞悉。男主人公杰克想全身心投入写作,却一步步接近精神的崩溃,在精神被干扰到完全错乱之后,有对妻子的不满浴室中出轨,有对丹尼的迫害,感受作者对美国男性表面幸福的解构,隐藏的黑暗一面,让受众领会到孤独这个巨大的怪物具强大杀伤力。在此基础上了解作者影片背后暗含的思想,印第安毁灭性的灾难,一个文明建立背后所暗藏的肮脏一面,感知作者对历史的映射。达到此境界需审美主体仔细揣摩,不断审美回味,进入审美第三层次,对艺术用品感悟达到新的意蕴,新的思想高度。《闪灵》深刻思想的感悟后鉴赏者会重新审视美国历史,反省自身,从而达到对历史的反思,对自身的完善,因此恐怖片表达的导演的思想相对来说更隐晦,受众需要在电影表现的视听语言下更投入的感受其内在“美”的情感。
二、恐怖电影感性理性之结合
恐怖片的外在形式是感性的表达,内含的思想情感是鉴赏者用理性分析才可将艺术作品完美的诠释,并完善艺术作品。
(一)恐怖片的形式
在鉴赏任何艺术作品,首先呈现在受众面前的是其外在的表现形式。音乐作品靠音调,音律的起伏、绘画靠线条、色块的展现,作为综合艺术的电影靠视听语言、蒙太奇等传递作者思想。艺术片《闪灵》的表达技巧与主旨的结合则恰到好处,首先说镜头的运用,特写是恐怖片必备的镜头,片中丹尼的脸部特写,大画幅的感官呈现在屏幕上,丹尼的每一个细微的动作,表情更易影响到受众的情绪随影片而起伏,提示着受众危险正一步步的向丹尼及妈妈靠近,爸爸杰克的疯狂举动丧心病狂。影片中很多镜头是挂在墙上的老照片,储物间食品罐外包装上印第安的符号,以及打印机上的1942的细节。推镜头多,例如丹尼在镜子上写出redrum时,从镜子中反观到murder谋杀的字眼,近距离的展现暗示了接下来的剧情,此时的父亲已经被灵魂所操控,内心的无限邪恶被唤起,一种极端的“丑”被撕裂在受众面前,联想到酒店中印第安人那愤恨的灵魂。
其次是色彩的运用,本片主要是红色为基调,大片的红充斥屏幕,女主人公与丹尼都身着红色毛衣。红色在电影中的含义通常解读为喜庆、健康、警示、危险之意。而红色在美国人眼中也有危险、野蛮之意。在这个影片当中,开场在远望酒店的女主与丹尼的红色上衣是他们的保护色,这个酒店暗藏的危险是那么悄无声息的来临。
最后说蒙太奇的运用,将现实世界与幻想的世界无缝剪辑在一起,用虚拟的世界表现男主内心情感的变化,慢慢走向死亡的深渊。这种二次元世界的展现,是一种超现实流派的加入,这就拓宽了恐怖片的表现内容,对于恐怖片的表现外延增加提供了范本,也是恐怖片不断增加内容“美”的探索与完善。
(二)内容之召唤结构
艺术作品表现的理性思想与情感,并非受众通过线条、画面、音调的感官刺激就可以感受到的。对于深层次的思想需要鉴赏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去体验作品中的形象,即召唤结构的激发。认知结构是因人而异,对历史、文化了解更多更深入的鉴赏者通常更能靠近艺术家的思想情感。日本《午夜凶铃》中经典鬼形象贞子的塑造,曾将在影院观看此影片的日本人吓死,这种巨大的影响力可能是某种情景的相似,更大程度上是源于日本人的某种认知结构所导致的。日本自古以来神怪观中便有“怨灵”之说③,即生前遭受不公正待遇,被迫害后冤魂来复仇之说,因而日本人对于怨灵是很敬畏的,他们有“御灵信仰”④。日本宗教土壤滋生出的观点认为怨灵会打击报复,并因怨念过大会伤及无辜,将接触幽灵之人所迫害,这正是影片吓死人的根源所在,是认知结构的召唤,使受众感到惊悚。
相比之下美国片《闪灵》的深入鉴赏则需要对美国历史的了解,1942纳粹屠杀犹太人,美国猎杀印第安人的认知。这部展现人类共同情感的片子,对背后所藏深刻的意蕴,进行了完美的表达。影片开头酒店经理就说,酒店的位置原是印第安人的墓地。小说版《闪灵》中房间是217,影片中改成237房间,部分鉴赏者分析可能是2*3*7=42,是1942年事件的影射。片中杰克与妻子第一次正面冲突发生争执,在楼梯上砍了杰克42下。以及打印机上1942的细节。影片最后照片的日期为1921年7月4日,很普通的日子,却对美国的意义非凡,7.4是美国的国诞,独立宣言的日子,这些都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导演库布里克精心策划的美国人对于殖民主义污点的反省,让骄傲的美国人因污点而难堪。言而总之,无论鉴赏何种形式的艺术作品,想无限度的接近创作者的思想,更大程度上需要鉴赏者加强自身对文化、历史、经历更宽泛深入的学习体验,将思维激发起来,才能让想象插上翅膀,翱翔于艺术作品之中,使自身得到鉴赏艺术品的愉悦之感。恐怖片形式“丑”与内容“美”的完美衔接,感受艺术之美。
三、恐怖片之审美形态
审美形态德范畴包含悲喜剧、优美、崇高等⑤。相比温小柔弱的优美的形态,崇高更倾向于将美撕碎了给人看,将丑放大给人看的,很有力量。《闪灵》中杰克对自我认知出现偏差,做出一系列令人匪夷所思的事件,对妻儿进行残杀,“虎毒不食子”,而男主人公为了自己而伤害丹尼,那每一个举动都像一把斧头重重的敲击着受众的心。浴室中杰克对妻子的背叛,导演有意拆穿美国男人的不为人知黑暗的一面。表现着建立在肮脏之上的现代美国文明,给人以震撼之美。
影片开始大远景即交代了的大环境,将主人公放置于密闭的环境,在深山中,冬季大雪封山与外界隔离,以及远望酒店的空旷与宽阔都反衬出主人公一家三口将迎来的孤寂感,在封闭、隔离的大环境下才能将人性中阴暗的一面放大碾碎给人看,例如《孤岛惊魂》《捉迷藏》等也是如此。在杰克带一家人去酒店的路上他给丹尼解释了“当纳聚会”,当纳聚会是以前的一群拓荒者被冬雪围困,不得已以食同类而生存下来的事件,是一种人吃人的悲剧。这都暗示白人所自以为的文明给印第安人带来的毁灭性的灾难,造成的几近灭绝的印第安人。这种心灵冲击性的崇高之美就在恐怖片中时常展现。
恐怖片因其“丑”的表现,影片中的人物往往是邪恶的,或者是厉鬼一类的,又或者像丹尼似乎具有人不可控制的超能力,无可奈何,感受到生命刺激的超体验,得到感悟,成为崇高表现的一种形式。
四、结语
恐怖片的所描绘的“丑”即恐怖阴森的场面成为吸引受众的重要元素,背后掩藏着深刻的反思,使受众感受到生命的珍贵,对自我的反省,体会着艺术家诠释的思想,感受着“美”,成为提升完善自我的一种方式。也正是这种特殊的类型片成为更多导演探寻视听手法的方式,希区柯克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大师。恐怖片特有的表达方式虽然是受众分化严重,但它的属性正是如此,并不影响它的发展。相信会有更多优秀恐怖片的问世,更多样化的视听语言,更深入的思想阐释。
注释:
①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②曹飞:《艺术美学》讲义.
③《中美日恐怖文化调查》,章回小说(下半月),2008年版,第11期.
④郝霞:《中英古典文学中的复仇“女鬼”与“女幽灵”形象异同》,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版.
⑤曹飛,《艺术美学》,讲义.
参考文献:
[1]郝霞.中英古典文学中的复仇“女鬼”与“女幽灵”形象异同[D].北京:北师范大学,2008年.
[2]王晶.恐怖电影的价值论说[D].兰州:兰州大学,2011年.
[3]中美日恐怖文化调查[J].章回小说(下半月),2008,(11).
[4]曹飞.《艺术美学》讲义.
[5]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