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智慧型课程教学模式培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

2017-08-29邹俊平刘东唐瑞明邹彦博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7年8期
关键词:高职学生创新能力教学模式

邹俊平 刘东 唐瑞明 邹彦博

【摘 要】“创新”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但传统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已无法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在教师、学生、课程等层面存在诸多问题,智慧课程建设成为必然。本文提出智慧课程的建设方案,试图解决传统教学模式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

【关键词】智慧型课程;教学模式;高职学生;创新能力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等五大发展理念。李克强总理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批示指出: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教育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切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

要实现“万众创新”,教育首先应该创新,没有创新的教育模式,学生在整个受教育过程中就缺乏创新的意识,在以后的生产生活中也欠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学中必须“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一、传统教学模式对创新能力培养欠缺

(一)教师层面的原因

1.触新意识不强,指导学生创新能力乏力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接触本专业最新的研究成果意识不强,没有学习最新知识的意愿,专业知识结构老化。缺乏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成为我国高校教师素质不高的重要特征之一。教师本身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指导学生创新自然就力有不逮,比尔·盖茨和乔布斯都是大学辍学者,这也间接说明大学的教师队伍本身在创新和创新指导方面或多或少存在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要推动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

2.师范素质不够,创新教学转化能力有待加强

高职院校由于专业性强,很多教师并不是师范院校的畢业生,还有相当部分是来自行业企业的专家,这些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都很高,实操能力也很强,很多都是一线最新的理论和技术,但在如何转化为学生的理论和实操能力方面存在问题,既有教育教学技能方面的原因,也有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方面的原因。深圳某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测评调查发现,高职称的教师在学生评价中反而较低,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相当部分高职称教师并非教师系列职称。“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不仅仅是行业企业的工程师、医师等拿到教师资格证,还要在教师教育教学方面下功夫。

3.团队意识薄弱,改革创新阻力重重

长期以来,教师在教学上都是“我的地盘我做主”,教学方面基本是个体单干,缺乏团队协作意识,新的教学方法很难实施,教学改革在实际教学中很难落地,即使部分教师有想法也没办法,一方面是教师“守旧”,抵触情绪大;另一方面就是学校领导层重视也不够。

(二)学生层面的原因

1.创新信心不足,误解创新教育

高职学生由于过去在学习方面与其他学生存在较大差距,自信心不足,认为创新就是创造发明,是天赋使然,是名校和高学历人才的事情,自己做不来。实际上发明有五大层次,大部分的发明是设计与工程的改进,科学发现仅占1%,创新未必是重大的发明,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质,而且高职院校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而不是要创新成果。

2.理论学习能力欠缺,实践操作能力不强

高职学生的高考成绩基本是200-400分,这说明学生在高中阶段理论学习能力比较欠缺。进入高职院校,很多学生还是在为理论学习的分数而奋斗,没有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还在挑战自己不擅长之处,没有重视挖掘自己的特长。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只有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发达的学生才有可能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达到理想的分数。对于这两种智能不发达的学生来说,在有限的时间内,付出努力也可能得不到满意的成绩,这是由人的大脑结构决定的。虽然人的潜力很大,但我们必须承认很难把诺奖科学家培养成奥运冠军,反之亦然。

(三)课程、教学层面的原因

1.课程内容陈旧过时,没有融入最新的研究成果

课程作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及基本依据,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是专业建设的基石。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在教材选择上随意性过大,内容既陈旧过时,在取舍方面也无标准可依,尽管很多教材年年改版,但仅仅是改头换面,拿来主义严重,也没有融入最新的研究成果。课程内容过时、泛化、重复、远离社会的现实,是我国高校教学存在的共性问题。

2.线上线下融合不够,无法满足学生需求

目前,各课程教学绝大多数仍局限于传统纸质教材,线上资源建设少,距离信息化课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教学上,教师利用PPT、微课等展示教学,部分教师也仅利用线上资源进行教学,这仍然是一种单向的传授方式,没有进入信息化的教学模式。而伴随互联网诞生的95后甚至00后学生,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他们希望融入课程,与课程互动,成为课程的一部分,课程也成为他们的一部分,但现实的课程教学模式却难堪其重。

二、建设智慧课程是必然选择

智慧教育源自2008年IBM提出的智慧地球,是其在教育领域的延伸,智慧教育的本质是“转识为智”,核心是培养创新创造型人才。智慧教育是以智慧的方式把人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更智慧的人,采用新的信息处理技术把大量收集到、感知到的数据进行汇聚与分析,智慧的方式培养人。智慧型课程是智慧教育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是“互联网+课程”的最集中展现。智慧型课程建设应该是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这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

(一)智慧课程的“知行创”统一

教育要由“知行统一”走向“知行创统一”。传统的面对面学习多以知识精加工型学习为主,学习者的学习路径是同质的和线性的,学习方法单一且相对僵化,因此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智慧课程把创新摆在首位,因为智慧教育的本质是“转识为智”,实现从塑造“知识人”到走向培养“智慧人”的历史性飞跃。

(二)智慧课程使教学的“因材施教”成为可能

“因材施教”是个古老的话题,也是每个教育者的美好愿望,但若非私塾或学徒制等小规模授课模式,现代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于大班教学,传统纸质教材,教师个人观念和能力的差异,以及教学资源的有限和封闭等主客观性问题,很难保证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强调“鼓励学校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对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行为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反馈,为推动个性化学习和针对性教学提供支持。”

(三)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主动性是最重要的,兴趣是有效学习的前提

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推动教學方法改革,通过真实案例、真实项目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探究兴趣和职业兴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智慧课程建设方案

课程建设首先是人的建设,没有优秀的师资就没有优秀的课程,也难以建设一流的专业,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大众化的教师教大众化的学生,创新就失去根基与源泉。课程建设需要“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

(一)以课程为核心,精铸教师团队

课程所有教师确定个人发展方向,制定规划,努力成为该领域、方向的研究专家、教学名师,要有“十年磨一剑”之毅力与恒心,“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把简单的事做到极致,自然“止于至善”。树立职业自信,把职业当作事业,把事业当作兴趣,深耕实做,建设好自我,只有“有为”才能“有位”。

现有的教师师承的都是知识传授,指导学生创新能力乏力。因此,须改变教师单干式的孤军奋战为团队式作战,实现分工协作,优势互补。改变“知识二传手”的形象,必须以课程为核心,精铸教师团队,并形成课程团队、专业团队相结合,相应课程教师分工协作:让授课能力最强的名师和最受欢迎的教师录制微课、视频课等,建立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并利用网络授课,提升其生产力,指导更多学生,使学生更富有智慧地成长。教师根据特长带领不同研创团队的学生进行实践,并指导创新、学习评价和辅导等,以此保障其科学化和专业化。

(二)以学徒制为模式,打造学生研创团队

在课程或跨学科课程教师或行业专家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兴趣等组建研创团队,推举有较高创新精神者为研创带头人,并跟随教师进行实践,培养综合素养及专业技能并融入该专业领域。一流人才的培养,首重人品,其次才是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太过注重技术技能的培训而忽视对人品的培养,实则本末倒置,学生真正在专业领域出类拔萃一定是修为境界要日臻高远,太多的学生心态浮躁,追求速成,很难专注,缺乏沉下心深耕细作的精神。“世界愈快,心则慢”!不宁静无以致远,不砥砺无以前行。正如《匠人精神》的作者秋山利辉说的“我的时间和精力95%花在教育人品,5%花在教育木工技能。其结果是每年‘秋山木工的学徒都能在日本木工大赛上名列前茅。”大师的修成一定是心无旁笃的专注,功夫是什么?功夫就是时间,正如令人惊呼“技盖至此乎”的庖丁解牛和“唯手熟尔”的卖油翁。学生只有修好“德”的境界,才能在“艺”的层面有所成就,才能在“艺”的道路上增添无穷而自然的动力,从而在提高专业素养的同时不断开拓,逐步探索,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源自于日本剑道学习方法的“守破离”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离”即在更高层次得到新的认识并总结,自创新招数另辟新境界。

(三)以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发“知行创”统一的课程内容

课程负责人首先要有全局观念和国际视野,保留经典性的同时要体现时代性和发展性,该选择哪些教材,哪些内容,该如何编排,都要仔细斟酌。对传统纸质教材进行改革,对每个章节内容进行模块设计,分为知识必备,实践提高,研究创新三个主要模块。每个模块重要知识点旁附上二维码,学生有需要就扫二维码,登陆线上平台进行相关内容的访问。三个模块的设计,可以满足不同需求的学生,尤其是研究创新模块,可以让学生接触最新的研究进展和迭代创新案例,培养学生研究创新的意识,激发创新发展动力。

(四)以大数据为基础,建设智慧型课程平台

学生扫二维码后链接至线上平台,然后进行相应课程的学习。平台上,每门课程都包括学习、测试、分析推荐和反馈评价四个子系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随时“扫一扫”上线解惑,极大地方便了学习,避免了纸质教材的时空弊端,使学习泛在化。平台可以针对学生在线的学习行为和成绩等进行大数据的统计分析,并进行个性化学习推荐。对学生反复“光顾”的部分,发掘其兴趣点和偏好,提供更加丰富而深入的学习材料,做到学生喜欢什么、需要什么,就给与什么,让学生真正进入自主学习的境界,体会学习的乐趣,自主投入地学习。采用翻转课堂的模式,基于分析结果生成统计报告。教师在授课之前便对学生疑惑之处和兴趣所在有了比较准确的了解,在授课时讲解便更有针对性,使教学真正满足学生的需要。

四、结语

人的潜力是巨大的,每个人都各有所长,教育绝非教具体的知识,也不是一味追求分数,而是发现并挖掘每个学生的特长与潜能,培养其兴趣并加以发挥。真正的教育,其责任必须以引导学习者成人为务,以发展人性,培养人格,改善人生为目的。教育本身应该创新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文红.基于TRIZ理论的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14年12月第4期

[2]陈耀华,陈琳.智慧型课程特征建构研究.开放教育研究,2016,22(3)

[3]陈琳,陈耀华,李康康,赵苗苗.智慧教育核心的智慧型课程开发.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1)

基金项目:长沙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智慧型课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7csskktzc13)。

猜你喜欢

高职学生创新能力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