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2017-08-29靳桂龙马伟
靳桂龙 马伟
【摘 要】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就是为了让社会输送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培养高职生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首先简单介绍了创新的概念及对创新创业政策的理解;其次介绍了当前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存在的问题,从而在具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法。
【关键词】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一、创新的概念和对创先创业政策的了解
创新是指利用以掌握的知识和所有的特定物质下,能够满足社会需求,改进或者生产原来社会上所不存在的或者不够完善的事物、方法、环境等。它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是人类对发现的再创造。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提高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是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有关创新方面的改革主要集中在选修课以及必修课的创新、对学生的考核办法进行创新、并将创业园、孵化基地进行良好的运用。
二、高职院校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
我国目前正处于飞速经济发展阶段,高新技术产业正在逐步成为我国的主导产业,许许多多的高科技成果都需要急切地转化为产品,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而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创新能力培养上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并没有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实践检验。这种情况造成了于社会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的问题,即存在脱节问题。
1.缺乏主体发展创业意识的现象
缺乏创业意识是指,在进行创新创业技能培训时,主体大多是“院校”、“教师”,或者由院校、教师组织开办一些创新活动。在上述的模式中,主导的主体一般为院校,从而忽略、弱化了学生主体地位,导致了高职学生缺乏这种意识。
2.缺乏创新氛围及综合素质整体不高
高职学校虽然意识到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但对“创新创业”的课程设置却微乎其微。这就是造成目前高职院校没有浓厚创新环境的原因之一。同时,高职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比较强,但其心理素质能力、情商可能略低,社会交际能力不是特别突出,在遇到困难问题时会半途放弃,不能继续坚持下去。同时在校期间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过多的课余时间,无法大量阅读其它学科的书籍,导致学生的知识面不是非常广阔。
三、提高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1.健全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发展机制和体系
首先就是要加强宣传力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普及政策。其次就是要发挥服务机构的作用。通过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的信息服务机制,让学生可以在信息化平台上锻炼自己的思维。除此之外,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应该将创新创业技术突出出来,并将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表现出来。
在实施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制度时,校方应该积极地探索学科专业结构的培养人才的机制,从而不断促进学生与社会经济发展匹配程度。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校方可以将“卓越”计划导入培养计划中,并建立创新创业实验基地,从而努力将企业、学校、学生三者进行有效的联合。除此之外,为了吸引更多人来高职院校进行投资,学校应该建立国际化的合作育人机制。除了要将本校的一级学科的课程进行完善创新之外,还要开设跨专业学科,从而让学生的技能得到全方位的提升,也为交叉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更好的机会,这样的人才才能为当前社会提供最有利的技术支持。
2.营造創新创业氛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高职学校应设置较多的关于创新方面的活动、竞赛,丰富学生生活,鼓励学生对自主创新创业研究保持浓厚的热情,并积极参加各项各类创新大赛活动,并将比赛中获得的经验与其他学生分享。同时还要颁发给学生技能证书等。通过抓学风和抓奖助,推动学校办出水平和特色,使学生更加适应社会需求、更具竞争力。同时要加强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的建设,建立一支业务高精尖的高职教师队伍,老师的教学环节不能片面强调理论知识,应使学生的教育理论化、实践化、系统化三者相结合,避免理论知识的枯燥繁琐。
3.合理设置课程,制定创新能力评价方法
设置课程体系要着重看中其意义。设置的课程要有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功能及适应社会的作用。打破现有模式,增加实践的课程。在这中大背景下,能够使学生“边学边做”,潜移默化的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将学科设置、毕业设计等环节加入实践因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制定合理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及时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鼓励学生发表有关创新的知识、实践应用、案例等形成的论文。
四、总结
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招生人数的急剧扩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成为了当前社会的主要热点问题,高职院校的应届毕业生面临的就业问题就更加严峻。因此,要想提升高职院校的就业率,就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使得学生可以在以后的工作中具有一定的竞争力。本文从健全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发展机制和体系、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设置课程,制定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等三个方面展开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刘丽君.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思考[J].世纪桥,2011(9):121-123 .
[2]吴兴富.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与方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3):98-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