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村来了位“扶贫书记”

2017-08-29杨静

时代青年·视点 2017年8期
关键词:生虫白楼西村

杨静

我是个远嫁到鄢陵的姑娘,对家乡故土难免挂念、牵绊。我的娘家在睢县白楼乡王关村,每次回家,那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的细微变化都会引起我的注意。

前不久,途径金西村,远远望去村南北大路两旁被粉成了白墙,刚开始我并不感到诧异,统一涂成白色墙体在我婆婆家鄢陵几年前到处都是,没什么可稀奇的。这天我再次来到金西村,发现白墙上全被涂成了画,有山水风景,有人物素描,有反映中华传统美德孝道的,有传递正能量树新风讲文明的……应有尽有,这着实让我感到非常震撼。

经询问一个大婶得知,这都是俺村第一书记整的,不光这一条路有,整个村画的都有。“姑娘,第一书记你都不知道啊?自从俺村来了第一书记后,有啥事儿都可以找他,那是鸡毛蒜皮绿豆小的事儿找他准没错,他都能帮你解决”。

听着村民这样评价一个当官的,我不禁肃然起敬。我火速百度“扶贫”,当我打出扶贫二字出现的却是“精准扶贫”四个字,原以为在我朋友圈天天翻的下乡扶贫都是作秀给人看的,没想到这是真真儿的在干实事儿实干事儿呀。

我的职业病又犯了,我想见识见识这传说中的驻村书记是何方神圣,能让这么多的弱势群体赞不绝口的呢?

带着一堆的问题和满心的诧异我顺道拐进了金西村党支部。有一个我是认识的,我上前喊了他声叔,我知道他是村支书(他以前住在我母校的后面),问他谁是王书记。这时一个戴眼镜的穿条纹T恤衫的中年男人迎上去,跟我打招呼。我向他说明了来意,他热情欢迎了我。我开玩笑说:“终于见到真的驻村书记了,怕来了见不上,我记得你们村支部以前都没开过门”。

当我向他反映以前我对干部作风的看法时,他没有丝毫敌对情绪,真诚地说:“你说的情况应该是以前,现在是不可能的,我们干部要求5天4夜必須吃住在村支部”。他看起来有40岁左右,很斯文的样子,说话时有一点沙哑,面容略带些憔悴和沧桑,这不是城里人吗?怎么跟我们农村人没什么区别吗?若不是那副眼镜儿,我根本无法让他与书记联系上。

我又问了他第二个问题,墙画的问题。这时他的话匣子便是打开了。这是他们扶贫的项目,包括美化街道,建设卫生乡村,百场戏剧送下乡,专注扶贫到户,精准扶贫到家,关注留守儿童,带领全村人民全民脱贫,早日走上小康之路等等。

然后他又拿出一打资料,一边翻给我看一边说每个家庭的情况和帮扶的对应措施。我惊讶于他对每一本每一家都了如指掌,如数家珍。

李氏:78岁,长年患慢性病,虽有一儿一女,但长年不回家,更别提尽子女的赡养义务了。年前因劳作不小心摔断了脊椎,生活不能自理……

李丙川:22岁,孤儿。可以说像这样的一个被社会遗忘的孩子如果无人管无人问,说不定就会走邪门歪道,更别说成家立业了。但在村支部的一对一帮扶上,这个可怜的孩子还是幸运的,免费培训技术,被安置在浙江一家电子厂工作,过年回来还带来了一个漂亮的外地媳妇,村支部知道后,又让他们免费参加了县城举行的集体婚礼。

……

“俺家麦地生虫了”。“生虫直接找谁谁,然后再报销”。咦,这地里生虫都可以领补助,真是如他们所说的大事小事都给解决。用王书记的一句话“群众的事无小事”最为恰当,这可是我从未见过的先例呀。又来了一个人掂着一大杯热水递给王书记,原来是村里停电了,他在家用煤气烧的开水泡好茶叶掂了回来。这官民亲如一家的情景更是让我瞠目结舌。

我提出了让王书记带我转一圈的要求,他爽快答应了。

我和王书记径直走到东西那条我儿时上学的路时,我瞬间泪眼婆娑了。这条路我从七岁就开始走,我的小学就是在这个村里上的,那时我们家在白楼集上做生意,这里的每一条胡同每一个小道我都熟悉,我记得我路过谁家就喊他一路去学校,可现在全是平坦的柏油马路,路两旁全是白墙彩画,我竟然傻傻分不清谁是谁家。我迷茫地被王书记带着路,他却是指着一家说这是谁谁家,那是谁谁家,真是比我这个家乡人“摸得门儿清”,真让我尴尬不已。

各家门口有坐着纳凉聊天的,路上有提着篮子,篮子里装的是地里挖的新鲜的青菜的,他们竟然都认识王书记,其实这些几乎都是我同学的奶奶们。见了他都打招呼,还有把菜非要塞到他手里的,这些场景看起来不像村官下乡,倒是像去走亲串邻。

半路王书记又被村民叫走了。我只得一人来到了村支部休息。

我从一堆杂乱未完成的资料表里翻到了这样一首诗歌:

在你醒来之前我必须离去

带着昨天疲倦的身体

来不及倾诉对家的眷恋

代替了对你的愧意

行走在扶贫的路上

望着天空中飘着的云彩

就这样离家几十里

时常想起一家温馨的晚餐

多想再亲自下厨

多想享受其乐融融

但是扶贫道路遥远

我只能将所有泪水

丢进风里任他飘去

我已经离家几十里

就这样离家几十里

总是有着对家过多的惦记

扶贫的离愁不知如何平息

风又吹散我纷乱的思绪

像是诉说着我对扶贫坚定不移

我已离家几十里

就这样离家几十里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王书记写的,他不在这里,我也无从问起。但这首诗歌饱含了一个驻村干部对家的无限眷恋和离家的无奈,同时又对扶贫的坚定不移的情感,深深打动了我。

村支书说,王书记已经几个月未曾回县城看望爱人和孩子了,今儿是周六,他爱人不上班,特意买了一双鞋来看望他的。我这才注意到了桌上放着个鞋盒,但他并没有穿上。去看奶奶时我注意到他穿的是一双严重变形泛色的休闲鞋,那一定是下乡串户没日没夜所留下的“证据”吧。我猜想他还没来得及,或者是不舍得换上,也或者是等晚上夜深人静时再试穿这样可以重温媳妇的温暖与柔情吧。

猜你喜欢

生虫白楼西村
“一元的多样性的音乐”——西村朗《雅歌》中Heterophony技法研究
北海市西村港跨海大桥主桥总体设计
总有一些重逢令你不安(创作谈)
大米巧防虫
“白楼”
南京尹西村东晋家族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