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跳香的起源、现状与困境
——以泸溪地区为分析对象
2017-08-29孙黎明
孙黎明
(中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苗族跳香的起源、现状与困境
——以泸溪地区为分析对象
孙黎明
(中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苗族跳香历史悠久,属于泸溪苗族最具代表性的三大祭祀活动之一,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但苗族跳香目前遍布区域缩小,民间跳香组织困难,跳香习俗随着苗老司的亡故而大部分失传,受外界各种文化的冲击,跳香表现形式发生相应变化,年轻一代对这种民俗文化比较忽视,从而使苗族跳香今后的发展走向及延续面临诸多困境与挑战。保护与研究苗族跳香已势在必行。
苗族跳香;起源;现状;困境;泸溪地区
近年来,由于诸多学者开始采用不同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深入论析跳香文化,使得苗族跳香的研究成果颇为成熟。这些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跳香的起源与族源关系、跳香与旅游开发、跳香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跳香的文化遗产与传承人的成果等方面。吴忠军教授以桂北龙胜、湘西南城步苗族跳香祭祀所敬奉的神灵五姓都头、飞山大王和梅山大王为研究对象,详细论述了不同历史时期跳香与族源的关系[1]。本土文人瞿湘周对沅陵苗族十月明香大会的跳香仪式过程进行了翔实的记录[2]。明跃玲教授以五溪地区苗族盘瓠信仰为例,探讨神话传说与族群认同之间的文化表征[3]。她在另一篇文章中通过费孝通先生的“民族走廊”概念探析跳香仪式传承的文化空间状态、族群认同变迁所呈现的文化多样性以及族群间的文化互动和文化共享对宗教仪式变迁因素的影响[4]。林闯对跳香习俗的现状、保护和传承问题进行了部分深入的探析[5]。这些研究成果的研究思路和路径均运用了传统文献检阅、实地考察、逻辑归纳等方法,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都对后世深入探究苗族跳香的文化特质和时空变化具有参考价值。但目前专门针对苗族跳香的现状、困境与保护研究论著较少,本研究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苗族跳香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极其珍贵的民间民俗文化,2009年苗族跳香成功申报被列入湖南省第二批“非遗”名录项目。在研究苗族跳香之前,笔者对湘西地区的民族文化十分感兴趣,2015年夏积极准备申报校级“非遗”调研项目,并通过校图书馆、院资料室与各类民族学期刊网站查阅相关文献材料,主动请教研究跳香文化的专家和老师,并于此过程中受到启发,着手以苗族跳香的现状与保护研究为切入点,撰写和上交非遗申报书,最终申报成功。同年暑期,笔者组织调查团队在以湘西州泸溪县为中心的地区进行了为期15天的田野调查,收集到了大量关于苗族跳香的民间资料,并将这些田野调查资料与历史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归纳,访谈相关传承人和当地村民,探索跳香文化的现状与困境以及保护对策。
本研究以湘西泸溪地区的苗族跳香为研究对象,从探究苗族跳香的现状和保护角度出发,结合相关“跳香”研究成果,运用实地考察、田野调查和文献查阅等研究方法,以期对苗族跳香的现状、困境和保护措施进行深入客观的分析,为现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和理论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一、苗族跳香的起源与传承
苗族跳香流传久远,是湘西地区苗族人通过敬奉先祖与诸神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举行的一种祭祀与舞蹈相结合的大型民俗活动。苗族跳香世代传承,至今主要流行于湘西古丈、吉首、花垣、凤凰及怀化沅陵、辰溪等县市苗族瓦乡人聚居区。而泸溪县古属楚地,楚人“重淫祀,信鬼神”,巫傩文化盛行。目前学术界对苗族跳香起源问题的研究比较成熟,欧兰春的研究主要从“武陵蛮与盘瓠蛮结盟”、“庆贺仡氏娘娘平南海”、“祭祀盘瓠盗五谷”、“联络杀家鞑子”[6]四个方面论证跳香的起源问题,并对不同历史时期的跳香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析解。但笔者在田野中发现两种流传民间的版本,一是追溯到东汉初年五溪蛮时期(约公元41年),归顺朝廷的戎氏娘娘奉命平定南海苗胞叛乱,最后大军凯旋而归。瓦乡人则以最为欢乐、精彩的跳香舞蹈形式来庆祝胜利,并定这一天(农历十月初一)为“跳香节”。二是指古代瓦乡人中有一位向老官人,因抵御外敌有功,却拒绝皇帝封赏,唯独要求皇帝给他十石小谷,准他返乡。向老官人回乡后,在漫山遍野撒播小谷,十月收割时,获得巨大丰收,瓦乡人欢喜庆祝。后向老官人不幸被奸臣害死,瓦乡人为了纪念他,就在每年农历十月举行“跳香”活动祭拜他,久而久之,瓦乡人就形成了十月“跳香”的风俗习惯。上述两种说法均保存了“十月年”习俗,而第一种说法为众多学者所认同和引述,第二种说法是新的认识角度,体现苗乡人知恩图报与喜庆丰收的族类情感,唯一的不足是无法确定相应年代。而相关的文献资料记录最早出现于东汉王逸《楚辞补注》序中曰:“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百好祠,其祠必作歌舞以乐诸神。”这表明了苗族跳香与古代楚文化有着深厚的地域文化和血缘关系。后直至清代唐效尧的《辰州府志》记载:“十月朔日剪纸为衣,具备酒肴奠于坟茔……是月望日农家祀五谷神,曰降香。”此后,《泸溪县志》乾隆二十年记载:“在藤子岭,延禧右侧与各乡都立有殿宇,各村会主持洁净坛宇,备办祭物,祀毕,兴行会饮礼,长幼依次就坐,欢舞散去”,也是古时报赛的意义,俗称‘跳香’。”以上可知,泸溪地区苗族跳香的历史起源问题,迄今未能发现确切的文献资料记载。但可以推测原始年代苗族先民祈求神灵保佑和五谷丰登的愿望,也证明苗族跳香在历史变迁和延续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了多元文化的互动交融和不断发展。
苗族跳香从古史传说到清代史料记载,中间经历了一千多年的传承与发展,至今仍在湘西地区广为流传,而跳香的传承与延续必须以人为载体,即以跳香的主持者苗老司为主体,参加群众为重要组成部分。苗老司武艺高强,在祭祀仪式中头戴五佛冠,身穿法袍,手持司刀、绺巾与牛角,于热闹的锣鼓声中做法事,而其法事程序分为请神灵、申法事、种五谷、发童子、大旋场五个主要部分。在苗族跳香祭祀全过程中,以苗老司独舞(旋场)为主,苗老司则将多人舞、群舞与独舞三者有机地结合,形成独特的祭祀舞蹈。这种舞蹈由乐器伴奏,在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由原来的只用独鼓打击乐和吹牛角伴奏,至明清时,则逐渐吸收了大鼓大锣的音乐表现以及民间武术、辰河戏唱腔、唢呐的表现手法。等跳香结束时,参加群众就分吃糍粑、香豆腐,然后大家集体尽情歌舞,唱山歌,跳苗族瓦乡舞,从而使节日呈现一片欢腾的场面。跳香主场结束后,再由近及远依次到各村寨“跳香”,一寨一天,以祈祷和欢庆家家户户五谷丰收,平安吉利。值得一提的是,泸溪县苗族跳香的主持素以“天传天教、地传地教、人传人教”的苗老司为主角,世代的传承方式亦是口耳相传,其中,绺旗、司刀是传承的重要凭证,没有绺旗和司刀的苗老司不能主持任何跳香活动。苗老司的存在对苗族跳香的发展与传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尽管跳香随着时代发展而其表演形式会不断变化,但苗老司作为跳香文化的重要传承者,其跳香技艺的代代相传,能够向世人展现苗族跳香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费孝通先生曾提出“人的‘当前’是整个靠记忆所保留下来的‘过去的’累积”[7]。苗乡人流传下来的跳香习俗是对过去本族群文化踪迹的一种不断积累与保存的过程,最终形成了深厚的族群文化记忆,这种文化记忆既是本能的需求,即对先祖的祭祀追念和盼望五谷丰登、生活美满的现实愿望,同时也是本族群间的自我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如果没有这种整体的文化记忆或只是少数人的个别记忆,苗族跳香很难流传至今。保护和传承苗族跳香,应该扩大这种文化记忆并融入当今社会生活的文化行为中,让其成为常态化的社会大众文化。
二、苗族跳香的困境与成因
随着苗族民族族源关系的时空变化以及出现社会文明的进步和汉文化与其它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冲突局面,使现今保留下来的苗族跳香面临的诸多问题和挑战。目前,泸溪苗族跳香基本困境及其成因如下:
其一,跳香区域日益减少。苗族跳香以前主要流行于泸溪县境内的白沙镇、洗溪镇、潭溪镇、八什坪乡、梁家潭乡、小章乡、武溪镇及周边沅陵、辰溪与吉首等苗族瓦乡人聚居区。而通过本次实地考察与综合情况来看,洗溪镇、潭溪镇、武溪镇与吉首地区的跳香活动基本终止,现仅存梁家潭乡芭蕉坪村几个村寨的跳香活动保存得较为完整。究其原因,一是该乡地理环境多崇山峻岭,交通较为闭塞,与外界联系有限;二是建国后,泸溪县内苗族跳香活动由于各种原因被废止。特别是文革期间,更被视为封建迷信活动,苗老司横遭批斗,跳香活动全部取消。文革后,只有梁家潭乡芭蕉坪村的几个村寨恢复跳香活动,一直保存至今。三是跳香唯一的省级“非遗”传承人张启荣属于本乡芭蕉坪村人;四是近年来研究跳香的专家和学者主要前往梁家潭乡进行实地考察,诸多研究成果大多以此乡为个案。而且,梁家潭乡每年还不断举行跳香活动,乡镇文化馆还组织群众每日进行跳香舞蹈活动,现已成为一种群众日常进行集体娱乐的生活习俗。
其二,跳香活动组织困难。改革开放后,尽管泸溪地区民间跳香活动有所恢复,但真正举行此项活动的村寨所剩无几。原因在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年轻人外出务工,挣钱养家糊口,在跳香活动举行的日期里,他们绝大多数不会回家参加;此外留在家中的老弱病残,经济能力非常有限,很多时候参加跳香活动显得力不从心,苗老司组织活动亦相当困难。最近十年举办的跳香表演活动,绝大多数都是由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出面组织和主持,而民间自发组织的跳香活动日益减少。
其三,跳香技艺逐渐失传。苗老司作为跳香活动的组织者、祭祀仪式的主持人以及群众舞蹈的参与者,其地位与作用至关重要。但现存传承人仅有梁家潭乡的张启荣父子二人,且跳香程序已不是很完整。其他自然传承人有的只是为生计而加入进去,有的则是家族传承以避免跳香失传,还有的仅是个人兴趣参加,但他们只能组织和主持跳香五谷活动中的一段群体舞蹈,祭祀仪式方面却难以独当一面。更为严峻的是年轻一代对苗族跳香的忽视,他们深受外界文化和社会功利思潮的影响,因跳香技艺无法满足其生存需要,所以不会主动去学习和传承。以上因素均造成了跳香技艺面临失传的尴尬境地。
其四,跳香形式发生变化。一是跳香的表演程式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完善,历史漫长过程中由敬神演变成娱神后,其表演程式便融入了儒、释、道的相关内容;二是苗族跳香的祭祀仪式中,苗老司所做的法事分为五个程序:请师、申法、传五谷、发童子、大旋场,其中“发童子”环节已取消,原因是许多家庭是独生子女,且该程序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许多家长不愿自家的孩子去冒险,从而造成跳香的祭祀程序呈现不完整;三是群众舞蹈部分,舞蹈的表演形式已被艺术加工化,许多现代流行元素被融入,例如以流行音乐配乐,以往皆用鼓、锣等乐器。以前的“三步罡”等舞蹈,动作古朴简单,并与日常生活习俗息息相关;四是由于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外面跳香文化的传入,使跳香祭祀过程中的所用道符高达二十多种,咒语更是繁杂。因此,泸溪地区的苗族跳香总体上已不能保持原生态的模样。
苗族跳香面临以上方面的发展现状与困境,则由诸多因素造成的,但主要归于两个方面:一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建国后苗族跳香很长一段时间被废止,一系列民族文化政策没能真正保护跳香文化。二是受外界文化冲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由于各类商业文化逐渐涌入当地,娱乐形式的多样化,人们传统的思想观念也不断受到外界的影响而逐渐淡化,难以维持生计的跳香文化很少受到年轻人的青睐。跳香传承人一旦无法有效延续,再加上现代娱乐文化的日益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会造成苗族跳香的生存空间严重萎缩,从而走向民俗文化的边缘地带,甚至最后从文化宝库中消失。因此,保护和研究苗族跳香则势在必行。
三、苗族跳香的保护现状
苗族跳香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面临其在民间民俗文化中日益消退与失传的严峻局面,这使苗族跳香的保护工作刻不容缓。文革后,苗族跳香的保护工作主要由泸溪县政府和相关文化部门主持,通过组织措施、法律措施以及其他文化活动方式来保护和延续跳香文化。上个世纪80年代初,泸溪县实行文化普查,跳香被列为重点调查对象。县政府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和民间保护中心,并组建相应的村、乡、镇抢救挖掘小组,以及配有专业认知识人员,对苗族跳香进行实地调查和研究。之后,湘西州颁布第一部地方性法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以立法的形式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跳香即被视为重点保护对象。1980-1984年期间,中央舞蹈研究所结合泸溪县已有资料,对跳香进行了全面收集整理,并将其列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苗族跳香作为一块民族文化瑰宝被保存下来。目前,地方政府和民间艺人、传承人也运用各自的条件和地位,千方百计地保护和传承苗族跳香。
一是专门设立文化部门,重视苗族跳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现泸溪县文化局下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要研究和保护泸溪境内各类民俗文化,以及负责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跳香于2009年2月成功申报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二是组建乡镇文化站,举办各类地方民俗表演活动。泸溪县内各乡镇先后设立文化站19个,每个文化站设立一名文化专干,负责本地区民俗文化的资料收集和活动组织。并在每年遇到盛大节庆,例如三月三、六月六、盘瓠大典、中元节及跳香节(亦称十月明香大会),各地文化站负责组织和主持各类民俗活动,而苗族跳香成为最主要的民俗表演活动之一。三是加强投资力度,建立文化产业。近年来,为了促进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泸溪县成立文化馆,宣传展演苗族跳香,而对于跳香的挖掘、整理和展演投入以及每年在盘瓠广场举行大型的跳香文化活动所投入力度都较大。四是努力保护跳香文化传承人。由于随着苗老司因年事已高而相继去世,导致跳香大部分失传,且程序已不是很完整,现仅存的跳香传承人是梁家潭乡张启荣父子二人。近年来,为了保护跳香传承人,泸溪文化局就进行了大量的鉴定传承人活动,其中张启荣于2010年9月被评为苗族跳香第二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目前泸溪县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认定申报的跳香自然传承人主要有9人,见表1。
表1 跳香自然传承人基本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主要传承人大都年龄已高,部分也已亡故,目前仅有一位省级传承人。而且,文化保护中心也在挖掘保护其他自然传承人,并努力分批次申报州级、省级和国家级跳香传承人,当前的申报工作对于保护和传承苗族跳香具有重大的意义。
综上,泸溪地区的民间跳香文化活动正在日益消退,对苗族跳香的保护工作主要由地方政府和相关文化部门组织和支持,投入专项资金,整理相关文化资料,邀请专家做专题学术研讨,编辑论文专集,创作文学艺术作品,搜寻和鉴定跳香传承人,建立跳香传承人的数据库,举行各种类型的跳香活动,并将跳香打造为泸溪地区特色文化品牌,为当地旅游文化事业服务。总之,泸溪地区苗族跳香的保护制度正在逐步完善和健全,而发展方向则是与旅游业相结合,逐步向文化产业方面转变。苗族跳香的传承和延续现状更待进一步考察和研究。
四、保护苗族跳香的思考和建议
目前对于苗族跳香的研究方向主要侧重于跳香起源与族源、文化内涵、基本特征以及舞蹈艺术、美学价值[8]等方面,而对跳香文化的保护方式和传承路径、当代价值分析、民众文化心理探究等层面的研究甚少。最早的研究成果是将跳香文化与旅游资源二者相结合,结合当地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特色,开发新颖的旅游项目,吸引外来游客,增加当地居民收入,同时在传播媒介中达到发展和传承民俗文化的目的。笔者以为这些是当代保护和延续民俗文化普遍的思路和方案,而对于跳香文化的保存和发展需要采取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和实践路径。
1.加强跳香文化的整体性结合。面对跳香区域日益缩小的局面,各地方文化部门和民间文艺组织可以突破地域限制①,以泸溪县为中心,定期共同举办跳香活动,加强跳香文化交流。并把跳香中的群众歌舞表演环节编练成现代广场舞,融入到地区民众日常生活方面。同时,每年举行相关旅游文化活动和比赛,让苗族跳香成为地区间的特色文化标志,成为群众和游客都喜闻乐见的民俗文化活动。
2.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性作用。面对跳香活动民间组织困难以及跳香技艺日益失传的窘迫境地,笔者认为主要要发挥当地政府的主导性作用,一是当地政府应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与当地高校研究部门建立合作机制,努力将苗族跳香申报为国家非遗项目。并在此基础之上,将苗族跳香列入省级或国家级专项课题,对跳香文化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二是将跳香舞蹈引入当地中小学的课堂中,编练成课间操;三是培养专业和业余两类跳香传承人,并加强对外文化宣传,积极参加全国各地的民俗文化活动,以扩大其社会影响力。而对于跳香形式的变化,也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必须赋予新的表演程式和艺术内涵。
苗族跳香的保护和传承不是单方面的力量就能完成,它需要地方政府和民间组织的良性互动,需要区域间的文化交流,更需要高校专家学者和社会民俗学家等共同研究。
五、结语
如上所述,苗族跳香面临的现状与困境在于由于主要传承人的亡故而大部分失传,且跳香程序已不完整;受外界各种文化的冲击,跳香表现形式也发生相应变化;年轻人对民俗文化的忽视,造成苗族跳香在民间缺少生存空间,并逐渐处于民俗文化的边缘地带。地方政府则通过制定法规、活动组织、文化宣传等措施保护和延续苗族跳香,这对于苗族跳香的保存和传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当代世界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类文化潮流勃兴发展,传统文化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苗族跳香老司的传承方式也由主要的家族传承向地域传承、行业传承方面转变,地方政府也加强对跳香文化的技术宣传,从而使苗族跳香能够长期保存下去。而要保持苗族跳香的原生态,几乎不可能实现。因为随着时代变化和文化变迁,其表演程式亦发生变化,并逐渐演化成新型的文化产业,并为大众性文化服务。保护和传承苗族跳香,则要从学术视野中深化研究主题和探寻实践路径,并通过各种大型展示展演活动与民俗节日活动,广泛展示、传播其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为今后国家非遗申报工作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实践方案。
注释:
①苗族跳香现今主要分布于桂北龙胜各族自治县、湘西南城步苗族自治县以及湘西吉首、泸溪、古丈、永顺等地区。
[1]吴忠军.苗族的“跳香”与族源[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社),1993(6):54-56.
[2]瞿湘周.沅陵苗族十月明香大会纪实[J].怀化师专学报,1996,15(4).
[3]明跃玲.神话传说与族群认同——以五溪地区苗族盘瓠信仰为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3):91-94.
[4]明跃玲.文化互动与仪式变迁——“武陵民族走廊”跳香仪式的田野调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5(2):27-31.
[5]林闯,赵叶春,黄雪艳.湘西瓦乡人跳香习俗初探[J].今日中国论坛,2013(12):266-267.
[6]欧兰春.湘西瓦乡苗族跳香祭仪的文化解析[N].吉首大学报,2014(5).
[7]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22.
[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泸溪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泸溪文史资料第八期[Z].2007:138-139.
[9]欧兰春.“跳香”研究综述[J].怀化学院学报,2013,32(8).
[10]泸溪县志编委会.泸溪县志[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3(5).
[11]省民委文化教育处.苗族跳香“跳”出五谷丰登的幸福生活[J].民族论坛,2012(11):52-54.
[12]吴忠军.苗族的“跳香”初探——兼论东部支苗族源流[J].民族论坛,1993(63):54-56.
[13]陆群.湘西原始宗教艺术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The Origin,Current Situation and Predicament of“Tiaoxiang”in Miao Nationality:a Case Study of Luxi Region
SUN Li-ming
(School of Marxism,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3)
Tiaoxiang has long history and belongs to one of the three representative sacrificial activities in Miao nationality of Luxi region,it contains rich culture intentions and art value.However,at present it faces some problems such as spreading areas are shrinking,it's difficult for civilians to organize such activity,most of this custom is being lost along with the death of the flamen,bearing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kinds of culture,its form of expression is changing,the young generation ignores this kind of custom as well.Those all bring some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to Tiaoxiang's future development and transmission.It is imperative to protect and research Tiaoxiang.
Tiaoxiang in Miao nationality;origin;current situation;predicament;Luxi region
K890
A
1671-9743(2017)07-0009-04
2017-03-23
孙黎明,1990年生,男,四川巴中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社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