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法治意识现状调查与分析
2017-08-29龚旖凌
张 端 龚旖凌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四川 广汉 618307
当代大学生法治意识现状调查与分析
张 端 龚旖凌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四川 广汉 618307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四川省5所不同类型高校在校大学生的法治意识现状进行调研。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在法律知识、法治信仰、法治态度、法治方式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缺失;研究认为,我国特有传统文化、法治建设滞后、高校法治教育不完善是影响当代大学生法治意识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培养和增强大学生法治观念的相关对策措施。
大学生;法治意识;现状;分析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开启了我国法治的新时代。建设法治国家,需要全社会全体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和提升。[1]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人才,他们法治观念的强弱、法治意识的高低,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但实际上,由于“人治”传统的影响,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法治意识的现状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需要间尚有一定距离,迫切需要加强。[2]因此,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了解和掌握当代大学生法治意识的现状,培养和增进当代大学生法治意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调查概况
选取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四川理工学院、四川师范大学、西南医科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五所不同类型高校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分层抽样法发放课题组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问卷经过信度和效度分析,R=0.822,内部一致性信度良好),调研内容包括法律知识(大学生对法律的认知与理解)、法治信仰(大学生对当前法律的信任度和整体评价)、法治态度(大学生对涉及自身具体法律行为的观点)、法治方式(大学生运用法律知识来处理问题时的态度和行为选择)四个维度问题,涉及大学生对法治的态度、信念,对法治价值、法律制度等等的认识、评价、反应及期望等多个方面内容。本次问卷调查持续三个月之久,共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1388份,回收率92.5%;其中有效问卷1262份,问卷有效率90.9%(样本情况详见图1)。调查对象中,男生656人,女生606人;汉族学生985人,少数民族学生277人;中共党员265人,共青团员820人,群众占177人;大一学生581人,大二学生404人,大三学生占178人,大四学生99人。对调查数据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学处理。
二、大学生法治意识调查结果
(一)法律知识
法治意识的强弱取决于法律知识的多寡。一般来说,对法律越熟悉或者掌握法律知识越多的主体,其法治意识也就越高;对法律不甚了解或者毫无常识的主体,其法治意识就相应越低;法律知识是根本,是法治意识的重要组成,而法治意识则是主体法律知识的体现,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可以说,大学生法律知识的多少,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法治意识的强弱。
早在1986年,我国教育部就在各高等院校中开设了专门以传授法律基础知识为任务的《法律基础》课,但作为一门基础必修课,学生多以应付考试为主,很难说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就掌握了大量丰富的法律知识。因此,真实了解大学生的法律知识现状,探究当代大学生对法律的认知和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
图1 接受问卷调查大学生专业分布
1.法律知识的来源
正确运用法律的前提和基础是对法律知识学习和了解的程度。调查发现,大学生了解法律的途径主要是: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68.54%、新媒体(网络)52.46%、学校课程46.52%。不难看出,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仍然是我国受众最广的传播媒介,是大学生了解法律的主要途径。同时,超过一半的学生选择通过网络等新媒体了解法律知识,可见作为新兴的信息传播方式在青年人中的盛行;对网络这把“双刃剑”,尽管褒贬不一,但调查表明,除了学习、娱乐、社交等用途之外,通过网站了解和咨询法律问题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选择。
2.对法律知识重要性的认识
调查发现(表1),75.27%的大学生认为法律很重要,16.48%的大学生认为法律重要。令人遗憾的是,竟然还有8.25%的学生认为法律与自己没多大关系,学校普法教育的缺失可见一斑。
表1 大学生对法律知识重要性的认识调查
3.法律常识和法律知识的储备
经过多年的法律基础教育,大学生的法治意识有一定提升,但对一些常识性的问题,调查结果还是让人失望。比如在问及“我国的法制宣传日是哪一天时”,仅有55.62%的同学答对,从一定层面上反映了高校对法律知识宣传的不足。另外,只有不到40%的同学能勉强说出我国的几部大法;仅仅有9.54%的同学清楚自己的权利义务,超过70%的同学大概知道自己的权利义务。总的看来,当代大学生对法律常识和法律知识储备及认知还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面上。
(二)法治信仰
大学生的法治信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对当前法治整体现状满意度,二是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任度。调查显示,相信法律能够维护公民切身利益、对法律有着坚定信心的大学生只有22.48%;能辩证看待法律的功效,认为法律既有正面能量,又有自身局限的大学生占62.27%。这些评价客观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法律有着一定信任和依赖的情感。同时,还有33.26%的大学生对法律没有信心,8.62%的大学生根本不相信法律能够维护自身利益,对法律完全持否定态度;还有部分大学生对我国当前法治的整体现状不满意,他们认为金钱、权利和社会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对法律有着影响。特别在我国社会,权大于法、立法缺失、司法腐败、暴力执法等乱象,为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形成带来了相当的负面影响,严重扭曲了部分大学生的法治信仰。[3]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消极思想如果不给予正面引导,在他们步入社会遇到不公平待遇或权益受到侵害时,就可能做出比较极端和错误的行为选择。[4]
(三)法治态度
法治态度是指大学生对涉及自身的具体法律行为的一些观点和看法。主要选择大学生对隐私权的观点和大学生的维权意识进行问卷调查。
1.隐私权观点
隐私权是一项基本的人身权利,“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调查显示,对于问卷中“偷偷尾随他人并私拍其生活照片”和“私自拆看他人信件”两项侵犯隐私权的内容,超过90%的大学生都能正确认知;同时,有11.46%的同学认为“背后议论他人”也是侵犯他人隐私权。
调查还发现,对于“学校在网上公开公布补考学生名单”这个行为,只有不到30%的学生认为学校公布成绩侵害了学生的个人隐私权。虽然这个问题长期存在争议,但就法律上而言,一般认为考试成绩属于学生隐私,张榜公布侵害了学生的隐私权。可见,对这个问题而言,大学生的认识并不清晰,这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长期倾向性的对学生权利的漠视、对管理权利的重视有直接关系。
2.大学生的维权意识
维权意识是体现大学生法治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可以反映出大学生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5]统计显示,只有40.64%的大学生只会保留大宗商品的购物凭证,表明部分学生已经意识到消费凭证的作用,但并不十分重视。让人失望的是,还有超过15%的大学生不会保留购物凭证,也就是放弃了出现纠纷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有力证据。可见,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和维权意识,在学习和生活中,没有注意保存和收集相关证据的意识,不利于自身维权时举证。
(四)法治方式
法治方式是指大学生运用法律知识来处理问题时的态度和行为选择。[6]统计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的法治意识还是比较强烈,大部分同学都能够选择正确的法律途径解决问题。比如在问及“您做假期短工或兼职会主动要求和用人单位签合同吗”时,55.28%的大学生回答“会的,合同能防止公司违约,维护自己的利益”;当问及“您哪些部门帮忙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时,46.64%的大学生选择了“公安局”;在问及遇到被侵权事件时,超过60%的大学生选择了“积极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由此可见,大学生在“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的法治方式处理问题意识值得肯定。
三、影响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因素分析
(一)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人治传统浓郁的社会,以言代法、权大于法、重德轻法等现象较为突出,全民的法治意识总体水平不高。[7]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息讼”的传统,在民间,对诉讼较为敏感,多以有官司为耻的观念。调查发现,传统的道德文化对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形成有着深刻影响,只有35.22%的大学生认为“官司诉讼是正常的”;而多达48.45%的同学认为“有官司诉讼丢人”;更可笑的是,居然还有38.66%的人认为“做被告丢人,原告不丢人”;我国传统“息讼”观念的影响,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可见一斑。而这种“以诉讼为耻”的观念不仅与培育大学生法治意识的矛盾的,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是矛盾的。[8]
(二)法治建设滞后
实事求是的讲,我国的法治建设不过20-30年的时间,相对而言是较为滞后的。虽然在十八大四中全会以后,确立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但我国的法律体系依然还很不健全,政府部门的执法与监督都还存在很多问题,法律的实施也存在很多漏洞,司法公正依然受到严峻挑战。[9]调查数据表明,88.52%的大学生认为我国政府执法不严、执法不公;80.36%的大学生认为当前社会权大于法的现象较为严重,导致社会相当一部分人(包括当代大学生)开始对法治产生疑虑和担忧。
(三)高校法治教育不完善
高校在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中,有着重要作用。但一直以来,我国大多数高校都只重视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对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法治意识培养有所忽视。在我国高校,就业率始终是高校工作的重心,学校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技能教育培训的重视远远高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和法治观的教育,从而难以形成重视法治观教育的大环境。[10]调查显示,只有32.6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学校“很重视生法治意识的提升”,而有54.75%的大学生认为“学校不重视”,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大学生整体法治意识培育亟待加强的原因。
需要指出的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一门基础必修课,其教学效果的好坏,与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成效有着很大关系。但因为课时少、内容枯燥、教师缺乏相应司法经验,很难把这门课讲的生动易懂,大大影响了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实效性。[11]调查数据表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师资水平、教学方法等方面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着课程设置“繁而杂”,教学内容“滞后于现实,重理论、轻实践”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
四、培养和增强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对策措施
(一)国家和社会层面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需要创设有利于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良好社会环境。首先,从立法方面要求由国家权力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各种法律、法规和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立法工作,形成全体人民共同遵守的法律制度,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12]其次,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的同时,积极开展全方位的法律服务。[13]。
(二)学校层面
大学生法治意识的高低与学校教育有着直接关系,而学校法治培育水平的好坏又取决于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因此,学校领导应从思想观念上,将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切实提高法治教育的地位,充分认识到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对大学生全面发展、学校依法治理、国家法治建设的重要意义。将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效果纳入校领导工作绩效的考核中;改进课堂教学、突出课堂教学重点、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合理安排教学课时,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主渠道的作用;[14]在政策上给予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工作最大支持,并加大课堂外的校园法治教育活动经费投入,改善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基础条件和教学设备。
(三)学生自身层面
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还是应该充分认识到法治教育的重要性,树立法律信仰、养成法治意识,学会用运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15]在生活中理论联系实践,经常参加与法律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当代大学生热爱学习并且善于学习,虽然在一定阶段,其法治观念还比较淡薄,但他们可塑性极强,只要社会、学校和家庭能积极引导和激发他们自主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走进司法机关,采取合理合法的方式参与和学习侦查、起诉、审理等司法实践,将极大促进大学生法治意识的提高,树立对国家司法的崇尚。[16]
[1]李治,宋广成.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研究[J].学周刊,2016.08.
[2]林俊,夏欢.论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基于<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若干思考[J].武汉商学院学报,2015.06.
[3]徐霖.法治教育的价值导向与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培育[J].思想理论教育,2015.02.
[4]李全文,胡鹤玖,杨新宇.加强和完善大学生法治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8.14.
[5]王蕴慧.高校法治教育的发展历程、现状与探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04.
[6]吴峰.新时期高校法治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3.
[7]蔡晓卫.论高校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J].中国高教研究,2014.03.
[8]陈星宇.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J].法制博览,2015.17.
[9]白昕,杨兴香.论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地方高校法治教育的发展[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10.01.
[10]龚慕霞.依法治国视野下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探析[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11]孙由体,胡方红.略论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0.
[12]王丹,赵改萍.培育大学生法治信仰的现实意义[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12.
[13]李朝康.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研究[D].云南大学,2012.
[14]郭新建,岳雪.当代大学生法治意识提升路径研究[J].人民论坛,2015.35.
[15]王逸曼.我国高校法治教育环境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2.
[16]王音寰.法德结合促进高校法治教育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G
A
2095-4379-(2017)22-0021-03
张端(1976-),女,重庆人,硕士,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
四川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层司法能力研究中心研究课题(JCSF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