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非遗传承之道
2017-08-28陈荟竹冯雅可
陈荟竹 冯雅可
突破传统手工技艺的桎梏,不断探索新时代的创新传承,为道明竹编注入了崭新的生命力。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用过竹编的簸箕,买过竹篮装的端午粽子礼盒,在餐厅或者民宿看到过竹编的灯罩,也许还夸赞过它们的精巧匠心。然而,可能大部分人并不知道“道明竹编”——这个发源于成都市崇州市一个普通小镇上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道明竹编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前些年因为工艺落后、技术老化、身怀绝技的竹编艺人后继乏人等,道明竹编工艺日渐萎缩,渐渐成为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7年,“道明日用竹编技艺”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4年11月,“道明竹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近期,中央美术学院大三的学生罗琪锟到道明镇上学习竹编技艺,为毕业设计做准备;建筑设计师林边来到道明,请竹编手工艺人帮忙搭建一座建筑展台,用于公司参加今年9月的芝加哥双年展;90后传承人杨隆梅则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进行竹艺研修研习,她微博上的动态显示她最近刚参加了明斯克的“中国非遗文化周”……
突破传统手工技艺的桎梏,不断探索新时代的创新传承,为道明竹编注入了崭新的生命力。落寞不再,重获新生的道明竹编正在一条明亮的大道上“飞奔”向前。
为传统技艺注入高附加值
“小罗啊,你大老远跑过来学手艺,我这个师傅肯定不会让你空手而归。”7月19日下午,道明镇“丁知竹”竹艺馆后院,竹编大师丁志云正手把手地教罗琪锟编竹篓,从打底开始,事无巨细。不过传统竹编工艺的复杂与精巧,还是让这位国内顶尖美术院校的大学生手足无措。
2013年3月,“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传统竹编研究实习基地”在道明镇挂牌成立,这是国家级美术院校在国内建立的第一个传统竹编研究实习基地,道明竹编也因此走进了大学殿堂,成为中央美院新开设的民间文化课的教学内容之一。2015年5月,崇州市人民政府和中央美术学院正式签订中央美术学院崇州教学实践基地的协议,启动了以道明竹编为核心内容的“蜀州艺进”项目。
经过与高校合作,道明竹编从日常技艺转化成为匠心独具的现代工艺,家居产品设计专业的罗琪锟对这一转变的认知更加鲜明。竹编同家居产品的结合是他一直思考的课题。一方面他承认年轻人相较于传统的东西更喜欢现代的热闹的玩意儿,但是另一方面他们珍惜并尊重传统,他希望他的设计能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基础上为我所用,用新的血液来延续传统。
罗琪锟拿起桌上摆放着的瓷胎竹编的茶艺杯给记者举例说:“瓷胎竹编纯手工的性质和设计感让竹编工艺的附加值大幅上升,除了传统的篼、篮、盘、碗类型的竹编,我们也很需要这样的竹编产品,高附加值意味着这个技艺能够‘活下去。”
仔细翻看之前中央美院同道明竹编的合作成果照片,传统与创新结合得如此之好令人感叹,两者的合作让道明竹编获得新的生命力,而高校学生也达到了学习目的,双方实现了共赢。
“PAST FUTURE”发展式的传承
在道明镇继军竹制品厂的后院里,加工好的细竹条铺满架子,四处堆放着编好的竹篮、竹篓。林边正与竹制品的负责人、也是道明竹编传承人卿玉芳讨论制作参加芝加哥双年展的建筑展台细节。
林边是一个“海归”,现就职于上海一家建筑设计公司,今年因为客户提出了建造竹屋的要求而来到道明,因此与竹编结缘。公司决定参加芝加哥双年展的建筑模型作品,也选择了在道明镇完成其中之一的竹编版本。
林边说,决定做竹编版本的建筑模型出于各种因素的考量,当下建筑行业的一个趋势是将传统建筑材料与现代工艺相结合。竹作为建筑材料来看有其自身的优势,作为建筑设计行业的从业者通过设计和工艺则能够把竹的优势更好地发挥出来。
说着林边带记者看了正在制作中的模型,看似普通的竹编外观里,是建筑设计师精确设计出弧度的框架。林边直言,如果没有这个框架,仅凭竹编并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最近的双年展中也提出了‘PAST FUTURE的主题,传达出发掘传统材料潜力的建筑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在林边看来,竹编并不是蜗居一隅的普通技术,它理应享有更广阔的发展天地,但是固守不变的传承并不会带来变化,发展式的传承才能走到最后。
年轻的非遗传承人
卿玉芳的女儿杨隆梅是道明竹编少有的年轻传承人。同镇上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杨隆梅毕业之后并没有选择回到家乡从事竹编行业。2012年家里遭遇了火灾,这个变故让杨隆梅决定回到家里帮忙。五年过去了,杨隆梅也由最开始的生涩变得胸有成竹,在多个非遗文化展上都能看到她自信的身影。
另一位年轻的传承人丁春梅,每年她都会抽出时间到中央美院“偷艺”,中央美院也以開放的姿态接纳这位年轻的非遗传承人。丁春梅在中央美院的学习让她看到了道明竹编更宽阔的发展前景,瞄准“高端定制”,她和父亲丁志云一同创建的“丁知竹”工艺有限责任公司去年的销售额达到了200万元。
尽管如此,道明镇上年轻一辈还是少有人愿意从事竹编行业。丁春梅告诉记者:“除了七位传承人,镇上还有四十多位技艺精湛的老师傅,但是年轻一辈相当少。”现状如此,丁春梅没有焦急丧气,她有自己的看法:“只有道明竹编真正做好做强了,成为一项有前途的事业,才会有更多的年轻人愿意从事。不仅是因为兴趣,还因为竹编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将非遗保护、传承和创新活动结合,是新时代下提高手工艺人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有效途径。”崇州市文化体育旅游局副局长石奕介绍,经过几年的探索,道明竹编已经形成了一个以道明镇为中心,辐射济协、王场、白头、公议等乡镇的竹编手工产业片区,片区内从业人员5000余人。2016年竹编产值达8000余万元。
在道明,竹编这一传统技艺不再岌岌可危,而是一把打开群众致富门的“金钥匙”。
(责编:陈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