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融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2017-08-28肖才远张桂菊唐杰李新社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年9期
关键词:校企融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

肖才远+张桂菊+唐杰+李新社

摘要:校企融合协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搭建应用型人才成長平台,营造应用型人才发展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体系、内容体系、保障体系、评价体系和管理体系等方面进行校企融合的深度研究,探寻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深度融合的途径与方式,构建符合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实践教学体系。关键词:产学对接;融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地方本科院校办学规模持续扩大,出现了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目标定位不清、内涵建设不足、同质化倾向明显等一系列的发展性问题。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推进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流程。引导和促进部分地方本科院校转向应用技术型高校,实现地方本科院校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为此,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构建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自身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

实践教学是教育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相互支持、相互依托,是树立学生工程意识,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应坚持“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目标要求;以产学研合作为主线,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发展实际;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以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竞争力和发展能力;以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为动力,进一步构建和完善符合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原则

为实现高素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必须进行积极探索,使其具有目标性、特色性、实用性和开放性。

(一)目标性原则

紧紧围绕学校人才培养规格、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二)特色性原则

特色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因此,确立以素质教育为突破口,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创新能力培养为关键,产学研结合为载体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

(三)实用性原则

要充分反映相关专业领域的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要求,与行业技术领域的岗位发展紧密相关,做到体系内的实践教学环节层次分明、分工明确,避免出现实践教学内容交叉重叠或断层现象。

(四)开放性原则

增强实践教学内容的广泛性、丰富性、多样性。在总体培养方案的指导下,学生既可在课内完成实践,也可在课外完成实践。实践时间、场地、内容及对学生的管理应具有开放性,学生可充分利用资源,发挥自己的优势,提高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

三、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框架

(一)构建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

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在实践教学体系中起着核心作用,是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前提和基础,是以打造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以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为核心,以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主线,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素质要求,制定各实践教学环节具体教学目标,明确具体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在构建工程专业目标体系时,首先应明确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总体目标,再将总体目标分解成若干子目标,如理论知识目标、素质教育目标、专业技能目标、专业岗位能力目标、创新技能目标等,这些子目标呈现依次递进的关系,在人才培养方案不同阶段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得以体现,因而在构建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时,要围绕若干子目标的能力要求,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层次,确定各种目标要达到的范围和程度。

(二)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内容体系的建立要依据专业对学生实践能力总体要求而建立,要将各实践教学环节具体教学目标落实到实践教学活动中,构建时应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出发, 注重实践教学内容的分层化、模块化。教学内容体系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实验、实训(实务)教学。

(1)实验教学:参照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相关部委的专业评估或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对实验教学的相关要求,突出各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构建科学、系统、先进的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体系分为计划内实验和计划外实验两部分。计划内实验为依据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学生必须完成的课内实验或独立设课实验,具体分为: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及专业方向实验三个模块;计划外实验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拓展性实验,主要包括:固定拓展性实验和学生自拟拓展性实验。各专业除了要设置向学生自由开放的拓展性实验外,计划内实验项目也要向有兴趣的相关专业学生自由开放。

(2)实训(实务)教学:主要通过模拟实际工作环境,采用真实工作项目的教学案例,对学生进行职业应用能力训练,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工程实践经验及团队合作能力。工科类专业、艺术类专业、医学类专业等应用型专业必须设置独立的实训课程或实训环节,实训内容可以是某一单一技能的实训也可以是综合实训,实训课程(环节)可安排在校内实验室(实训室)或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根据教学条件可以采用真实实训和虚拟实训的教学方式。

2.实习、实践教学。

(1)实习教学:包括金工(电子电工)实习、教育(见习)实习、生产实习(含认识实习、毕业实习)等。

金工(电子电工)实习是工科专业学生至关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本必修课,是机械类、电气类、电子类等专业学生熟悉加工生产过程、在培养学生工程素养、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专业知识、树立良好劳动观念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育(见习)实习是师范类专业学生职业化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师范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有力措施,是全面检查并进一步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必要途径。教育(见习)实习主要包括师德师风体验、教学技能实践、班级管理实践、教研实践等环节。教育(见习)实习一般不少于一个学期(不少于18周),其中课程见习、教学观摩不少于5周,试讲、试教不少于13周。

生产实习(含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巩固理论知识,提高专业技能的有效途径,是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重要方式,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是专业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应结合专业教育的条件和特点,以及专业评估(认证)的相关要求提出具体要求。

(2)实践教学:主要包括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职业技能培训及社团实践等。社会实践主要通过调研、考察、服务等形式,以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为载体开展,如访故居、短期挂职锻炼、岗位见习、科技推广、社区服务等;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含义工活动)是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职业技能培训是以素质拓展和技能培训方式获得职业技能资格认证;社团实践主要是通过注册为专业社团会员,并参与专业社团活动。

3.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主要以创新(创业)培训、创新(创业)类竞赛、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创业)项目培育、创新(创业)项目孵化、科研立项、学科竞赛、开放实验项目、科研训练、科技学术报告、专利及论文成果等形式开展。学生可根据兴趣、爱好、特长和个人能力,结合所学专业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创业)方面的训练和指导。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高层次、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及创造创业竞赛活动,提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4.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设计(论文)。

(1)课程设计(学年论文)

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是在相关专业主干课程教学任务结束以后进行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着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锻炼创新实践能力。选题应既有代表性,又有实际意义,既能联系多方面的概念和基本理论,又能达到一定技能训练的目的,优先选择与教师科研项目、实验室建设、社会生产实际、工程建设或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

(2)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在毕业之前完成学业的标志性成果,具有终端性、综合性和集中检验性,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教学环节。同时,也是衡量高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指标,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主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根据选题的客观条件、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或反映社会生活的科研实践训练。指导老师要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的全过程监控,从组织、计划、选题、开题、管理、成绩评定、答辩等各个环节进行指导,不断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水平和质量。

(三)构建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以“双师双能” 型教师为主体,高质量的实践教育基地和实践教学教材以及相应的实践教学经费为保障。

1.打造“双师双能” 型师资队伍。

打造一支 “双师双能”的师资队伍是实践教学的关键,是造就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重要保障。建立 “教师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 “双资格证书”准入制度,完善“双师双能”教师培养与激励机制,促进教师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

一是建立“双师双能” 型教师引进制度。坚持工程类专业引进人才应具有企业行业工作经历的技能型人才,重点引进在国内技能大赛中获奖的高技能人才。

二是建立專业教师顶岗工作制度。担任专业技术课程教师须定期下到相关企业行业、中小学顶岗工作或兼职,参加生产、管理、教学或科研实践工作。鼓励从事专业教学和科研的老师不定期下到企业、行业进行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技术研发等生产科研活动。

三是建立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制度。因地制宜,多形式、多途径开展校本培训和校外进修工作,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重点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条件培养青年教师,通过岗前培训、青年教师导师制、教学观摩、实践指导等形式,提升青年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

四是建立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制度。积极与企业行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聘请既有实践经验又能胜任教学任务的企业技术骨干或行业专家承担课程教学任务,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实验实训,帮助校内教师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提高实践能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五是建立教师执业资格证书制度。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由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等权威机构组织职业技能考试、开展与本专业实践技能相关的国家职业(执业)资格、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职业能力认证及职业技能鉴定等资格认定工作。

六是建立校企合作项目研究支持制度。通过实践调研、技术服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开发等形式,引导教师参与工程实践、技术开发、产品研发等社会经济活动,提高教师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2.全面规划建设实践教育基地。

实践教育基地是学校与行业、政法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基于互惠互利原则,联合建立的具有一定规模、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活动场所。实践教育基地是丰富学生实践内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促进产教融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贴近社会办学的必然选择。需要根据专业性质和特点,行业和区域产业人才需求,高质量、高标准建设。校内实践教育基地注重仿真性、先进性和完整性,尽可能模拟职业环境和岗位环境,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注重稳定性、层次性、规范性。

3.大力推进实践教学教材建设。

实践教学教材是体现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在教学授课过程中具有正确引导学生学习,保证教学质量的作用。为此,必须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支持教材建设。根据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要求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开展实践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规格等方面研讨,与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有关部门合作编写专业实践教学教材。

4.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

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资源优势,实验室在完成正常教学、科研任务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开放。实验室开放的形式、内容可采用灵活多样方式,以学生自学为主体、教师指导为辅。

(四)构建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构建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规范实践教学宏观管理的有效手段。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学生评价、同行评价、教学督导评价及教学委员会评价三个方面,其中学生评价属于基础性评价,同行评价和教学督导评价属于认定性评价,教学委员会评价属于审核性评价。

1.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主要通过网上评教系统开展,学生通过教学管理系统对任课教师进行评价,通常在课程考核前完成。学生也可通过发放学生问卷调查方式进行。

2.同行评价。

同行评价主要通过现场听课、检查实践教学文件、学生座谈会或发放问卷方式进行,由同行教师重点对从事实践教学工作的新教师或新开设实践课程的教师开展,也可对在学生满意度调查中课堂教学效果较差教师、在实践教学检查中学生反应较大的教师或申报优秀教学成果獎的教师开展,通常在学期结束前完成。

3.教学督导评价。

教学督导评价通常以现场随机听课方式进行,参照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计划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考察、评价。评价中着重关注教师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关注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委员会评价。

教学委员会评价主要以集中审议方式开展,在学生评价、教学督导评价的基础上对教师教学质量开展审核评议,通过审核评议最终认定结果。

(五)构建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主要是通过对各实践教学环节的宏观管理,及时评价、反馈,了解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并加以实施,形成监管、调控、整改于一体的闭环管理体系。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科院校来说,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是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主要目标。因此,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运行管理。

组建由校级领导、专业学科带头人、企业专家、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有经验的实践教学管理人员组成的实践教学管理委员会,明确职责与分工,保证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组成成员应及时对实践教学环节运行情况进行反馈、汇总、分析,提炼有效部分信息,提供给实践教学管理委员会作为政策优化的依据,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2.制度建设与管理。

在制定实践教学管理的相关规范、实施制度、质量监督措施时,既要注重全面性,又要注重时效性和可操作性。

3.质量标准管理。

实践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是为保证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和效果而对实践教学环节目标、内容、程序等制定的一种规范。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有利于实践教学环节全程质量监控,有利于规范实践教学活动,有利于端正教师的教学行为,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结束语

实践教学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本科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锻炼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坚持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坚持走产教融合和合作发展之路,不断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深化校企合作,构建一个比较完善的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出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参考文献:[1]刘俊,汪烨,杨惠勤,施桢.基于工程项目的机电一体化综合实验教学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08).[2]夏建国,刘晓保.高等技术教育: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路向选择[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2,(01).[3]刘俊,李荣斌,汪烨,王廷军. 基于工程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为例[J].职教论坛,2012,(07).[4]魏克湘,刘迎春,董丽君,黄麓升,谌新年.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01).[5]刘玉娟,周海君,崔健.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机电气实训平台研制与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12).[6]陈晨,孙友宏,陈宝义,徐佩华,王如生,邹琳琳.优质教学资源协同创新 构建地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培养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6,(09).[7]贾卫平.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应用型机械类人才工程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01).[8]张桂菊,肖才远.基于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机械工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44).

猜你喜欢

校企融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浅析
校企深度融合背景下高职模具专业课程体系重构与实践
生物工程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开展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衔接的探析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