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山苗锦:万缕千丝 成其工巧
2017-08-28徐丰山
图 文/ 徐丰山
雷山苗锦:万缕千丝 成其工巧
图 文/ 徐丰山
◎苗族盛装
在我国古代丝织品中,“锦”被认为代表着中国织造艺术的最高成就。
织锦艺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礼记》《诗经》中就有许多关于织锦的描述。据《周礼·仪礼·聘礼》记载:“公降立,摈者出,请上介奉束锦。士介四人,皆奉玉锦束请觌。” 其大意为:人们要求见国君,都要捧着玉锦束以示礼仪。可见早在我国西周时期,锦即为国之聘礼,凸显了锦地位的尊贵。
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大塘镇是贵州贫困乡镇之一,该地素以短裙苗族和苗族锦鸡舞著称。这里的苗族自然村寨至今仍保持着传统刺绣、织锦技艺。在这美丽的苗家织锦中,人们能够领略到苗家人独有的衣饰文化。据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甘小芝介绍,自打八岁起她就跟着母亲开始学习织锦技艺,母亲手把手地把纺织、刺绣、织锦等技艺传授给她。苗族织锦技艺究竟起源于何时已无文字可考,苗家人仅仅依靠口手相传,世代承袭着这一悠久的民族民间传统技艺,至今仍能保留下来,就是一种奇迹。
◎苗族锦鸡带
关于织锦的来源,民间有着这样的传说,苗族先民们上山打猎时常常会猎取到锦鸡,苗家妇女们就将漂亮的锦鸡羽毛装饰到自己的衣服上。随着岁月的变迁,人们对艳丽色彩的这种追求,逐渐演化为用针线仿照锦鸡羽毛的色彩和纹样,编织成围腰带、裙片带、花手帕、头巾丝带等着装上的纹饰。
苗族是一个对色彩有着极强感知力的民族,他们喜欢色彩的大开大合,这也造就了他们对锦鸡这种动物的崇拜,把化身为“锦鸡鸟”当做自己的精神寄托。所以,当苗家有贵客来临或去作客,大多都要赠送花带,以示礼仪和尊重。苗族姑娘往往也会把精美的花带作为爱情信物送给自己的心上人。姑娘出嫁时,陪嫁物中必定有自己亲手制作的织锦。苗家人衡量一个苗族姑娘是否心灵手巧、聪敏贤惠,大多会从这个姑娘身上穿戴的织物去寻找答案。
◎绣 片
◎苗族盛装袖口锦块
苗族织锦利用当地所产的蚕丝、苎麻、木棉等纤维染彩,采取通经断纬法和通经通纬法手法而织,尤以通经断纬编织手法织出色彩斑斓的锦为多。清嘉庆年间田雯所著《黔书》称,这种织法为“通经回纬”,其纹样大多以菱形、方形、条形为主等尤以菱形纹的运用为最,几何纹、字纹、团花,相互连续、延伸、扩展,框形内外挑满不同的取自大自然动植物纹等花纹图案。图案纹样饱满对称、四方连续,色彩斑斓鲜艳,对比性强。苗族织锦不仅仅是苗家人简单的实用衣物、配饰,更体现了苗族人们对美的向往和期盼。
◎甘小芝在织锦
◎花带(整体)
◎甘小芝指导学员织锦
以万缕千丝成其工巧。一件苗族织锦制作的完成往往倾注绣娘大量的心血,据甘小芝介绍,花纹复杂的织锦往往一天仅仅能够织造五六厘米,十分繁复,耗费工时,“如妇人一衣,终岁方成”。古人称织锦“寸锦寸金”,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文化内涵和收藏价值。2008年,贵州苗族织锦技艺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12年,甘小芝在贵州省纪委、各级政府的帮助下,怀揣传家宝、执着与梦想,成立了专门从事苗族刺绣、织锦技艺的公司,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标准化”模式,与农户松散型联合,精准帮扶贫困农户,遍及雷山县8个乡镇中的7个乡镇150多户人家,被帮扶农户年收入户均提高2000元到3万元不等。2014年,甘小芝的公司被授予黔东南“州级扶贫龙头企业”,2016年被授予黔东南“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责任编辑 袁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