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功能检测用于脑出血患者的预后判断价值
2017-08-28方锡刚
方锡刚
(湖北省武穴市第二人民医院,湖北 黄冈 435400)
凝血功能检测用于脑出血患者的预后判断价值
方锡刚
(湖北省武穴市第二人民医院,湖北 黄冈 435400)
目的 探究凝血功能检测结果应用于判断脑出血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124例,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根据124例脑出血患者首次凝血功能检测结果,以正常值为参照,观察组(68例)为3个及以上凝血功能发生显著变化,剩余则为对照组(56例)。分别在患者入院时、发生出血后12 h、24 h、48 h、72 h,采集空腹手肘处的静脉血样,比较分析两组凝血指标变化及转归情况。结果 出血后48 h、72 h,观察组AT-Ⅲ的下降水平及ET-1、D-D、TM的上升水平均非常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患者病情转归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凝血功能检测用于脑出血患者的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对于凝血功能检测指标发生异常者应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改善预后。
凝血功能;脑出血;预后判断
脑出血又名脑中风,多见于中老年人群,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肢体瘫痪、语言障碍、意识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同时该病具有发病急、出血量大、病程短等特点,患者致残率较高,据有关研究数据统计显示,脑出血的致残率高达60%[1]。目前多从患者的出血位置、出血量和意识水平判断患者的预后。有研究表明,脑出血患者的凝血功能检测结果可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的依据,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2]。本研究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124例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凝血功能检测结果应用于脑出血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临床价值。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124例,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排除合并免疫疾病、血液疾病及脏器疾病患者。其中男71例,女53例;年龄37~69岁,平均(45.69±5.78)岁;高血压性出血91例,动静脉畸形性出血17例,动脉瘤性出血16例;深昏迷22例,昏迷54例,浅昏迷23例,处于朦胧状态或嗜睡25例;双侧瞳孔散大20例,单侧瞳孔散大85例,双瞳孔缩小19例;CT结果显示:脑室出血5例,颅内皮层下出血1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0例,丘脑出血29例,壳核出血52例。根据124例脑出血患者凝血功能检测结果,以正常值为参照,观察组(68例)为3个及以上凝血功能发生显著变化,剩余则为对照组(56例)。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临床可比。
1.2 方法
分别在患者入院时、发生出血后12 h、24 h、48 h、 72 h,采集空腹手肘处的静脉血样,所得血样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凝血功能指标,包括抗凝血酶Ⅲ(AT-Ⅲ)、内皮素-1(ET-1)、D-二聚体(D-D)、以及血栓调节蛋白(TM)。
1.3 观察指标
(1)对比观察两组在入院时、发生出血后12 h、24 h、 48 h、72 h的AT-Ⅲ、ET-1、D-D、TM水平。(2)对比评价两组转归情况。转归情况包括:良好、病残、植物状态、死亡。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两组凝血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出血后48 h、72 h,观察组AT-Ⅲ的下降水平及ET-1、D-D、TM的上升水平均非常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见表1。
表1 两组凝血指标变化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凝血指标变化情况比较(±s)
注:*与对照组同时间段对比* P<0.01。
组别 时间 AT-Ⅲ(mg/L) ET-1(pg/ml) D-D(μg/L) TM(μg/L)参考值 347.15±8.25 0.71±0.05 0.30±0.45 34.95±0.65观察组入院时 309.89±6.53 1.15±0.06 0.42±0.12 36.54±0.31出血后12 h 313.68±6.44 1.16±0.07 0.46±0.11 38.70±0.43出血后24 h 286.57±4.69 1.20±0.07 0.48±0.25 39.60±0.62出血后48 h 213.25±5.22* 1.85±0.06* 0.95±0.75* 41.25±0.95*出血后72 h 193.54±5.14* 2.48±0.13* 0.98±0.84* 48.91±0.96*入院时 310.25±5.99 1.14±0.05 0.40±0.11 36.49±0.35出血后12 h 313.79±6.25 1.15±0.06 0.43±0.14 38.71±0.45出血后24 h 287.63±4.85 1.13±0.07 0.45±0.20 39.10±0.73出血后48 h 245.63±4.78 1.07±0.03 0.38±0.52 37.10±0.69出血后72 h 248.65±5.66 0.95±0.04 0.39±0.49 40.22±0.59对照组
2.2 病情转归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病情转归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病情转归情况比较(n,%)
3 讨 论
脑出血作为临床上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其发病原因主要有动脉瘤、血液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长期以来,患者的出血位置、血液形态、出血量、急救时间和意识水平作为判断患者的预后指标。近年来,随着急性出血类疾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研究学者们对预防血栓、止血等领域的研究也越发深入。研究显示,凝血功能检测结果可作为脑出血患者的预后判断指标,在其治疗过程中可进行有效的干预[3]。AT-Ⅲ具有防止血栓发生的功能,当血液中凝血活性发生下降时,血液中AT-Ⅲ的消耗增加,因而在脑出血患者的血液中AT-Ⅲ水平下降较为明显。有研究显示,ET-1是一种具有强烈收缩血管的功能的细胞因子,在患者发生脑出血时会发生应激性血管收缩,因此ET-1可作为脑出血患者的预后评价指标[4]。D-D作为纤维蛋白单体水解产生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可有效对纤溶过程进行标记,所以当患者发生脑出血后,体内止血和凝血失衡,D-D含量发生代偿性升高。TM作为一种凝血酶受体,当血管内皮细胞发生损伤时,TM水平会发生下降[5]。
在本研究中,出血后48 h、72 h,观察组AT-Ⅲ的下降水平及ET-1、D-D、TM的上升水平均非常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患者病情转归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脑出血患者凝血功能检测结果异常越明显则代表患者的预后越差,AT-Ⅲ、ET-1、D-D、TM这4项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情况与脑出血患者预后紧密相关,凝血功能的检测有利于及时了解脑出血患者的病情,为其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不过,仅通过本文4个凝血功能指标难以全面判断脑出血患者预后情况,需要进一步的大量研究。
综上所述,对于凝血功能检测结果变化越大的脑出血患者其预后就越差,凝血功能检测结果可作为临床医师判断脑出血患者预后的依据。一旦发现脑出血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发生异常时,应及时采取措施,改善预后。
[1] 刘 伟,初晶学.凝血功能检测在脑出血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6,19(1):61-63.
[2] 王昆鹏,呼铁民,王维兴,等.降钙素原对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J].临床外科杂志,2015,23(10):757-759.
[3] 杨 成,贾 靖,崔 伟,等.连续动态颅内压监测对预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价值[J].中国急救医学,2016,36(10):948-951.
[4] 史立信,臧颖卓,王清涛,等.阿司匹林相关性脑出血患者的预后、部分凝血指标改变与对策[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6,24(4):236-240.
[5] 常久魁,刘晓荣,郑建辉,等.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浆Hcy水平变化及其预后评估价值[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16(11):512-514.
本文编辑:王雨辰
R544.1
B
ISSN.2095-8242.2017.033.645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