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中东局势及中国与中东的关系
——访著名国际问题专家李绍先

2017-08-28

党员干部之友 2017年8期
关键词:阿拉伯中东政治

□ 本刊记者 邢 华

当前中东局势及中国与中东的关系
——访著名国际问题专家李绍先

□ 本刊记者 邢 华

记者:李院长,您好!作为研究国际问题的专家,您认为研究中东的学者是最不怕失业的。这个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李绍先:中东这个概念是欧洲人提出来的。欧洲人把离他们近的东方称为近东,不远不近的称中东,远的称为远东。现在,世界各国多把北非和地中海东岸的西亚视为一体,统称中东。

如果说,当前世界正处于400年未有之大变局,那么中东则处于100年不遇的大乱局。作为世界公认的地缘政治最复杂的地区,中东也是当今国际局势最动荡的地区。今天,叙利亚已经很难说是一个主权完整的国家,处于完全被撕裂、撕碎的状态,领土主要被“伊斯兰国”、库尔德武装、叙利亚政府军、反政府武装等四股力量分割;另一个大国伊拉克的政治秩序同样出现解体的危险,2003年伊拉克战争以后,伊拉克逐渐分裂成三部分,一直延续到现在;2014年,“伊斯兰国”异军突起,势力不断扩张,占领的地域面积不断扩大,一度达到25万多平方公里。

伊拉克和叙利亚所在的地区是中东腹地,是阿拉伯最富庶的地方。这里的政治秩序坍塌了,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中东地区的政治秩序崩溃。将来会怎么发展?人们看不清楚,也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中东绝对不可能回到原来的政治秩序。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中东的学者是最不怕失业的。

记者:为什么说中东是地缘政治最复杂的地区?

李绍先: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中东地区就是个“十字路口”,而且是双重的“十字路口”。

中东是全球地理位置上的“十字路口”,是欧、亚、非三大洲的结合部。这里的欧洲和亚洲结合部,就是穿越土耳其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贯通黑海和地中海。这里的亚洲和非洲的结合部,就是从地中海穿越红海进入印度洋的苏伊士运河和曼德海峡。所以,地理位置的战略重要性,让中东成为全球地缘政治的战略高地。古往今来,有很多名人讲过,“哪个国家掌握了中东,就管控了世界”。

更为重要的是,中东是东西方文明的“十字路口”。几千年来,东西方文明交流、碰撞、融合、冲突、战争最激烈的地方,就在中东。从宗教上来讲,世界最古老的宗教犹太教、在犹太教基础上创立发展起来的基督教、在犹太教和基督教影响下创立和发展起来的伊斯兰教等世界三大一神教(只信仰一个神的宗教)都诞生在这里。耶路撒冷老城就是这三大宗教的圣地,三者发源地高度集中、交融。从民族上来讲,中东有阿拉伯民族、波斯民族、突厥民族、犹太民族和库尔德民族五大古老民族。

几千年来,在这两个“十字路口”的作用下,中东积淀下来的地缘政治中的文化、政治、经济、历史底蕴极为独特,成为国际上地缘政治最复杂的地区。

记者:未来五到十年,中东形势会呈现什么样的局势?

李绍先:总的来看,未来五到十年的中东形势,是一个“三期叠加”的大乱局。

第一个是地区政治版图重构期,也就是在政治版图崩溃之后,重新构建中东政治秩序的时期。第二个是阿拉伯国家政治经济社会转型期。“阿拉伯之春”的发生,使阿拉伯各国政府都陷入了危机,对国内以及周边地区的形势掌控能力大大下降,也导致了西方特别是美国强力的政治和军事干预。在大变局的背景下,各阿拉伯国家不得不开始政治经济社会转型。比如沙特阿拉伯,虽然躲过了“阿拉伯之春”的冲击,但是也不得不举行地区选举,妇女破天荒第一次获得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第三个就是地区地缘政治力量均势重建期。中东地缘政治力量严重失衡以后,将来必须逐渐恢复到均衡状态,才能走出当前的大乱局。“三期叠加”大乱局,中东地区当前就处于这样一个状态。

记者:当前,中国与中东国家是什么样的关系?

李绍先:近十多年来,中东和中国的密切度、关联度越来越高,主要体现为经济利益、安全利益和战略意义。

李绍先,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问题顾问、特邀评论员,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原副院长,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研究院院长。 本刊记者 孙大勇/摄影

经济利益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中东是中国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不可替代的主要来源地。我国进口石油已经超过总需求量的60%,预计2020年进口石油将达到总需求量的70%。我国现在发展清洁能源,用天然气取代煤炭,而天然气的主要来源也是中东,特别是波斯湾。第二,中东是公认的21世纪最具潜力的市场,也是中国重要的大市场。2014年,中国和中东国家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3000亿美元。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后,中国一些传统的出口市场出口或是负增长,或是出口增速明显下降,唯有对中东的出口仍有大幅度增长。

在安全上,中国和中东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中东是伊斯兰教的核心地带,而地理距离相对较近的中国西北部是穆斯林聚居地区,生活着2000多万穆斯林。可以说,中国西北部的安全形势和稳定,与中东密不可分。

中国与中东的战略关联度更加密切。中东是世界地缘政治战略高地,对中国的战略影响始终存在。近几十年来,中东形势的动荡、动向对世界产生普遍的影响,对于中国改革开放所处的国际环境,影响尤其深刻。举例来说,美国爆发 “9·11”事件后,随即采取全球反恐行动,将反恐的战略重心转移到了中东。由此,中国的国际环境又一次迅速得到改观,2002年中共十六大还提出了“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决策。这种战略机遇期就是国际环境变化中出现的对中国发展非常有利的一段时期。所以说,中东乱局中,中东和中国的战略关联越来越密切、直接、深刻。

记者:中东是我国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绕不开的枢纽地区。在当前的大乱局下,我们应该如何趋利避害地应对呢?

李绍先:中东对中国来讲越来越重要,我认为有三个思路是应该考虑的。

一、与伊朗和土耳其“一带一路”互联互通。伊朗和土耳其是中东地区两个非阿拉伯的主要国家,在这两个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具有现实可行性,值得我们去积极开展合作。伊朗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人口适中、历史文化悠久,但是30多年来,内政外交恶化,特别是外部的孤立、制裁严重制约着伊朗的发展,正处于百废待兴的时期。伊核协议达成后,伊朗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因此,在其经济急需复苏和发展之时,加强与“一带一路”对接,推动与中国互联互通,显得尤为重要。现在土耳其国际处境很尴尬,把所有邻国关系都搞僵了,并且国家经济面临下滑的严重挑战。土耳其在地缘政治上是东西方的重要桥梁,是我们实施“一带一路”的一个战略要地,与中国在战略上互有需求,所以,土耳其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充满了热情。

二、与地区阿拉伯国家突出双边合作、注重区域合作。习主席2016年年初去中东访问,选择了沙特阿拉伯和埃及这两个主要的阿拉伯国家。现在埃及经济低迷,需要大力发展工业,需要和中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中进行产能对接,这是非常好的双赢。沙特阿拉伯是海合会海湾六国的领头羊,正处在大幅度改善民生、兴建基础设施的重要时间节点,迫切需要谋发展。由于在中阿合作上注重务实、具体国家具体对待,所以习主席的访问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三、本着“三不”原则,适度加大力度介入中东事务。2016年1月22日,习近平主席访问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并发表演讲,提出了中国在中东的“三不”原则,即“不找代理人,而是劝和促谈;不搞势力范围,而是推动大家一起加入‘一带一路’朋友圈;不谋求填补‘真空’,而是编织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网络”。可以看出,习主席的访问是我们在政治上进一步参与中东事务的一个很重要的步骤。中国在政治上参与中东事务,虽然没有抓手、没有代理人是短板,但实际上也是一个长项,总体来讲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探索的过程。

猜你喜欢

阿拉伯中东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来自阿拉伯的奇思妙想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40年后《阿拉伯的劳伦斯》片头为编剧正名
阿拉伯小镇的露天集市
山推800万元装载机大单落定中东市场
叙危机诱发“中东大混战”
拉登攻击奥巴马中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