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年:只要祖国需要 我必全力以赴
2017-08-28于姗姗
□ 张 建 于姗姗
黄大年:只要祖国需要 我必全力以赴
□ 张 建 于姗姗
他是享誉世界的地球物理学家,他的科研可以巡天、探地、潜海,他让中国正式进入了“深地时代”。有外国媒体报道说,他的回国,让某国当年的航母演习舰队后退了100海里。他,就是东北地区首位引进的“千人计划”专家黄大年。
今年1月8日,素有“拼命黄郎”之称的黄大年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58岁。他离世虽然已有半年时间,但他短暂而辉煌的追梦人生,持续引发着社会各界的追忆和缅怀。5月26日,中宣部追授黄大年同志“时代楷模”荣誉称号。7月23日,中共中央追授黄大年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诗书传家翰墨骨
1958年,黄大年出生于广西南宁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良好的家庭教育和严格的科学训练,让黄大年掌握了很好的学习能力。黄大年曾回忆说,他小时候和父亲下象棋,父亲会训练他记棋局;读书过半时,父亲会合上书,让他复述刚看的内容……
突如其来的“文革”,改变了黄大年的生活轨迹。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他随父母下放到桂东南的偏僻山村,到离家最近的一所小学也要走很远的山路,而且时常有野兽出没。
初中时,黄大年被送到广西罗城县的乡村“五七”中学寄读,这是“准军事化”管理的学校,半年才能见一次父母。当时,学校里有很多优秀的老师,多数是下放到此的知识分子。“他们也让我懂得了,知识分子无论放在哪里,都会发光。”他说。
高中时,黄大年随父母来到了广西贵县(今贵港市),并以优异成绩考进贵港中学。高中毕业后,17岁的黄大年到地质队参加工作。由于身体条件好,反应机敏,学习成绩优秀,他被挑选为物探操作员,首次接触航空地球物理。
1977年恢复高考。黄大年知道消息时,距高考仅剩3个月。他没有抱怨,而是选择拼命读书、复习。黄大年曾回忆,当时参考资料只有考试大纲,只能尽全力汲取所有能接触到的知识。此时,他从小形成的快速学习的能力派上了大用处,两本300页的政治、历史复习书,临考前3天全部背完。在赶往大山深处的高考考点——广西容县杨梅公社高中那一整天的山路上,他仍在学习。最终,黄大年以优异成绩考入长春地质学院,就读于应用地球物理系,开始了人生中最重要、最珍贵的一段时光。
归心不移故土情
1978年春节刚过,黄大年拿到了录取通知书,全家人为之激动落泪,像做梦一样。
1978年2月下旬,从广西贵县七里桥村出发,经过4天3夜的长途跋涉,黄大年来到了正值冰天雪地的吉林长春。一位个头不高的老师负责接站,他一边关切地问黄大年是不是脚都冻肿了,一边帮他扛起行李,并送到学生宿舍。这位老师就是黄大年的辅导员王平老师,王老师后来成为国土部航遥中心主任。30多年来,他们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
黄大年就这样开启了求学之路,并从此与地球物理结下了一生的缘分。
生长在南方的黄大年,上学携带的衣物完全无法抵御东北的严寒。被子单薄,没有棉裤,有老师亲手为他缝制;广西教学基础薄弱,有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帮他补课……在大学期间,黄大年感受到温暖,心中充满了阳光,也充满了科技报国的梦想。黄大年的同学、吉林大学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林君回忆说:“我们曾许下心愿,共同努力研制属于我国的地球物理探测仪器。”
1992年,黄大年获得“中英友好奖学金项目”的全额资助,赴英国攻读博士学位,成为当时30个公派出国留学生中的一员。出国前,黄大年坚定地对同学说:“我一定会把国外的先进技术带回来。”
1996年获英国利兹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后,黄大年第一时间返回长春地质学院报到,兑现学成归国的承诺。不久,他又被派往英国,在剑桥ARKeX地球物理公司任高级研究员12年,曾担任研发部主任等关键职务。他带领的研发团队被同行公认为是国际上最优秀的团队之一,成果一直处于地球物理探测领域前列。
一晃“海漂”17年,黄大年一家在英国生活富足。妻子经营了一家诊所,女儿也学业有成。但他从未忘记对祖国的承诺。17年间,他总惦念着母校,经常回访交流,拓展母校师生们的国际视野。他的同学毛翔南至今珍存着1982年黄大年写在他本子上的赠言:“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
铁肩担起兴邦任
2009年,国家启动“千人计划”。黄大年毅然说服家人、辞去职务回国。
“别走了,你在这里,我们会有更多的成就。”同事说。
“对我而言,我从未和祖国分开过。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这也是从小父母对我的教诲——为国担当。”黄大年说。
2009年年底,黄大年作为“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担任吉林大学全职教授,并被选为“国家深部探测专项高科技技术装备项目”首席科学家。这个项目以吉林大学为中心,协调包括中国科学院等多个科研单位在内的科研人员近400人。他首推我国实物车载、舰载、机载和星载“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工作,这是世界科技强国竭力追求的核心技术,也是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
如此庞大的项目,如何有效组织科研力量,让项目在一个统一的目标下取得成果,是一个相当大的考验。黄大年一方面参与高层的战略部署,一方面跟进项目进度。虽有千钧重担,他却始终秉承着自己的报国赤诚,未曾有一刻停歇。他以入世的态度爱国家、爱科学,殚精竭虑,以出世的态度做学问、搞研究,超然物外,完全不在乎个人得失。学校催他申报院士,他总说要把手边的事做好,名头不重要;他手中掌管着十几亿元的科研资金,却从不徇私情,用“我没有对手,也没有朋友,只有国家利益”把来拉经费的专家噎了回去;开论证会,无论什么人在场,他发言从不穿靴戴帽、寒暄客气,总是直面问题,一针见血……用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副司长高平的话说:“大年对待科学是很‘任性’的,他不唯上、不唯权、不唯关系,不允许‘你好、我好、大家好’,如同一股清流。”
短短几年时间里,黄大年带领科研团队奋力拼搏,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有的领域5年的成绩超过了过去50年,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其中,“地壳一号”的成功研发让我国实现了“挺进地心第一步”,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具有地下万米大陆科学钻探专用设备和能力的国家。国际学界发出惊叹:中国正式进入“深地时代”!
2016年,由多位院士专家组成的验收会上,黄大年团队经过6年攻关完成的深地探测仪器装备成果获得了国际领先水平的高度评价。
一生追梦铸就永恒
在续签“千人计划”合同时,黄大年只提了一个要求:再延长两年,在吉林大学一直工作到退休。续聘后,黄大年更加拼搏,不知疲倦,几乎是夜以继日地工作。“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历史向前发展。”这是黄大年入党志愿书中的夙愿,也是他一生追梦的真实写照。
吉林大学地探学院研究中心在长春著名的地标建筑地质宫,这里每晚10点关门,可黄大年却经常在办公室里工作到凌晨两三点才离开。除了加班,他平均每年还要出差130多天,而且乘坐的大都是午夜航班,只为节省更多的时间来工作。他的学生们背后送给他一个外号——“拼命黄郎”。
同一个团队的“千人计划”专家王献昌很担心:“你这是拿命在做科研啊!这么下去,铁打的身体也扛不住啊!”黄大年却在微信朋友圈里这样说:“我是活一天赚一天,哪天倒下,就地掩埋……”
2016年11月29日晚,在北京到成都的飞机上,黄大年突然晕倒。当时谁也不知道,这是黄大年走到生命尽头,身体发出的最后预警。12月4日,助手于平“逼”着他到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做了增强核磁检查。做完以后,这个“拼命黄郎”又马不停蹄赶往北京开会。这是他生命中最后一次出差。人还没回来,检查结果出来了:疑似肿瘤。
12月8日,从外地返回长春的黄大年住进了医院。12月14日,黄大年被推进手术室,进行胆管癌手术。博士生王泰涵回忆说:“就在手术前几天,他还在病房里给我讲解科研项目需要改进的地方……”
然而,黄大年最终没能战胜病魔。2017年1月8日,黄大年58岁的人生戛然而止。黄大年把所有的心血和爱献给了祖国、献给了事业、献给了他的学生,却唯独没有自己。为了祖国的事业,他就像个充分燃烧的能量球,燃烧了自己,用生命践行了“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