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赶考”精神 牢记“两个务必”
2017-08-28陈英芳
□ 陈英芳
重温“赶考”精神 牢记“两个务必”
□ 陈英芳
为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的96岁生日刚过,山东省委政研室机关党委组织党员干部来到西柏坡,寻访革命圣地;来到正定,寻访习近平总书记战斗过的足迹。在这里,我们又进一步认识了“进京赶考”的人们,一次次被他们的事迹感染着、感动着,受到了一次党的性质和宗旨意识的生动教育,得到了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礼。
“进京赶考去”
7月9日,我们一行来到了位于河北省平山县中部的西柏坡,这是太行山东麓、滹沱河北岸的一个小村庄。一踏上西柏坡的土地,“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几个大字格外醒目。进入西柏坡广场入口处,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群雕,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和任弼时五大伟人的雕像栩栩如生。站在雕像前,仰望神情激昂、目视远方的伟人,顿时有一种肃穆和神圣的感觉。随着讲解员的讲解,我们对这里有了更深的认识。
这里是定乾坤的地方。1947年5月,中共中央工委来到平山县,确定工委驻地以西柏坡为中心。1948年5月,毛泽东等来到西柏坡,与中央工委会合。从此,西柏坡便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也成为中国革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中共中央在这里领导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
这里是艰苦奋斗的地方。一个由普通农家房舍组成的院落,见证着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这里有毛泽东穿过的打了很多补丁的衣服和推过的碾子,有董必武和夫人纺线用的纺车,有周恩来雨夜救乡亲的马灯……在纪念馆里,一盏油渍斑驳的油灯,见证着一代伟人为革命胜利日夜操劳的身影;一张破旧的军事地图,见证着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峥嵘岁月;一个由旧桌子、破石凳组建的全国土地会议会场,见证了《中国土地法大纲》的诞生。看着这些简陋的生活和工作用品,令人感慨,是什么样的精神力量支撑他们走过那么艰难的岁月?
这里是“进京赶考”出发的地方。在西柏坡展馆有个“进京赶考”展点颇为引人注目。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等党中央领导人离开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进京筹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毛泽东同周恩来在路上有一段对话让我们久久不能平静。毛泽东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周恩来回答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能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这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也是向世人的庄严宣告。把赴京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比喻成“赶考”,体现了党在巨大的胜利面前,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同时,也体现了我们党强烈的忧患意识,强烈的执政自信。
这里是立规矩的地方。西柏坡纪念馆内,有一块展板让我们久久驻足。上面写着:“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全会作出六条规定: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在这里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向全党发出了“两个务必”的号召,要求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进京赶考”前定下的规矩。
正是凭着信仰理想的支撑,正是凭着勇往直前的勇气,正是凭着艰苦奋斗的精神,正是凭着“赶考”的意识,正是凭着严明的纪律和规矩,我们的党才能走过96年的风风雨雨,书写下“中国奇迹”。
“赶考”永远在路上
60多年前,毛泽东率共产党人“进京赶考”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60多年后,这场考试依然在继续。7月8日下午,我们来到正定,由河北的同志引导,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赶考”之路,了解他在正定的点点滴滴。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正定的同志向我们讲述当时的习总书记。1982年至1985年,习近平先后任职正定县委副书记、正定县委书记。在正定的3年时间里,1000多个日日夜夜中,习近平始终心系正定发展、人民幸福。他勇于解放思想,设法降低粮食征购基数,力推“大包干”,确立了“半城郊型”经济发展思路,找到更多使老百姓富起来的好路子;他亲自撰写“招贤榜”,育才挖才用才,助力经济腾飞;他挖历史文化,建“荣国府”,实施旅游兴县;他重智力投资,盯校舍,抓教学,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事业……最终,习近平与正定人民一道摘掉了“高产穷县”的帽子,冲破了“经济上农业单打一,农业上粮食单打一”的模式,书写了精彩的正定“翻身记”,为日后正定经济的腾飞奠定了良好基础。
艰苦奋斗,心系群众。骑车下乡、街头接访、圪蹴着吃饭、与群众促膝谈心,一起聊、一起想、一起干,直接了解和感受乡亲们的喜怒哀乐……正定同志讲述的故事,就像一幕幕画面在我们脑海中再现。石家庄市委政研室张素钊主任讲的一个事例更是深深地打动了我们:“那时习总书记穿的圆领衫右下摆处经常有一个洞。因为他经常骑自行车下乡穿梭于滹沱河两岸,每次骑到滹沱河沙滩就骑不动了,得扛着自行车走。衣服上的洞就是经常扛车磨破的。”“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地(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在正定工作期间,习近平跑遍了正定的每一个村。
心心相印,水乳交融。我们来到了习总书记曾经帮扶过的塔元庄村。党支部书记尹小平向我们这样描述了2013年7月11日总书记召开座谈会时的情景:“习近平总书记说,我是来听大家的,看看乡亲们,接接地气。”“几张方桌、几把条凳,坐得很随便,聊得很热烈。”他离开正定这么多年了,为什么当地干部群众一直念念不忘?将近30年后,已经成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一段谈话或许给出了答案——“我们要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现在我们谈不上说一块苦,但一定要一块过、一块干,保持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在正定学习考察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这是正定干部群众一直珍藏在心中的一段难忘岁月。看得出,人们钩沉起的不仅仅是一段关于往事的记忆,更是记载了“赶考”的人们身上的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正如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柏坡召开的座谈会上提出的,所有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都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的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务必交出一份优异答卷。
立足本职,不忘初心去“赶考”
“赶考”之路,任重道远,每一名党员领导干部都面临不同的考题,唯一不变的,就是要谨遵“两个务必”,聚焦本职,积极作为,弘扬“赶考”精神、汇聚“赶考”力量,切实担当起时代赋予的伟大使命。
强化“赶考”意识,就要认认真真、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好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把省党代会确定的任务目标贯彻好、落实好。省委政研室作为省委的参谋部、智囊团,必须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的发展新定位,加强学习、深入思考、深入调研,不断提高服务领导决策的能力,提升“赶考”能力,写好“赶考”答卷。
强化“赶考”意识,就要坚持“两个务必”,锤炼优良作风。过硬作风是制胜法宝,是需要久久为功的重要课题。必须继承发扬优良传统,坚持不懈改进作风,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切实解决好精神状态不够饱满、服务决策能力不强、改革创新亮点不多、调研作风不实等问题,彻底清除思想上的灰尘,消弭状态上的不适,养成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强化“赶考”意识,必须根据各自的工作特点,立足岗位做贡献。要认真贯彻落实刘家义书记在省委政研室(改革办)调研指导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每位党员干部都要竭尽全力做好本职工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开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新局面作出应有的贡献。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事业在发展,“赶考”在继续,我们一定要拿好“赶考”接力棒,不忘本来,开辟未来,以优异的成绩,向历史和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答卷!
(作者单位:山东省委政策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