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泌阳楚长城

2017-08-28胡渊

关键词:烽火台驻马店市护坡

□胡渊

泌阳楚长城

□胡渊

楚长城史称“万城”,又称“方城”,为中国最早修筑的长城,是东周时期楚国的防御工事,以关堡、烽燧、山险、河险为主要特色。2008-2011年,河南省文物局组织相关市县文物主管部门,对境内与长城防御体系相关的遗址、遗迹进行了专题调查。通过近四年的走访、调查和研究,现已认定河南省境内的战国楚长城,北起鲁山县,经叶县、方城县、舞钢市、泌阳县,南迄桐柏县[1],整体形状呈U形。(图一)

泌阳楚长城位于河南省战国楚长城东半部,是河南省战国楚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程从北至南纵贯泌阳全境约75公里,经象河、春水、下碑寺、付庄、贾楼、王店、高邑、马谷田共8个乡镇。其中,经国家文物局认定的泌阳楚长城单位有11处,包括关堡2处、烽火台8处、泌阳长城1段1处,现分述如下:

(一)关堡

1.象河关

象河关,位于驻马店市泌阳县象河乡乡政府所在地及其以北的地区,北至界牌河,南达瀙水河,东、西分别有五峰山、关山。

象河关防御设施略呈向北敞口的弧形,自东向西横亘于关山和五峰山之间,由关墙和壕沟组成。现存关墙残长1100米,底基残宽32.5米,残高约2米;壕沟残长1900米,宽15~20米,深 1.5~2米。

2010年1月至2月,为配合河南省楚长城资源调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于吴庄村北,利用自然断面对象河关关墙进行解剖。此次发掘开2×35米探沟一条。通过此次发掘可知,象河关关墙分内、外护坡和主墙体三部分。

其中,内护坡(南侧护坡)可分两期。一期护坡与主墙体底部铺垫一层厚10~25厘米的白色土层。一期护坡下部宽约3米,上宽约75厘米,呈斜坡状。一期护坡可分五层,残高约2米。一期护坡底部系夯筑,上部系堆筑。自上至下,一层厚0.2~0.35米,浅灰色,土质硬而紧密,土质内夹杂有较多白灰土;二层厚0.2~0.35米,土色黄白色,土质坚硬而紧密,内夹杂有较多白灰色土块;三层厚0.2~0.5米,黄褐色,土质较硬,结构紧密,呈块状,土较黏;四层厚0.2~0.3米,土色浅黄,土质硬而黏,结构紧密,夹杂有少量的白灰色土;五层厚0.2~0.75米,土色黄白,土质硬,结构紧密,夹有较多白灰色土。其中一至四层为堆筑,五层系夯筑,内部夯层较薄。

二期护坡下铺垫有厚10~20厘米的白色土层,其上可分9层,底宽约7.3米,顶部宽约11.2米,亦呈斜坡状,残高0.6~1.9米。二期护坡底部系夯筑,上部系堆筑。二期护坡上部白色土层与黄褐色土层间次叠压堆积。

图一河南战国楚长城主要线路走向示意图

主墙体底部宽约17.7米,顶部宽约6.5米,残高1.1~2米。可分11层。白色土层与红褐色黏土层间次叠压堆积。主墙体系夯筑,上层夯层较薄,厚 5~10 厘米,中部厚 13~20 厘米,下层偏厚,厚 25~35 厘米。

北侧护坡与主墙体之间亦堆筑一层白色土层。白土层之外有3层外护坡,为红褐色黏土堆筑而成。

从目前发掘看,关墙残宽约24.5米。但从底部铺垫的白土层未到尽头看,关墙原始宽度应该更宽。目前的宽度为后代破坏后的残宽。(图二)

外护坡(北侧护坡)之外为数层淤土层,含沙量比较大,土质疏松。

关墙内出土有石镰、石刀(图三)各一件及少量陶片。陶片早者可到新石器,晚者不晚于东周。根据出土遗物最晚的时代可断定关墙时代不晚于东周时期。

图二 象河关关墙剖面

图三 象河关关墙出土的石器

象河关关墙南2.5公里处,即今象河乡乡政府一带,为一处大型东周遗址。该遗址北邻界牌河,西到霍庄村西,东到外埠口河与瀙水河交汇处,南到瀙水河。遗址依地势而建,东西狭长,南北较窄,面积约182万平方米。在遗址中心区见有春秋时期的绳纹圜底罐、矮柄陶豆,战国时期的饰瓦垄纹陶盆、高柄陶豆等。局部遗迹堆积层上见有瓦砾倾斜堆积的痕迹,似为大型建筑顶部倒塌的痕迹。

2.付庄古城

付庄古城位于驻马店市泌阳县付庄乡古城村一带。付庄乡乡政府所在地占压古城南部。省道S234占压城墙东南角。

付庄古城北墙长约948米,北段及南段已被开垦为田地,中段被道路贯穿,基本无存,仅隐约可见其痕迹;东墙长约955米,其上多建村民房屋;南墙长约1000米,保存较差,仅在付庄乡派出所西墙外保存一小段,在付庄乡粮库东南墙角外,保存有古城的西南城角;西墙长约1100米,中段已不存,北段据村民讲应在桥岭上,南段在付庄乡粮库东墙下仅能看出痕迹。

为进一步了解付庄城墙的结构,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在古城北墙的西部利用自然冲沟的断面做了剖面分析。从剖面看,古城北墙底基残宽约45.4米,残高约2.75米。由主墙体,内、外护坡三部分构成。采用堆筑和夯筑相结合的方法建造。夯窝为圆形平底夯,直径约5厘米,深约2厘米。在该剖面上,我们未发现任何遗物,但在其他断面主墙体的位置,我们发现有陶器口沿、绳纹陶片,时代属东周时期。城内亦见有东周绳纹陶片。

(二)烽火台

1.象河乡烽火台1

象河乡烽火台1位于驻马店市泌阳县象河乡汪口村东北一南北狭长的岗地上。该岗地北高南低,北侧坡度较陡,南侧呈缓坡状。

象河乡烽火台1位于岗地北部地势最高处。呈顶小底大的近圆锥体状。台残高约2.8米,顶部长径约8米。底部直径约21.5米。顶部中间被盗两次。第一次盗洞呈椭圆形,南北1.9米,东西4.3米,深1.1米;第二次盗洞呈近方形,南北1.2米,东西 1.6米,深1.8米。第二次盗洞挖到生土。在盗洞壁上铲刮剖面,发现第一层厚约0.9米,土石结合,土为黄土,壁上见有木炭和红烧土;第二层厚约0.8米,黄灰色,土质较紧密;第三层厚约1.1米,黄褐色,土质质密;第三层以下为自然山体。

土台外围发现有疑似围墙性质的附属建筑。外围围墙平面形状呈圆角方形。围墙东西长约35米,南北宽约28米。其中西侧墙体残宽约9.2米,残高约0.8米;南墙残宽约8米,残高约0.93米;北墙残宽约10米,残高约0.5米。烽火台1台西边沿向西,围墙之内有一平台。该平台东西宽约6.5米,南北约12.7米,残高约0.6米。平台与北墙东坡、西墙、南墙之间有沟槽。平台边沿与西墙和南墙之间的沟槽宽约6米,与北墙之间的基槽宽约2米。土台南边沿与南墙之间的沟槽宽约2.8米。土台南边沿距东墙约5米。东墙残宽约5米。

2.象河乡烽火台2

象河乡烽火台2位于驻马店市泌阳县象河乡黄庄行政村林李自然村西北角。其东、西、北三面均为平地,南约400米处为一东西向土岭,当地人俗称为狮子岭。

象河乡烽火台2呈顶小底大的近圆锥体状。台残高约3米。底部长约17.5米,宽约11.8米。顶部长约8.4米,宽约5.2米。筑造方法为堆筑。根据文物钻探情况得知,其堆积层与象河乡烽火台1相一致。

本次调查中,未在象河乡烽火台1和象河乡烽火台2内部发现任何可判定时代的遗物。但依据其剖面情况以及象河乡烽火台1和象河乡烽火台2东西对称分布于象河关关墙北侧的布局,我们推测,象河乡烽火台1和象河乡烽火台2应是与象河关关墙为一体的东周时期的关口附属建筑。

目前,全国东周时期的烽火台极为少见。象河乡烽火台1和象河乡烽火台2两处烽火台的发现对研究东周尤其是楚国的军事防御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3.象河乡烽火台3

我太心急,居然忘了关上天花板正中明亮的吊灯。这种灯光让我感觉很不舒服——我不习惯在这么强的光线下做爱。我依稀记得开关应该在门边的墙上。该不该去关掉灯,我不由得犹豫了一下。

象河乡烽火台3位于驻马店市泌阳县象河乡霍庄村西,霍庄小学南。

据当地村民讲,象河乡烽火台3原面积约有1亩大小,修建霍庄青年机关站大堤时在该处取土,导致象河乡烽火台3被破坏。

象河乡烽火台3现残高约4.9米,底座呈方形,东西残长约22米,南北残宽约23米。底座以上近圆形,顶部东西残长约11米,南北残宽约7.8米。筑造方式为夯筑,夯层厚6~20厘米。上部夯层较薄,下部夯层偏厚。通过对象河乡烽火台3底座进行文物勘探,得知底座下面探1.7米仍为夯土层,1.7米以下为红色生土,红色生土下为自然沙石层。

4.春水乡烽火台1

春水乡烽火台1位于驻马店市泌阳县春水乡牤牛脸村北,中漫流河村西,省道S234西侧。

春水乡烽火台1俗称白马关 (象河关)的南关。由于长期耕种,烽火台高度已尽失,现仅略高于周围地表。

5.春水乡烽火台2

春水乡烽火台2位于驻马店市泌阳县春水镇周庄东北。周围地势相对平坦。

根据春水乡烽火台1、春水乡烽火台2的结构及其与付庄古城、付庄乡烽火台1(驻马店驿城区境内)之间的位置关系来看,其应为战争期间点火传递信号所用。

图四 马谷田镇烽火台1出土陶片

6.马谷田镇烽火台1

马谷田镇烽火台1位于驻马店市泌阳县马谷田镇岔河南村路南。据当地村民陶拴柱老人(70岁)讲,该土包在他小时候较大、较高,后受平整农田、修路等因素影响,破坏严重。

马谷田镇烽火台1平面近圆形,台残高0.60~0.90米,底长径12.50米,顶长径3米。烽火台下层为夯筑,厚约10厘米,并有白膏泥层间隔,在夯土层中出土陶片数枚,有灰陶、褐陶等,素面或绳纹(图四)。夯层的厚度、工艺及出土陶片的特征均具有明显的战国时代特征。

7.马谷田镇烽火台2

马谷田镇烽火台2位于驻马店市泌阳县马谷田镇西陈庄付庄组牤牛坡顶。周围地势较低,呈斜坡状。

该烽火台被当地人称为狼烟洞、冢子包,呈顶小底大的近圆锥体状。台残高2.40米,长6米,宽4.80米,土质为褐色黏土,并夹杂有较多碎石片与碎石块。据刘林村居民余世昌(65岁)讲,烽火台以前有地质队在此钻探,曾出土大量炭灰、烧土块等。

8.马谷田镇烽火台3

马谷田镇烽火台3位于驻马店市泌阳县马谷田镇西陈庄小学东的高岗地上。周围地势较低,凹凸不平。

马谷田镇烽火台3平面近圆形,台残高3~4米,台顶部较平,东西长4米,南北宽3.80米,中间有一盗洞。在该烽火台北侧,农田紧邻烽火台发现有较多具有明显东周时期特征的陶片。通过对马谷田镇烽火台3北侧剖面观察,在土台距地表1.40米处发现有一层红烧土,烧土层厚0.20米。

(三)泌阳长城1段

泌阳长城1段南北长约75公里,跨越象河、春水、下碑寺、付庄、贾楼、王店、高邑、马古田等七个乡镇,是南阳盆地东部的坚固屏障。其起点为象河乡五峰山,止点为马古田镇大外三里堡,以山险、河险为主。主要山险自北向南有五峰山、角子山、塔山、白云山区、铜山、大顶子山等;河险自北至南有界碑河、象河、春水、梅林河、泌水等;北部五峰山区歪头山山顶有烽火台(未认定)一座,南端马谷田镇大外三里堡则是大型关隘据点。

通过本次对河南境内与长城相关的附属设施及相关遗存的实地调查、确认,基本掌握了河南境内战国楚长城的分布线路,这对于研究楚长城防御体系的架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国家文物局:《关于河南长城认定的批复》,文物保函(2012)945号,2012年 5月。

2.殷涤非,罗长铭:《寿县出土的“鄂君启金节”》,《文物》1958年第 4期。

(作者单位 驻马店市泌阳县文物管理所)

[责任编辑 王庆丽 秦秀林]

猜你喜欢

烽火台驻马店市护坡
驻马店市十三五期间大气环境容量和紧缺度核算及分析
送伞
水利工程中河道生态护坡施工技术
烽火台:军事预警体系的关键
生态护坡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探究
水利工程中的河道生态护坡施工技术探究
驻马店市锦程人力资源有限公司
驻马店市乐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拒绝中年
背靠烽火台吹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