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图像学角度解析唐代墓室壁画仕女形象

2017-08-28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430070

大众文艺 2017年16期
关键词:仕女墓室男装

陈 倩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430070)

从图像学角度解析唐代墓室壁画仕女形象

陈 倩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430070)

图像学是西方现代视觉艺术研究的重要理论之一,在研究传统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形式上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以潘诺夫斯基在《图像学研究》一文中阐述的三个意义层次为基础,查阅相关典籍资料,对我国千年之前唐代的墓室壁画仕女形象进行解读,进而探索隐藏在唐代墓室壁画仕女形象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唐代女性美的本质属性。

图像学;墓室壁画;仕女形象;女性美

图像学(Iconology)起源于十九世纪,是由西方传统的图像志研究衍生而来,是发现和解释图像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的一门学科;图像学侧重于对美术内容的历史研究,重在挖掘图像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本质属性,为研究艺术史和艺术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方法,在现代视觉艺术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伴随着图像技术的迅速发展,视觉艺术创作的形态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代视觉艺术家普遍认为,通过图像读取信息要比语言文字更生动、更形象,具有实质的优越性,从而使得图像艺术和现代图像学异军突起,在当代艺术界中颇受瞩目。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唐朝更是我国古典文化最为繁荣兴盛的时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强盛的国力,繁荣的经济,带来政治的安定和开放的政策,外来民族的交流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其绘画艺术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涌现了阎立本、吴道子、韩幹、李思训、张萱、周昉、边鸾等一批著名的画家,而仕女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代表,随着艺术创作的技巧日趋成熟和完善,女性形象在唐代的独特表达方式,使之艺术成就达到了鼎盛时期[2]。遗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我国唐代的仕女画鲜有能够流传至今的,而张萱,周昉的遗迹作品则被质疑为宋代的临摹版本,研究价值大打折扣。相对而言,唐代墓室中的壁画仕女遗迹丰富多彩,并且保存比较完整,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研究价值。

在唐代众多的墓室壁画之中,懿德太子墓,章怀太子墓,永泰公主墓这三座乾陵陪葬墓中的壁画是保存比较完整,最具有代表性和研究价值的。笔者以这三座墓室的代表仕女壁画为例,运用西方现代的图像学相关理论对我国唐代的墓室壁画仕女形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将对隐藏在形象背后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进行了深层次的挖掘,探讨为何唐代女性会有种独特的美。

一、图像学概述

图像学研究创始人是亚比•瓦尔堡,他通过对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的研究,对图像所具有的象征意味或寓意进行了详细的阐释。潘诺夫斯基在《图像学研究》一书所作的引言中,将图像意义研究的核心阐释分为三个意义层次,如表1所示:

“第一层是前图像志描述,即视觉上识别的东西,属于基本的形式;第二层是图像志分析,即结合艺术图像的传统意义,对作品特定主题的阐释;第三层是解释图像作品更深的文化内涵,内在意义或内容,即更为深层的意义”。

解释的对象 解释的行为 解释的资质 矫正的原理(传统的历史)最初的或自然的主题:A事实的B表现的——构成艺术题材的世界图像前的描述(及心理——形式的描述)实际的经验(于事与物的认知分析)风格的历史(洞察在不同历史情境下,物与事的表达方式)第二的或传统的主题——构成意向、故事和寓言的世界图像志分析 文学的知识(于特殊主体和理念的熟悉认知)典型的历史(洞察在不同历史情境下,特殊的主题或理念经由物与事表达的方式)

表1 图像学研究三个层次

二、图像学分析

1.前图像志描述

参照图像学的观点,图像资料相比史实资料分析更显真实可信。我们重点从《观鸟捕蝉图》这幅壁画开始研究:

图1 章怀太子墓观鸟捕蝉图

从图11壁画的自然意义来看,直观画面以中间一棵绿叶小树作为背景,树下有巨石,三位具有典型的唐风女性走在树下,画面简单干净。在构图布局方面,三位宫女错落画中,整个画面呈现倒三角形布局;细观人物的整体造型则可以看出唐代女性身材丰腴、脸颊丰满而又显得端庄柔美,走路的姿态却又看似非常的灵活。在骨法用笔方面,人物整体的线条勾勒粗中有细,对不同物象的质感和美感用富于变化的线条生动地描绘:面颊和肌肤的勾线形象准确,将精致艳丽的面容和肌肤弹性描绘的极其传神;披风和长裙的勾线挺拔有力,刚中带柔;而发际的勾线则丝丝可见,笔法变化飞劲。唐代仕女图的色彩丰富,色调显得富丽明快而光彩照人。冷暖色调相互映衬,显现出整体画面的华贵轻快之感。左侧的仕女身披红绿相间的披帛,好似听到鸟与蝉的叫声,由此可以推测出这幅画应该在描述夏天的景致,而女子仰头观望鸟捕蝉那一刻用发簪梳理发髻这一瞬间发生的细节,凸显出画家高超的绘画技法,使得观鸟女的整体形象真实生动。中间长袖女子看似年纪更轻些,重点是她的袖子比较长,款式上有水袖的样式,配上她甩袖的动作,清晰地体现出运动感,使得整体变得很活泼,仿佛给人一边走一边在跳舞的感觉,而腰带上大红色的小荷包则为点睛之笔。右侧着深棕色和绿色披帛,棕色服饰的女性整体端庄娴雅,应该是贵族妇女,受过良好的女性教育,与身后两女的动感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现出了一动一静、动静结合的生动的生活画面,令人回味。

以上运用图像学理论,结合中国古代著名绘画史论学家谢赫的《画品》六法中。从构图、造型、笔法、色彩和情景等角度对作品进行阐释,通过对作品更深一层次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画家通过对仕女形象的描绘,反映出唐朝皇宫里仕女悠闲自在,充满情趣的生活。以上是对这幅作品的视觉识别和进入图像学前的描述工作。

2.图像志分析

根据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理论,进入第二个层面图像志分析的意义阐释阶段,分析画面上元素的象征意义,这是图像学比较重要的部分。运用画面识别的元素特征,辨别出人物及其中的文化背景,同时解读出画面所蕴含的内涵,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背后表达的真正含义和价值。

章怀太子李贤墓是1971年发掘出的乾陵分支。文明元年(684)李贤被武则天逼令自杀,神龙二年( 706 )中宗复位后以雍王礼陪葬乾陵 。隶属于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墓群的一部分,是迄今为止发掘出的保存最为完整、内容最为丰富的部分。按照时间和风格划分,唐代墓室壁画仕女画大致分为:初唐画风、武周画风、盛唐画风、中晚唐画风。所以,章怀太子墓墓室壁画《观鸟捕蝉图》隶属于武周时期。

不少学者对唐代墓室壁画仕女形象艺术风格的演进做了研究,提到这一时期墓室壁画侍女形象身材修长、匀称,显示出与初唐风格的差异。这些线条均匀有力,行笔洗练爽利,侍女的姿态更轻盈灵动,身段苗条略呈三曲状,具有一种转动舒展的韵律美感,这是唐代仕女画的一大特色。其原因可能是受到西域龟兹、于阗艺术形象的影响。这些西域菩萨、天女优雅而开放的“S”形躯体一旦传入中原,就与武后专权后所倡导的女性解放契合一致,从而形成了这种三曲宛转的武周风格。而这种风格在永泰公主墓的《宫女图》(图2)、懿德太子墓的《侍女图》(图3)中也有比较明显的体现。

图2 永泰公主墓宫女图

图3 懿德太子墓宫女图

在图2中,画中八九名女子,第一位宫女头梳高髻,披帛绕巾缠臂垂直于胸前,手未执物,自有一派领袖气质,似为领班宫女;其余宫女分别执盘、盒、灯台、团扇、高脚杯、拂尘、如意等宫中之物跟随其后。隐隐从点燃的蜡烛辨识出已经是晚上,宫女缓慢而优雅的前行,应该是为公主侍奉的路上。但从他们的神情和体态的描绘中可以看出他们并没有卑微低下,反而显得高贵典雅而有自信。最让 人眼前一亮的是中间那位手捧高足杯的宫女,头梳螺髻,面颊丰润,肩缠披帛,酥胸半露,长裙飘曳,身姿窈窕婉转,亭亭玉立,风韵殊绝,整体呈现S形的构图。在日本学者吉田圭一郎眼中这位捧杯女子是唐代第一美人,郭沫若则称她为东方的维纳斯。再来看图3的懿德太子墓壁画,作为与永泰公主墓同期的墓室,在造型和风格上与永泰公主墓墓室壁画有些类似,这七位宫女同样是在去侍奉的路上,宫女行列的风格和构图形式与永泰公主墓室中的宫女相同,整体在造型上身材修长,大体呈现“S”型曲线。右侧领队端庄威严,后面几位跟随其后,手中或持物、或双手拱抱于胸前,前面三人和后面四人即可错落分开又形成统一整体。与永泰公主的宫女图不同的是,整体色彩上显得鲜艳而华丽。

而另一大特色就是女扮男装的独特霸气。这点在除了《观鸟捕蝉图》的中间甩长袖的女子服饰偏于男装中得以凸显外。在韦贵妃墓中《束抹额男装女侍图》图4和《躬身施礼男装女侍图》图5我们也可窥见一斑。据史料记载,唐代流行的女装主要有袒胸的襦裙、潇洒的男装和多样方便的胡服三种。唐代女性穿男装体现了唐人独有的审美观的变化。有研究认为将整套男服穿在女性身上究其原因是受胡人文化影响。此外,唐朝女子喜欢穿男装打马球也是原因之一。《旧唐书•舆服志》和《中华古今注》等史籍均记载,唐代女子穿男装,包括皮靴、袍衫、马鞭、帽子,而且不论身份尊卑,甚至不管居家还是外出,都如此装扮。

图4 韦贵妃墓束抹额男装女侍图

图5 韦贵妃躬身施礼男装女侍图

从唐代这些典型的墓室壁画可以看出,唐代女性之美不仅是丰腴肥硕,富贵华美这么简单,它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值得我们探讨。朱继美编著的《唐代仕女画》一书提到“唐代仕女画展示的女性形象,绝不仅仅是体态肥瘦,穿着遮露,认为这是唐人积极的审美理念,体现了女性美上的盛唐气象,体现了力量型、开放兼容的文化视野”。

3.图像学解释

通过前面我们对图像学前的描述,也对图像志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我们将进入潘诺夫斯基第三个层次分析,即“图像学解释”,去体味作品的内在含义与内容的本质属性。潘诺夫斯基来认为这穿透性的第三个层面是图像学的“最终目标”。很多时候,艺术家在创作时也许并没有打算将主流文化与个人见解灌注到作品之中,但是这一意识层面的存在却时时从作品中展现出来,整个过程都是在无意中产生的。

纵观唐代墓室壁画中的众多仕女形象,我们很容易发现唐代女性在当代形成一种独特的女性魅力。接下来我们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和观念上来深入分析唐代典型墓室壁画仕女形象背后的这些女性审美特点。

从政治和经济层面来上看。一方面,唐朝自开元盛世以来,贤明的国君使得当时国力强盛,经济发达,百姓安居乐业,促进了文化和艺术的发展。另一方面唐朝李氏具有鲜卑族的血统,所以无论是在经济和文化都采取开放兼顾包容的政策。在据《旧唐书》记载称唐朝皇族李氏是老子李耳的子孙,十六国的西凉开国君主李皓亦是其远祖。北周时推行鲜卑化政策,李氏被迫改成“大野氏”,这是一个新创立的姓氏。北周灭亡后,又恢复为李氏。 但如果按血统来说,李氏家族多取鲜卑女子为妻,所以李氏也有鲜卑血统。正因为唐朝皇室拥有着四海一家,天下大同的胸怀。引入了西域佛教文化,带动了丝绸之路发展,大批异族人的涌入(如图6所示),为唐代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新的思想。以上种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在唐朝妇女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当时的女性兼具开放性与兼容性,充满独特的魅力。她们会将异族的服饰文化融入自己的穿衣风格中,比如披帛的样式;会与男人一样喜爱运动,比如穿男装打马球。

图6 章怀太子墓壁画《客使图》中的胡人形象

从思想和文化层面来上看。唐以前,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影响,女性被归类于男权社会权利下的附属品,这种思想要求女性对于男性是绝对的服从。但是在唐朝时期,备受压抑的女性意识受到当朝统治者包容天下理念和异族文化开放的模式影响,得到了萌芽与复苏。正是这种复苏诞生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在武周时期,女性的解放运动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所以无论是唐代墓室壁画的仕女形象还是张萱,周昉的仕女图,仕女的形象永远是抬头挺胸,婀娜多姿,富贵华美的呈现,并喜爱做男装外出活动。相比之下,宋代仕女画中女子的形象大都瘦弱可怜,需要男子的怜爱和垂青。体现以男权为主的宋王朝,女性受到封建礼教思想的奴役和压制。

进一步来说,这体现了女性在唐代社会地位提升。在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里,女子穿着男装骑马游春场面清晰可见,证明当时的封建礼教下的女性可以同男性一样,广泛参加社会活动。并且在服饰上更显得开放和自由。

图7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

综上所述,唐代墓室壁画仕女图是非常好的历史文献,是研究唐代绘画发展进展的关键之一。通过其中的仕女形象再现了我国灿烂辉煌的唐朝历史,展现了唐代女性形象所特有的女性之美。

三、结语

目前,作为一种深受欢迎的方法理论,图像学在中西方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对很多学科产生了积极和深远的影响,在艺术方面尤为突出。图像资料是墓室壁画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分析资料,运用图像学的基本方法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不仅可以从构图和线条上欣赏作品的外在价值,也可以透过表象研究隐藏在作品背后的本质与内涵,有助于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作品、领悟作品,最终实现通过艺术文化感染人、孕育人的理想目标。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对于图像学的研究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注释:

1.《观鸟捕蝉图》是 1971年 出土于陕西省乾县唐章怀太子李贤墓出土,位于该墓前墓室的西壁南侧。高175厘米,宽180厘米。图中共三人,左侧侍女,头梳高髻,身着窄袖小襦,上着半臂,肩披绿裹红面的帔帛,帔帛右襟轻搭于弯曲的左臂之上。下身穿曳地长裙,为绿色。右手握簪子搔头,仰头看天空中的飞鸟。中间一名为男装侍女,头梳球形髻,身着圆领窄袖袍,腰系黑带,带下挂囊,下着束口裤,足穿尖头线鞋,举起右手在全神贯注地捕打树干上的一只蝉。

[1] ( 美) 潘诺夫斯基.视觉艺术的含义[M].傅志强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2]白巍.唐代墓室壁画艺术风格初探[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2):89-98.

[3]刘毅. 旧唐书[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0.01

[4]朱继美.唐代仕女画[M].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1010.03.ISBN:9787546316604

[5]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08.7-102-01911-4:

[6]罗小华. 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7]张静.论唐代墓室壁画仕女形象艺术风格的演进.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艺术百家 2009.第5期

陈倩(1983.02-),女,单位: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省武汉市人,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仕女墓室男装
江南佳丽
——苏州博物馆藏仕女画展
陈海露服装设计(作品)
敦煌第302窟佛座方格纹图饰的表里漫谈
“淇”怪
墓室探秘
脑洞大开的国画,这么high!
2017年春夏男装周的女装风景
仕女
锦瑟韶华,最美不过仕女情
2015春夏男装周伦敦启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