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险+期货”构建农业金融生态

2017-08-27来源中证网证券日报编辑农经编辑部

农经 2017年8期
关键词:期货市场期货试点

来源|中证网 证券日报 编辑|农经编辑部

“保险+期货”构建农业金融生态

来源|中证网 证券日报 编辑|农经编辑部

[√]在这个体系中,由于保险和期货为农民提供了收入保障,大大提升了农民的信用水平,银行为此可以向农民提供融资支持,形成了一个保险、期货、银行等多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的良好的农业金融生态。

随着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进,2014年国家取消了大豆和棉花的临储政策,2016年取消了玉米临储政策。在新的政策环境下,相关部委、地方政府一直在积极探索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业生产的有效途径。

为全面了解国内外农业保险相关情况,为下一步试点提供借鉴和指导,大商所于2016年组团赴美国进行了调研,与美国农业部风险管理局、联邦作物保险公司、大型谷物商、农场主、期货公司等进行了一次近距离、全方位的调研和考察。

通过调研我们认识到,农业风险管理是一项覆盖面广、环节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以政府为主导,多渠道、多方式、多主体共同解决。农业保险需要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保险的作用主要在于保证农民的基础收入,保证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与此同时,期货、期权等市场化工具能够帮助农民在粮食销售过程中提前锁定利润、稳定收入,这些共同构成了美国农业风险管理的完整体系。

研究借鉴国外成熟模式,以实践为基础,探索创新我国“保险+期货”试点的完善路径,通过农业风险管理保障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利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保险+期货”的特点

大商所副总经理朱丽红介绍,在地方政府、期货经纪公司、保险公司、大型企业以及商业银行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下,2015年,借助保险概念易于农民理解和接受、销售渠道广泛等优势,大商所首创了“保险+期货”模式,今年立项的32个试点项目呈现出更多亮点,“保险+期货”的运行模式更为完善成熟,“保险+期货”的外延和内涵更为丰富。

一是参与试点机构开始尝试收入险,对农民的保障力度更强。2016年以前开展的“保险+期货”项目保障的是价格险,如果农民的售粮价格低于保险价格,则对农民提供差价补偿,从而一定程度上规避价格波动风险。但是,当出现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粮食产量大幅减产的时候,粮食售价可能较高,但由于产量低,农民的收入仍然得不到保障。

大商所在今年支持的32个“保险+期货”项目试点中,有9个试点采取了收入险,即保障的是农民的预期收入,也就是当实际收入低于预期收入的时候,赔付农民差额部分,兼顾了农业生产中价格和产量两个核心要素。相较于价格险,收入险提供的保险保障更为全面,能更有效地满足农民多层次风险管理需求。

此外,为了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和试点项目的可持续性,今年的32个试点项目全部设置了“保底”条款,承诺在项目执行时,一旦出现标的期货合约价格与现货价格走势不一致的情况,导致农民不能获得理赔,那么,保险公司和期货公司将以相应的方式退还保费,保证参与试点的农民不受损失。

二是引入大型企业集团,探索打通粮食销售渠道。今年的试点项目不止满足于通过保险保障农民的基本收入,更是要帮助农民拓展卖粮渠道,在助力农民稳收、增收的途径上做文章。今年南华期货在黑龙江开展的大豆收入险项目和永安期货在吉林开展的玉米价格险项目、在东北地区开展的大豆价格险项目,分别引入了大型龙头企业九三集团和云天化集团这两家大豆压榨和粮食经营企业。在该试点项目模式中,龙头企业承诺对于投保的品种,按照事先约定的基差,农民可以自主选择售粮的时机和价位,同时企业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操作,锁定基差风险。这样一来,价格保险与粮食销售实现了无缝对接,也将农业风险管理体系推向更深层次。

三是引入商业银行,依托“保险+期货”向有融资需求的农户发放贷款。今年,华信期货在辽宁开展的玉米收入险试点项目引入了中国银行辽宁省分行,为农户提供信贷服务支持。具体操作模式是,由于农民参与“保险+期货”、收入得到保障,提升了农民在银行的信用水平,银行以此对通过信用评估、符合贷款条件、有融资需求的农户发放贷款,可以部分解决农民购买农资的资金问题。该试点将现有的“保险+期货”升级为“保险+期货+银行”模式,对进一步丰富金融机构服务农业产业做了有益探索。

借鉴国际农业风险管理模式

目前美国已经构建了“以收入保险保障农民基本收入,以期货、期权等衍生品工具的运用来促进农民增收”的农业风险管理格局。美国农业风险管理体系由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共同构成: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主导推动联邦作物保险计划,通过补贴保费的方式为美国农民提供有效的农业保险产品,保证农民的基本收入;市场化运作则主要体现在充分利用期货市场,以期货远期价格发现功能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以期货套期保值功能保证农民可以确定远期销售价格,获得预期收入。

在联邦作物保险计划中,以期货价格作为定价依据的收入险是主力军,有效保障了农民基本收入。在此基础上,美国农民广泛地参与期货市场,以期货价格指导生产,通过套期保值、基差贸易、买卖期权等方式来获得较好的售粮收益。期货市场的定价功能和风险管理功能,在美国的农业风险管理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美国农业风险管理体系的实现与成熟,得益于其完善的期货市场。

期货市场在我国农业风险管理体系中的作用

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表明,在其农业风险管理体系中,期货市场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期货市场在农业风险管理方面主要有两大作用:

一是期货市场为农业保险提供定价基准。在农业风险管理体系中,政府和保险公司是业务运作的主体,其在保险产品设计和保费确定的过程中,期货市场起到了核心的定价作用。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使期货价格能够理性、客观地反映市场预期,为农业保险产品提供定价基准和科学合理的定价依据。

在美国,公开、透明、有效的期货价格是美国保险公司承保理赔的依据,也是各险种得以顺利运行的基础。特别是在收入险等产品设计中,保证农民种粮收入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物的预期价格和实际价格,二者的确定均以期货价格为基础。

二是在粮食销售环节,期货市场提供风险管理工具。农业保险是在农民种粮收入较预期收入减少时赔付差额的部分,也就是保证农民的基本收入。在此基础上,如何让农民的粮食卖得出、卖得好才是决定农民种粮总收入稳定和合理增长的关键。

从美国农业风险管理的经验看,确保农民种粮收入稳定增长的主角是大型粮食企业,主战场是期货市场。大型粮食企业为农民提供了销路保障,并通过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规避经营风险。没有期货市场,农业风险管理就无从谈起,在这个过程中,期货市场是农业风险管理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此外,在这个体系中,由于保险和期货为农民提供了收入保障,大大提升了农民的信用水平,银行为此可以向农民提供融资支持,形成了一个保险、期货、银行等多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的良好的农业金融生态。

美国农业部前总经济师乔·克劳伯介绍,美国联邦作物保险计划由政府负责整体监管,由保险公司负责实施、销售和维护保单,农民根据自身风险管理需求自愿参与,目前该保险计划已覆盖美国70%以上的农作物面积。“当农作物价格低于其生产成本时,利

用期货及期权工具帮助农民以高于生产成本的价格销售农

作物。”美国农业生产、贸易、保险和衍生品领域的专家斯维交易公司总裁安德鲁·史斯勒说。

目前我国三大期交所(大连商品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已经有玉米、大豆、白糖、棉花、橡胶和鸡蛋六个“保险+期货”试点项目。资料显示,2016年大商所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和安徽开展了12个“保险+期货”试点项目,包括9个玉米试点、3个大豆试点,共计投保大豆3.45万吨,玉米16.65万吨,保费总额2648万元。同年,“政策性鸡蛋价格保险”也正式落地。2016年8月1日,郑商所推出棉花和白糖两个品种的“保险+期货”试点。2017年5月26日,上期所举行“保险+期货”精准扶贫试点项目签约仪式,23家期货公司与上期所签署了项目合作协议书,由上期所发起并支持的天然橡胶“保险+期货”精准扶贫试点项目正式启动。今年7月初,国内首单农产品收入保险也落户大豆,玉米收入保险则正在探索中,“保险+期货”服务“三农”模式日益成熟。

猜你喜欢

期货市场期货试点
纸浆期货市场相关数据
美棉出口良好 ICE期货收高
国内尿素期货小幅上涨
肥料企业该如何面对尿素期货市场?
当下与未来:对离岸人民币期货市场发展的思考
尿素期货上市又近一步
基于博弈视角的股指期货市场监管体制创新
省级医改试点的成绩单
试点改革 越艰难越坚持
国家医改试点再扩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