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设置理论在“后进生”转化中的应用
2017-08-26文华梅
文华梅
在任何一个班级,总有个别学生自制能力弱,对学习缺乏兴趣,因而学习成绩较差,我们通常把他们称为“后进生”,是老师心目中的“老大难”。为了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我尝试应用“目标设置理论”,鼓励后进生为自己设置合理的努力目标,学会监控自己的行为。老师以极大的热情捕捉他们微小的进步,让许多后进生发生了可喜的转变。不仅促进了班级工作的开展,而且赢得了他们的热爱。
目标设置理论是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Edwin A. Locke经过长期科学研究,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提出的一整套激励机制理论。Locke通过大量实证研究发现:目标本身就是一种激励,因为它能把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而目标是人们采取行动的目的,是引起行动的直接原因;设置合理的目标会使人产生达到该目标的成就需要,因此,具有强烈的激励作用。目标的强度和明确度中,难度决定了激励的强度,当难度极大或极小时,激励的强度都趋于降低,只有当难度中等时,强度才能达到最大值。明确度决定了“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合适目标一旦设置,就是给出了“承诺”;若要履行承诺,就必须通过“反馈”来控制行为,也就是对能在多大程度上实践承诺做出客观评估,这就是“自我效能感”;很明显,一个有自我效能感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而当人被目标强烈吸引时,就会寻求相应的任务策略来帮助自己以最有效的方式达到目标。
Locke的理论本意是为在职场上奋斗的管理者们服务的,但我认为对教师促进后进生转化同样具有指导作用。
一、帮助后进生明确短期目标,设定努力方向
为什么后进生会在学习中得过且过,没有目标呢?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问题多少与教师有关:一是为后进生设定的目标不具体、不明确;二是目标定得过高。教师要善于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肯定他们哪怕是微弱的进步,从而激励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努力。
首先,对后进生不要有厌弃心理,要帮助他们明确短期奋斗目标。在我看来,正如优等生不见得样样都好一样,后进生也并非一无是处。他们有的虽然学习成绩暂时落后,但在思想品德上却有可贵之处;有的虽然纪律性差一点,却可能是班上的体育尖子或文艺骨干……后进生转化需要有突破口,这种突破口就是他们特长、优势和潜能所在,不易发现;一旦发现,就要给予激励,加以扶植。发现后进生的长处是帮助他们设定明确目标的基础。对学习成绩差的,我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定出每次考试进步的分数;对于纪律差的,我有针对性地要求每周减少违纪的次数。达标者班上表扬,未达标者先行拖欠记账,在规定期限内还清。
目标具体化在我看来还有一个重要的含义,就是要给后进生实质性的帮助,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譬如在课堂教学中,我要求自己做到精心设计设问层次,让后进生也能随提问而思考、作答;要给后进生表现自我的机会,激励他们付出更多努力,凡后进生能回答的问题绝不提问优等生。如学生晓军,父亲上班路途遥远,很晚才回家;母亲文化低,孩子多,根本顾不上他的学习,使他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如小偷小摸,撒谎,自由散漫等。我通过家访了解到这些情况后,便在每天放学后留他在班里,指导他补习功课、写作业,启发他为自己设定努力的目标。刚开始他拒绝承诺,但在一次单元测验中他得了85分,这是我接班以来他从未有过的高分。我抓住机会向他父母作了通报,并在全班表扬,奖励一个笔记本,触动了晓军,不但勇敢地检讨了过往,还认真地对我说:“老师,我一定会好好学习,不让你失望!”我趁機鼓励他为学习定下了80分的目标,从此学习认真了,开始动脑思考问题,有时还能举手发言,期末考试时居然更上一层楼,得了88分。晓军的进步让我确信:没有永远后进的学生,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帮助他确立明确而可行的目标。
二、建立反馈机制,及时调整转化工作的力度
后进生的转化绝非一朝一夕,常常会有波折有反复,按照目标设置理论,这就需要有反馈机制,不断发现新问题,调整工作目标,以求取得最佳效果。
反馈机制之一,是两优先原则。一是优先让他们参加各种兴趣活动,在活动中发挥特长;没有明显特长者,也能在活动中受到启迪和感染。如“交通冬令营”、朗诵、演讲、讲故事、书法等活动对走进后进生心灵世界、调整思路、促进转化都起着积极作用。二是在学习上优先了解和辅导他们。我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心中有后进生,把最容易回答的问题留给他们来表现自我。在课外辅导中,专门为后进生设计少量专项模仿性作业,当面批改,优先批改,做错的打问号,要求解释做题思路,当面进行启发。在工作实践中,我发现这些措施对发现问题、改进转化工作极为有效。
给后进生增加发挥才能的机会也是反馈机制之一。在班级管理中我创新地采取了“轮值班长制”,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当一天班长,体会班级管理的难处和成功的感觉。进步明显者可奖励再当一天班长。后进生自然进步最大,获激励也最多。此举充分调动了后进生的积极性,再顽皮的学生,在值日的那天也一丝不苟。小陈同学由外校转入,13岁才上四年级,个子比同学高出许多,很不合群;同学对他如有冒犯,挥拳便打。但在担任轮值班长时,我注意到他不但变得文质彬彬,而且班级管理也有条不紊,后进生均乖乖地听从安排。我由此发现他有管理才能,便立刻奖励再当两天班长,极大地激发了他的积极性。我又因势利导,在表扬的同时建议他在学习上向优秀生看齐。不服输的小陈果然努力了,成绩有了明显进步,打人的毛病也克服了,后来还被选为班级体育委员,深得同学们的赞扬。
姗姗同学反应迟钝,学习成绩很差,加之拙嘴笨舌,常被同学嘲笑。但在轮值班长时,我发现她做事踏实认真。于是,决定由她来管理教室的钥匙,负责开门锁门。从此,她上午第一个来到教室,下午最后一个离开教室,从未出过差错,渐渐地得到了同学们的肯定,内向的娜娜变得爱说笑,朋友越来越多了。
可见,创设反馈机制,让后进生进入教师和同学的视野,形成转化工作的合力,才能把教书育人落到实处。
三、通过成功教育提升自我效能感
在目标设置理论看来,自我效能感是人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作出的推测和判断;它决定了对行为的选择,以及对该行为的坚持性、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和学习新行为的表现。因此我认为培养后进生的自我效能感是转化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环。自卑心理是后进生的普遍心态,外界给予的动力小,压力大,故自我效能感较差,遇事更倾向与选择消极对待。这样就需要为他们精心设计层次目标,每个目标都要接近后进生的“最近发展区”。在转化过程中,注重鼓励性原则,调动其内驱力,增强自信心。
提升自我效能感首先要通过成功的经历来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对后进生抱以期待成功的态度,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对过失给予宽容与谅解,对进步与成功则要及时表扬,帮助他们正确归因,发现自己的潜力,在品尝成功的喜悦中产生奋发向上的动力。为了做好这一点,我在班级墙报开辟了一个“竞赛栏”,通过图表来显示分数,表现好的、做好事多的同学,得分就高;并配有“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进步快”的口号,利用儿童好胜的特点,创设竞争机制,激励学生努力进步。把学生的每一个成功,都变成了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直观图形,鼓励后进生进步。
辉辉同学曾经无心向学,但劳动积极肯干,有体育天赋,在校运会上能为班级增光。因此在评分时,我引导班级同学关注他的闪光点,在竞赛栏里,给他记下“劳动积极分子”和“体育积极分子”的奖分,这让他在竞赛栏里并没有落后,让他信心倍增,我又借机指派了两位成绩优良的学生帮助他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就这样,辉辉开始进步,努力学习,成绩有了明显进步,在期末的评比中,总得分竟然跃居班级前十名。
提升自我效能感的另一重要措施是替代经验的启发,换句话来说就是树立榜样。我抓住辉辉的转变,在班上树他为榜样,号召其他存在类似问题的学生向他学习,发挥自己的长处为班集体服务,补足自己的短处争取进步,在竞赛栏里冲在前头。辉辉的例子的确给其他同学极好的启示:转变并非不可能,进步只需自己努力。小卿同学,三年级时转学来班,起初很顽皮,上课不守纪律,卫生值日经常逃跑,得分在班里最少。看到辉辉的进步他受到触动,上课时说闲话少了;早上一到校,就去班级公共卫生区拾垃圾。有好几次他还对我说:“老师,不要让其他同学去,我想多得点分。”小卿的执着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学期末被评为班级“学雷锋积极分子”。
有的教师埋怨后进生没有上进心,这是一种误解。表面上看,他们对一切都不在乎,其实,内心对旁人的评价敏感。所以,我们还要注意用多元化的教育评价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
(作者单位: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第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