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绩好=诚信度高?

2017-08-26丁福军

江西教育A 2017年7期
关键词:考场信念诚信

丁福军

“诚信考场”成了当前中小学“诚信教育”的手段。设置“诚信考场”的本意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会自律,提升自己的诚信品质。然而有的“诚信考场”已异化成了“道德标签”。

曾有学生告诉我他在考试中没能分到诚信考场,心里很委屈。原来,他就读的这所重点中学,每当考试分考场,前4个都為“诚信考场”,其余为“一般考场”。前一次考试成绩排名前30%的学生当次在“诚信考场”,否则则在一般考场。“诚信考场”没有监考老师,一般考场则由老师负责监考。这样的考场安排方式主要基于这样一种假设:成绩好的学生就诚信,成绩差的孩子则否。这些信念和做法违背了“诚信考场”设置的初衷,不仅使其流于形式,成了“诚信表演”,更对学生身心发展造成了伤害。

古语:“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虽言之过激,但我们不能否认这类现象的存在:不少成绩好的孩子倒是“问题孩子”,他们自私,孤傲,不讲诚信,缺乏同情心;而有些考试成绩并不突出的同学,他们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却能懂礼貌、守规矩、讲诚信……这至少表明,成绩与诚信品质之间显然没有必然的联系。

这种较为普遍的认识——成绩好的孩子一般诚信——乃是评价元素单一造成的。“只要成绩好,就是好孩子”,乃至诚信品质都是好成绩的派生品,成绩实际却成了遮蔽学生全面发展的“屏障”,这种错误认识窄化了教育目的,误导了教育的价值取向。学生也把考试分数作为唯一自我判定的标准和目标追求,贻害无穷。

可见,学校单纯依据分数对学生的诚信进行评判,不仅用“尺子称重量”是不恰当的,也表现出对考试成绩不好的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不信任,有悖教育公平。此外,这种评判标准也会带来一些消极的潜教育后果。当成绩不好的学生被贴上诚信度不高的“标签”时,学生会逐渐接受并强化这一“强加的身份”的认同,从而丧失自信,甚至引发相应的消极期待的结果。

目前学校诚信教育过程中还存在明显的社会本位倾向,更多的是从集体、社会要求的视角来培养学生的诚信观念,并塑造学生的诚信行为。若重建“诚信考场”,其实可以让所有的学生提交进入“诚信考场的申请”,激发每一位孩子“向善”的愿望,并让他们在自我约束中逐渐成长。“诚信考场”的设定旨在激发学生“内在诚信需求”,学会自律。每个学生都应该拥有这种权利。真正的教育是给予学生信任,我们应该鼓励学生选择参与“诚信考场”。对学生的诚信行为,学校也应给予必要的积极性强化,并使强化所产生的积极性情绪体验影响到所有学生的内心世界。当更多的学生都选择“诚信考场”时,正说明我们学校道德教育的成功,说明了每一位学生都有善良、诚信的愿望,这不正是我们的教育期待吗?

错误的信念往往会引导错误的实践。反思与重建教师的德育信念,这是为教育实践“捉虫”。反思德育信念是理解与改变教师德育工作的切入点,也是重建“诚信教育实践”的根本。该学校简单按成绩安排“诚信考场”的做法,折射出了“德育即控制”的德育信念。这种信念是基于对“学生个体存在”的错误假设,即“不能假设每一个人都能自我管理”,因此需要外在的监督和管理。此外,也是基于一种“反个体”文化,主张以管制为主的德育文化。单向的人为根据成绩安排“诚信考场”的方式,违背了道德涉及自我选择的理念,这种弱化自我选择的行为并不能算作是真正的道德教育,更谈不上“诚信教育”和德性培养。反思与重建教师德育信念是做好德育工作的基础,也是实施“诚信教育”的前提。

教师的德育信念应回归德育的旨归:“使人成为人。”德育目标在于培养具有内在独立人格的自由个体,好的德育过程应该是一种自我的选择和生命的感动。“诚信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需要立足于富有德性的“人”的培养,这样的“诚信教育”才会是温情的、富有生命力的。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考场信念诚信
牵牢平移手 考场稳稳走
为了信念
发光的信念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考场上怎样才能写好记叙性散文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信念
期末小考场
考场借笔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