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守正出新,扬优成势
2017-08-26周金堂
周金堂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国高校的特色,也是办好我国高校的优势。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是高校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核心点,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关键和根本,也是高校扎根中国大地,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这个根本问题,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保障。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文件精神,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重点关注和解决思想认识、理论武装、实践探索等问题,扎实做好打基础、固根本、创特色、利长远的工作。
一、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依托优势,做亮特色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我国高校的特色和优势,是由我国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根本属性决定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高校党建工作的聚焦点、切入点和着力点,集中而鲜明地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我国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高校的鲜亮底色。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坚强阵地,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根本保证。“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不忘初心、创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改革,突显高校育人育才的重要作用,就是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的保驾护航,特别是在主流思想引领、核心价值培育上特殊作用,润物无声地将正确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有效地传达给教育对象,真正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一是擦亮初心,保持特色,发挥优势,必须牢牢掌握党对高校的领导权。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初心”就是中国共产党人自建立之初就树立的奋斗精神和赤子之心。不忘初心、保持初心、擦亮初心、检视初心,就是要始终不忘党的历史责任与使命,坚定不移地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高校而言,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把牢办学方向,加强理论武装,强化政治引领。高校党委要切实抓好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要坚持党管办学方向,党管高校改革发展,党管干部。在高校领导权这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和原则问题上来不得半点含糊。高校不是封闭的孤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直接决定着高校的指导思想、领导力量、办学方向、教育方针和育人原则,决定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根本性质;直接影响一代青年的思想观念形成、价值导向的选择、人生目标的确定;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面对来自多样化社会思潮、市场逐利性、网络新媒体、敌对势力渗透争夺等方面的挑战,特别是境内外敌对势力与我们在高校争夺阵地、争夺青年、争夺人心的斗争日趋激烈复杂的新形势,我们必须直面现实、理直气壮、敢于担当、大胆作为,坚持从推进伟大事业、建设伟大工程、进行新的伟大斗争的高度,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旗帜鲜明、态度坚决、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全面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地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在发挥优势把特色培育成为办好社会主义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始终做到腰杆硬、底气足、不分神、不受扰;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环节,作为高校所有教育活动的中心环节和必须贯穿的内容;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履行立德树人的神圣职责;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坚定不移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谐清朗的校园环境,为固本培元、立心铸魂筑牢坚强阵地。
二是保持初心,做强特色,依托优势,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高校的领导。落实好坚持党的领导这一重大政治原则,办好社会主义高校,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最重要的是在事关办学方向的问题上站稳立场,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持不懈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不懈促进高校的和谐稳定,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也是思想的广场,育人的圣地。塑造灵魂,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神圣使命与职责。要面对现代社会育人环境的新变化,特别是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等带来的新挑战面前,坚持以师生为本,特别关注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通过有针对性、有感染力、有实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在当代社会各种思想思潮交互涌动,不同价值观的相互碰撞,尤其是意识形态领域交锋中,经风雨、见世面、受磨炼、长见识、定方向,塑灵魂,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不断增强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为真正把自己打造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夯实信仰根基。
三是检视初心,打造特色,做强优势,必须把优势做成胜势,把特色做成亮点、铸成品牌。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成常态,有市场、有作为、有地位,是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要求。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大特点和突出优点。坚持人才培养的正确政治方向,必须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高校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镇。要厚实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理论基础,有针对性地加强教材体系和课程体系建设,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效用。要在占住阵地、建好阵地、管好阵地上下功夫,不断夯实高校文化建设的基础,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使网络育人、教书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实践育人、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心理育人等能有机结合起来,使以文化人、立心铸魂的工作能真正变成高校提升育人水平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进而为师生员工创新先进文化传播方式,接受文化熏陶创造条件,使先进文化引领高校社会思潮和科学生活方式既能上接“天线”,又能下接“地气”。
二、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守正出新,与时俱进
改革创新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动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要坚定政治立场,也要深刻把握时代环境的变化,创新方式方法,才能更顺应时代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守正”就要坚守正道、坚守真理、坚守正义。“守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从哲学上理解就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谓之为“正道”;“出新”,则是创新、变化,就是在不断变革的社会背景下,审时度势,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在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守正”就是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不动摇,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切实抓好各方面基础性建设和基础性工作,切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守正”就是要始终坚持基本原则不走样,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坚持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坚持改革创新。“守正”就是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落实,根据“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的要求,在坚持高校办学方向上,始终把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作为高校改革发展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
坚持守正出新,与时俱进,就要深入学习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研究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打牢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思想基础。守正出新,就是要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要进一步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守正出新,就是要切实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积极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加快建设一批哲学社会科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要规范哲学社会科学教材选用,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等等。守正出新,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功能,始终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师生、教育引导师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师生。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重镇。高质量的教材和坚实的学科建设是高校育人的基础。高校要通过抓好载体建设,形成学生、学术、学科三位一体的育人新格局,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科学信仰,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成为点亮理想的灯、照亮人生前行道路的火炬。
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使命,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要根据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供需对接、供求平衡问题,围绕思想政治工作的精准化、一体化、科学化格局的形成,在德智体美劳教育中防止“大水漫灌”,推行“精准滴灌”,防止碎片化操作、分散化落地,使有深度、有情义、有温度、有感恩、有沟通、有自省、有营养、有味道、能吸收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在整体化推进、一体化实施收到实效。要根据时代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的新变化,特别是党情、国情、社情、民情的新变化,把握高校育人的重點环节和关键环节,加大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创新力度,加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节奏和步伐。要根据改革创新的实际需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更加注重以文化人和以文育人,更加注重新媒体、新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推广和运用,更加注重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讲座、论坛、网站、报刊等阵地建设。
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思政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显著特色,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要紧紧围绕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这个主渠道,把内容改革作为核心,编好教材,创新讲授方式方法,着力解决目前一些高校存在的教书与育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两张皮”的现象,推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化,坚持向“课堂”要质量,向“课堂”要获得感,发挥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核心和灵魂作用,落实“思政课对象是人,重点是思,方向是政,载体是课”的理念,全面加强思政课教学研究,使思政理论课更接地气,更适应时代的变化,更能引起青年学生兴趣。要根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在思路、师资、教材、教法、机制等“五个攻坚”上的要求,在教育教学中不讲老话、套话、官话、空话、假话,多讲新话、真话、实话、心里话、时代话、中国话,坚持做到不老生常谈,不人云亦云,不亦步亦趋,不自娱自乐。大力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思路创新、内容形式创新、方法手段创新、模式载体创新,特别是基层工作创新,用创新来固牢“守正”底线,来增强工作时代感和实效性,来助力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步伐和节奏的加快,不断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创造性继承、创新性发展、适应性转化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
三、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遵循规律,扬优成势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一般是指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认识规律形成的特点及主要路径,把握规律的内涵和特质,学会尊重规律,坚持按规律办事,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前提。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是争取人心的工作,筑牢立德树人思想根基,必须坚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坚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位置不动摇。发挥政治优势,必须注重凝练办学特色,并使之成为一种势头,一种能量,一股潮流。要根据我国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扎根中国大地,坚定走我国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的特色做亮、品牌做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培养更多更好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奋斗的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
一是尊重规律,扬优成势,就要依托优势,切实加强和改善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创新、扬优成势,要在总结经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探索正确的路径和方法,坚持顶层设计与具体安排相结合,政策保障与强化督查相结合,跟踪问效与强化责任相结合,坚持目标导向和实践导向的有机统一。尊重规律,扬优成势,就是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就是要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努力把我们党的政治优势--思想政治工作做成高校立德树人的强势、大势、胜势。尊重规律,扬优成势,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学的根本原则,准确把握引导学生“四个正确认识”的要求,准确把握改革创新这一根本动力,准确把握教师“四个统一”的要求,准确把握坚持党对高校领导这一根本。要通过完善高校党的领导体制,强化院(系)党的领导,加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健全地方党委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等,为党委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化创造条件,为党政齐抓共管、同频共振,职能部门组织协调,社会各方积极参与,营造好氛围、形成大格局,进而真正把高校党建构筑成为一道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坚不可摧的防线,把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这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落细落小落地,使灵魂涵养、价值滋养、基因传承、传统发扬等工作能真正成为扬优成势的坚实基础和内在动力。
二是把握規律,扬优成势,就是要构建起“大思政”工作机制。思想政治工作既关乎学生的成长成才和人生的未来,更关乎国家民族的命运和我们党的未来。思想政治工作的丰富性和延展性,决定了高校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大思政”工作机制有助于推动实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把握规律,扬优成势,就要抓住高校领导班子这一核心,抓实专门力量队伍这一关键。高校党委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主体,要建立健全统一领导、权责清晰、齐抓共管、分工明确、运转有序的工作机制。运用规律,扬优成势,就要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表里如一,知行合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必须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按照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和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四个”引路人的要求,教育引导教师自觉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努力把自己打造成青年学子最可信赖的心灵导师。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专门队伍建设,拓展选拔视野,抓好教育培训,强化实践锻炼,健全激励机制,整体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队伍建设,进一步明确政策导向、完善配套措施,吸引更多教师特别是优秀青年教师兼职从事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通过提高服务质量,推动“大思政”队伍用良好的工作形象、真诚的工作态度、扎实的工作作风投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动实践中。
三是把握规律,扬优成势,就是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强化基础、抓住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的明确要求,坚持“虚”功“实” 做,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党的建设结合起来,把立德树人、规范管理的严格要求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灵活方式结合起来,把解决师生的思想问题和解决教学科研、学习就业等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教育引导青年师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崇高志向,自觉励志勤学、刻苦磨炼,训练思维方法、提升思维能力,磨砺意志品质、锤炼高尚品格。在网络时代,互联网发展给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严峻考验,网络信息传播与传统信息传播相比,具有着覆盖范围广、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虚拟性强等鲜明特点。因此,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必须尊重规律、把握规律,运用规律。按规律办事就要分清主次,把握重点,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主阵地,思政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运用规律,扬优成势,就要通过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加强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创建网上党校、网上论坛,同时采取个性化、互动式的服务方式,量身定制一些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产品,定向推送并精准服务学生,提高青年学生的关注度与参与度,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遵循规律,运用规律,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形成立德树人规范管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工作格局,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师和学生两大群体并进,统筹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学科研两支队伍建设,抓住教师和教材两个关键,突出教书育人与教学相长、教教相长、学学相长,不断加大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扩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度、广度,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温度,努力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具有交流互鉴和形成共识的特殊作用。培养人才的质量是否合格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人才是否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坚持质量至上,就是要努力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专业课同向同行的合力,解决教学科研协同育人的问题,大力推进教师思政工作;就是要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就是要坚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为学生“专业成才”到“精神成人”服务,把学生真正培养成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人;就是要在悟道认理、引航人生上,坚持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给学生以人生启迪、智慧光芒、精神力量,进而使一代又一代大学生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成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作者系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西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智库理事长,博士,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